文物考古
-
成都新一村遗址发掘报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著在新一村发现了一批遗存宝墩时期遗物,这是一个重大突破,为探讨宝墩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春秋时期地层中出土的典型楚式鬲足,为此前成都平原青铜时代遗存中所不见,对于春秋时期楚文化与川西地区文化交流提供重要的线索。
-
甲骨文与殷商史宋镇豪 编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甲骨学殷商史研究中心本书为《甲骨文与殷商史》新十二期,内容涉及甲骨拓本的介绍、甲骨文献整理、甲骨文与殷商史的研究、商代礼制的探讨、具体字词的考释、甲骨鉴别等,较为全面地反映了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
殷周青铜器综览林巳奈夫,郭永秉润文 著,[日] 广濑薰雄,近藤晴香 译已刊行的《殷周時代青銅器之研究》和《殷周時代青銅器紋飾之研究》,討論的是從中國青銅器開始出現的時代到第一個高峰期——即以商晚期、西周早期爲中心的時期——的青銅器。這個時期的青銅器,雖然有時候是幾件形制相同的器被同時製作的,但都是一件一件單獨製作的。本卷討論的青銅器與前兩卷討論的很不相同。本卷的時代是從春秋中期到戰國晚期,其最盛期是春秋中期偏晚到晚期偏早,即公元前6世紀左右。
-
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湖北省文物考古院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位于中国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原郧县)青曲镇弥陀寺村一组学堂梁子。该遗址发现的“郧县人头骨化石”获得199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本报告为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1989~1995年调查、发掘石制品的专门报告。本报告有以下几点特点:第一,尝试参考和借鉴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石制品的类型学方法,融入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类型学传统研究方法,尤其是对于石核和石片以及相关的石器的定位设制了参考方法,以便于观察测量,最大限度地避免了砾石石器和石片石器的随意定位和人为因素干扰。第二,针对所有的石锤、石核、石片、有疤孤立片疤的砾石、单向加工的砍砸器、手镐、单面器、双向加工的砍砸器、手斧、斧状器、刮削器、凹缺刮器、尖状器、尖突、雕刻器和“可拼合标本”均制备了观察卡片,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尤其是对石核剥片、石器加工的每一块片疤的天然和人工属性进行描述,这在国内考古报告中尚属首次。第三,对石核标本的观察增加了以前不多见的剥片的立方体示意图,让读者可以非常容易理解石核的剥片方式,进而可以推测古人类的行为方式,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第四,对单向加工的砍砸器(chopper)和双向加工的砍砸器(choppinatool)进行了区分,这是与国际考古学研究接轨的一种方式。第五,将石制品分上、中、下三个文化层进行分层研究,明晰了不同地层中石制品打制技术和类型差异。郧县人遗址以砾石石器为主,以石片石器为辅,且出现了一定比例的手斧、手镐、斧状器等。第六,对采用同样方法研究的广西百色盆地正式发掘的那赖遗址的石制品与学堂梁子—郧县人遗址的石制品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石器的比例也大致相近。第七,除了在石制品的观察分析方面有了许多新的尝试外,在石制品的绘图、摄像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基本上达到了每件人工石制品的“三大记录”完备。本书可供从事古人类学、考古学、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宋元明清白彬等 编著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断代史系列中的一卷。宋元明清时期属于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封建社会晚期,其间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一时期又值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亦是中外文化交流颇为频繁的阶段。以上种种,使得宋元明清时期物质文化遗存数量多、分布广,类型繁杂,然就物质遗存本身而言,仍以城市、墓葬、宗教、手工业和中外文化交流遗存最为引人注目。有鉴于此,本书从以上五个方面,对宋元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叙述,力图对有关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作一合理、清晰、忠实而系统的阐述。
-
陶寺物华何努本书是“中华文明探源及其相关文物保护技术研究(2013~2015)”之“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三大都邑性聚落综合研究”的课题成果。书中以陶寺遗址出土可移动文物数据库资料为资源,按照陶寺文化早、中、晚三期,再按照陶器、玉石(铜器)、骨角蚌漆木器三大类,对精选的293件/组标本进行编排,力图反映陶寺遗址早、中、晚三期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对重要的器物,力求在附加的说明中,展示**的研究成果与新认识。本书将为有兴趣进行陶寺遗址和陶寺文化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者,提供有用的重要资料。
-
大学问·铜器历日研究张闻玉 著张闻玉先生采用“三证合一”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铜器历日研究条例”规则,以“月相定点”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绝对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二重证据法”的不足及“月相四分”的失误,在强调“月相定点”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
千铜千面开亮君2023年双春逢吉,祥纹送金。青铜器承载着中国传统礼制,是我国文化非常重要的见证者。青铜器最初的模样与我们今日所见十分不同,彼时为金色,故又称“吉金”。因时间流逝,产生锈蚀,颜色转为青绿,器身上的精美纹饰也被隐去了真容。故而《千铜千面》周历选用以各色线条勾勒器物纹样的方式,展现其古朴之美。全书精心挑选了54件青铜器物,涵盖了鼎、觥、卣、彝、簋、盉、壶、尊等多种传统青铜礼器,各器身所饰纹样包含鸟形纹、兽形纹、龙纹等,周历背面配以文字,对纹样进行了细致的讲解。2023,一起走进“吉金”时代,感受古青铜带给我们的震撼。
-
长安之春[日]石田幹之助 著然而,只消翻一下书的目录便可知道,其中的内容 非外表那般朴素。作者石田斡之助先生用一种古风卓雅的笔触,向读者细细描述了长安的春色、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街头酒肆里的胡姬。而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的各色胡人买宝记,作者 是如数家珍。
-
博物馆里的周秦汉唐张波三秦大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周、秦、汉、唐等朝代都曾在这里创造出了高度的文明。本书以陕西历史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汉景帝阳陵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镇馆文物为依托,以周、秦、汉、唐为历史主线索,向读者介绍了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祖先成就与荣光的部分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本书图文并茂,行文生动有趣,旨在让文物说活,使历史鲜活,在带领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同时,增强民族自尊与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