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良渚墓葬方向明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一支重要的史前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进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良渚古城开创了同时期都城营建、布局的新模式,良渚玉器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源泉,以反山M12为代表的王陵在同时期显贵墓葬中随葬器物最为奢华。就良渚文化墓葬而言,这一阶段墓地的选择、营建已形成了一整套的模式和规模,葬具中除了独木棺之外,还有罩框形的椁,并形成不同层次的随葬品摆放。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聚落墓地中,随葬品中的陶器、石器、玉器、象牙器、嵌玉漆器等,其种类、数量、组合、品质等是聚落规模和等级聚落的标志,不少随葬品还具有鲜明的性别特征和地域特征,等等,这些都成为聚落内部社会组织和聚落群之间关系的反映,精美的随葬品和同时期的精美实用器,汇聚了这一时期工艺的精华,成为探究这一时期礼仪祭祀、观念形态的重要资料。本书结合目前最新的考古研究成果进行撰写,力求用科学的解析和通俗的语言,为读者形象描绘出良渚文化时期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生相伴的场景,描述了良渚墓葬的有关情况。
-
古代玉器研究王荣 主编暂缺简介...
-
良渚词典马黎本书是作者继《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2020年度中国好书)之后再创作的良渚文化著作。它是比《看见5000年——良渚王国记事》既更普及又更深入的作品。创造性地采用条目式写法,用100个左右相互勾连的词条串起良渚文化及良渚考古的内容。扩充了写作内容:由原来的以良渚古城为中心,扩大到更多的良渚遗址;更新了良渚申遗成功以后最新的考古进展;把原来的给出简单答案的写法改为叙述考古过程,根据不断的采访,澄清了大量历史细节。
-
文物里的官渡政协昆明市官渡区委员会《文物里的官渡 》由“文物荟萃”“文物故事”“文物探究”三部分组成,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官渡区的文化和历史。“文物荟萃”全面收录官渡区不可移动文物及官渡区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同时,对坐落于官渡区的云南省博物馆、昆明市博物馆部分馆藏珍贵文物及昆明碑林博物馆部分碑刻、拓片进行选介,并对羊甫头墓地出土的部分文物进行展示。“文物故事”“文物探究”收录文物专家、文物工作者及爱好者撰写的有关文物故事、纪实及理论文章共15篇。该书的编辑出版让更多的读者透过文物探寻官渡历史、感受官渡文化,有利于保护好、传承好官渡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
武威西夏碑整理研究杨才年 严复恩 著本书为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本书共分为西夏碑简介、西夏碑发现始末、国内外对西夏碑研究进展、西夏碑西夏文碑铭与汉文碑铭的异同、西夏碑西夏文碑铭校读、西夏碑汉文碑铭注释和西夏文碑铭(汉译)和汉文碑铭手录等7个章节,对武威西夏碑的整体外形、组成构件等做了全面介绍,详细陈述了西夏碑的发现过程,呈现了国内外西夏学者对西夏碑研究的成果。同时,本书将西夏碑的西夏文碑文与汉文碑文的异同作比较研究,对西夏文作了逐行校读、对译、汉译,对西夏碑汉文碑文作了逐行注解。
-
希腊绝美历史遗迹朱利安·大卫·勒鲁瓦1754—1758年,法国非常有影响力的建筑师和考古专家勒鲁瓦到希腊旅行。他对希腊古迹的研究得到法国艺术圈的支持,聘请了很优秀的雕刻师和建筑师来制作插图。他研究了希腊的古迹并与罗马的遗迹进行了比较。于1758年出版《希腊好看历史遗迹》。该书共2卷,分别从“历史”和“建筑”的角度考察了希腊的历史遗迹。书中有大量对希腊历史古迹的测量图、旅行记录等。在书中,勒鲁瓦提出一系列原理来解释希腊建筑秩序的发展,并用版画进行举例说明。还有风景图和展示了希腊打扮的人物的小插图,突出了遗址的“希腊”气质。勒鲁瓦通过在版画上签字来强调观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并向人们指明他是在希腊期间起草的。本书首次介绍了伊奥尼亚式立柱,并提出“希腊建筑是风格的源头”。在18世纪下半叶,本书风靡欧洲和美洲,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本书为原版影印。
-
云南青铜时代李昆声 著云南青铜时代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质蜚声国际考古界、文博界。本书总结了云南青铜时代的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代表性或标志性青铜器及其年代、特征、渊源、文化关系。具体章节包括云南青铜时代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云南青铜时代文化的区系、云南青铜时代的农业经济、云南青铜时代的冶金术、云南青铜时代的艺术、云南青铜时代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经济文化交流等,很多方面是前人未涉及的研究。本书稿还对云南青铜时代的区系作系统全面的总结,包括考古学上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分期和分区,均在本书中有全面详尽的论述。关于云南早期铁器时代,过去都笼统地包含在青铜时代里,没有识别出来,本书结合云南考古发掘的客观状况,将云南早期铁器时代从青铜时代晚期剥离出来进行了论述。
-
国别文字编张振谦暂缺简介...
-
敦煌学十讲柴剑虹本书是作者关于敦煌学的十篇讲稿的合集,图文并茂,全彩精装。十篇讲稿分别为:敦煌文化遗产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特性、敦煌学与敦煌文化、怎样读懂敦煌、敦煌写本的“约定俗成”、敦煌方志写本的地域特色、中国民俗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敦煌学研究的“旧材料”和“新问题”、浙江学人与敦煌学、简论丝路人物和“敦煌人”——“莫高精神”的主体。由于作者与浙江、与敦煌的因缘,他对浙江学人与敦煌学了解甚深,在书中更是对一些问题提出了独到的个人见解。这十篇讲稿均为面向大众读者的敦煌学普及内容,浅近易懂,适合作为了解敦煌学的入门读物。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研究与英译1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Edward Shaughnessy 著2008年7月,清华大学从境外抢救入藏了一批战国时期竹简,学界称之为“清华简”。清华简的内容多为早期的经史类典籍,其中除了可与《尚书》等传世古书对照的篇目外,更多的则是已失传两千年之久的前所未见的佚篇,对于准确认识先秦古籍的原貌、重建中国早期历史均有重要学术价值。清华简所带来的新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认识的更新,已经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对清华简中见于《逸周书》或与之体裁相近篇目(《命训》《程寤》《皇门》《祭公》《保训》《封许之命》)的英译及背景知识介绍,同时对《逸周书》的文本流传情况提供了一些见解。主要读者为海外从事早期中国研究的学者以及对中国古代文明有兴趣的一般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