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浑河考古曹建恩本书为 重点项目“河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人类文化、生业与环境考古学研究”课题的成果。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浑河流域区域性考古试掘报告”,通过对浑河下游区域性考古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相关城址、遗址或墓葬开展的试掘工作,可以系统了解内蒙古中南部先秦考古学文化序列。下编为“新店子墓地发掘报告”,对该墓地材料整理与研究,再现了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东周时期历史文化的面貌,为深入研究该区域人群迁徙与融合、早期游牧经济起源、农耕与畜牧经济交融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本书是一部研究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先秦时期人类历史、民族、生业、环境等方面 参考价值的考古学报告。本书适合于从事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专业师生和专家、学者阅读与参考。
-
历史铸就统一体霍巍 主编本书研究的时间范围起自旧石器时代,止于清朝灭亡(1911);研究对象为反映西藏与中原关系的文物考古资料。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文物条目,是对文物考古材料的基本信息及意义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概说,是基于文物考古材料对西藏与中原关系进行的综合性研究。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是基于文物考古材料对西藏与中原关系进行专题性深入研究成果的汇集。三、本书概说部分按照时代顺序分为四编,分别是史前至吐蕃编、宋元编、明代编和清代编。文物条目部分按照史前至吐蕃阶段、宋元阶段、明代阶段和清代阶段进行收集和整理,各阶段选择的代表性文物按照类型、质地及时代先后进行编号列目。每一条目都自成一体,各条目间无统一、连属关系。摘编时为保持原貌,称谓等信息依原材料列入。使用的文物资料的编号分为两个系统。第一部分为基础资料卷,按照时代先后分成五个分卷,即:“基础资料史前、吐蕃卷”“基础资料五代、宋、元卷”“基础资料明代卷”“基础资料清代上卷”“基础资料清代下卷”。各卷依照时间先后将本项研究所获取的文物考古资料以条目的形式加以汇总,每一条目之下包括相应的图像资料与文字说明,并尽可能地标示出资料出处,以便检索和利用,成为本成果为社会各界和研究者提供的相关资料集成。第二部分为综合研究卷,此部分内容是课题组根据所获基础资料,广泛收集相关历史和考古文献进行的深入研究。大体上又划分为以下各分卷:即“史前、吐蕃时代”分卷、“五代、宋、元时期”分卷、“明代”分卷、“清代”分卷等。之所以采取这一总体框架和时代划分,是基于对西藏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汉藏关系和汉藏文化交流的总体特点、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关系发展的主要线索这三个基本点来加以考虑和设计的,可视为对基础资料的总体概说。(1)《史前、吐蕃时代》分卷的基本框架本卷的年代跨度从西藏旧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公元9世纪前吐蕃王朝灭亡为止。这个时期是人类向着高海拔地区征服、开拓的开创时期和初期发展时期,也是西藏考古所取得成就最为突出、显著的部分。《五代、宋、元代》分卷的基本框架本卷的年代起止是从唐代吐蕃王朝灭亡之后五代、宋的吐蕃分治时期,直到元代将西藏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管辖之内。之所以作这样的一个年代划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在吐蕃王朝分裂之后,五代、宋时期的西北吐蕃各族系在文化上并未切断与西藏本土和中原之间的联系往来,随着新的历史、民族格局的转换与形成,这种交流和联系反而通过更为广泛的区域间的民族融合、佛教传播、茶马贸易等多种形式得到基层化、世俗化、同质化的演进发展深刻影响到元明两代西藏与中原关系基本格局的形成。元代西藏地方与中央王朝之间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西藏从原来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再度走向以政教合一为特征的统一和稳定,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西藏的僧俗庄园经济迅速发展,各藏传佛教派别都通过积极寻求中央朝廷的支持、扶助来加强自身力量,特别是通过以佛教文化为纽带加强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从而使得西藏的政治统一与经济发展、佛教文化的兴盛与繁荣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在文物考古方面也遗留下来大量的证据。《明代》和《清代》分卷的基本框架基于本课题的主旨是从文物考古的角度来观察西藏与中原关系,按照现下文物考古界一般的年代界定,其下限至清代为止,所以本课题研究的下限也没有包括民国时期在内。第三部分为专题研究卷,此部分内容是对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文物考古资料所反映的某一方面内容(如重大历史事件、人物、文物等)展开的专题研究,较之综合研究卷而言,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具体,研究也更加深入、细致。
-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古器物全形拓整理与研究党斌 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古器物全形拓整理与研究》是陕西省“十四五”古籍整理出版项目成果,共收录古器物全形拓本54件,是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古器物全形拓本的首次系统集中公布。该书从器形、铭文、图案、题跋、印鉴入手,对全形拓的尺寸、铭文、题跋、钤印、流转收藏情况等重要信息进行全面著录和系统梳理,总结阐释了全形拓及其呈现内容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使读者对中国古代文字与图像的传承、立体与平面的交互、金石与文献的流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全书对以往全形拓本研究偏重技术表达的方式进行了逻辑结构的创新改进,通过器物追溯、铭文释读、题跋研究、人物考证、工艺技法、真伪辨别等多维度展开叙事,角度新颖、内容丰富、图文清晰,是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
-
哈民忙哈陈醉,陈全家,张全超,汤卓炜《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综合研究》是关于哈民忙哈新石器时代遗址的综合研究文集,共计收录研究报告及论文24篇,包括“古环境研究”“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学研究”“技术与工艺研究”“经济形态与社会文化”“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考察”“哈民忙哈文化研究”七个专题,内容主要包括对哈民忙哈遗址各类出土遗存的研究、生产生活模式的复原、聚落形态及史前灾难的情境分析,以及考古学文化研究。
-
玉器马文戈玉器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本书以“玉器”对描写对象,首先,对中国玉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予以呈现;其次,讲述了玉文化中如何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再次,从玉的寓意方面描写了玉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最后,描写了中国玉文化及名玉器走向世界的辉煌历程。
-
中国古代甲骨文张湘江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依靠勤劳的素质和智慧的力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文学到艺术,从技艺到科学,创造出数不尽的文明成果。国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对文化的记录和传承是独一无二的,甲骨文是目前中国已发现的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善的成熟文字,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甲骨文具备了丰富完备的造字原理和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也是世界上现在唯一仍然在使用的文字,展示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渊源以及历史发展轨迹,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
云阳博物馆馆藏青铜器保护与修复陈昀云阳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两万余件,其中青铜器4599件,种类齐全,制作精美细腻,造型精致典雅,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然而由于早期保存环境和保护修复的条件限制,多数文物保存现状令人担忧。出土青铜器未能得到及时有效地保护修复处理。云阳县博物馆在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后,从保护修复迫切程度、文物价值等方面考虑,先后选取青铜器156件,开展保护修复工作。本书即为此次保护修复工作的成果合集。
-
周王畿吕亚虎、王帅、任雪莉、邵英、王晖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项目
-
三峡后续考古发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庆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本书集科学性与普及性为一体的的考古发现图集,以重庆区县为单元介绍三峡后续考古成果。卷由巫山、奉节、云阳等3个区县组成,每个区县均是单独成篇,在总结三峡后续考古收获的同时,对既往相关特别是三峡考古工作也进行了梳理,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对该区县自建国以来考古工作的总结。出版《三峡后续考古发现》系列图书,一是积极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我们作为发掘者,在保护好、研究好文物的同时,更有义务去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更好地履行考古工作的社会职能;二是更好地展示三峡后续考古工作成绩,在既往的工作中以抢救文物为重心,对宣传展示成果则是心有意而力不足,我们也想通过这套书来弥补这一缺憾;三是加快考古成果的转化速率,考古是一门十分严谨的科学,即使是一篇相对简单的考古发掘简报的面世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作为改变这一现状的一种尝试,本书在刊布考古收获的同时,在考古资料等方面仍力所能及地做到真实、严谨和科学,作为一部资料性的考古图集,相信对峡江地区的历史与考古研究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深圳市龙岗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深圳市龙岗区公共文化服务和产业促进中心龙岗区位于深圳市东北部,截止2020年年初,龙岗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共198处。近年来,龙岗区形成了制度建设、安全保障、提升等级、保护工程、活化利用“五位一体”的文物保护工作体系。全书主要内容有龙岗区的历史沿革、文物保护相关文件、不可移动文物名录表、以及不可移动文物简介等几个部分。其中简介部分对198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了相关的介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80处。全书对深圳市龙岗区198处不可移动文物及相关的保护工作进行了较全面且清晰的介绍,是当地文物保护工作和成果很好的展示,同时也是优秀经验的分享。具有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