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中国史前遗址博物馆丛书王仁湘,张礼智等本丛书第一次凝聚了国内各史前遗址博物馆之力,组织全国具有代表性的23家史前遗址博物馆共同编写。丛书汇集了各史前遗址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料,书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将各该遗址的发现、发掘过程,以及该博物馆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娓娓道来,还将各遗址的遗迹和出土文物以及其他展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地还原出来,以展现我国先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通过这套丛书可以让读者跟随考古学家们穿越到史前,进入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废墟,也可以发现史前真实存在过的许多场景与细节等。在那里,我们能探寻到史前先民的日常生活、艺术活动、宗教信仰、文字雏形,甚至看到中医药、天文、周易八卦的身影……这些发现为我们探寻先祖们当时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有力的事实依据,也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由此明白了华夏文明的根基所在。
-
商末周初文化变迁的考古学研究李宏飞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考察商、周两系文化因素的变动现象,归纳总结各区域不同的文化融合模式。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分时段对文化面貌变迁的动因进行探讨。在商周更替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将其与夏商更替的文化变迁进行比对,尝试归纳总结中国早期王朝更替的规律性认识。本研究认为商周双方在灭国战争之前的敌对状态在物质文化层面(特别是陶器群层面)形成了鲜明可辨的族际边界,灭国战争导致文化面貌上的族际边界被打破,文化因素彼此互现,双方仍然保持自身的主体文化特征,但上层文化已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兴衰态势。西周早期的关中地区的“宗周文化”与商人故地的“殷遗文化”在面貌上仍然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王朝更替以及政策措施仍然无法完全对商人故地的物质文化面貌彻底干预,根深蒂固的“殷遗文化”对西周文化的形成及早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石窟艺术研究暂缺作者《石窟艺术研究》是由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编的集刊,主要分为麦积山专栏、石窟考古及美术图像、碑刻题记及其他方面的内容。此为该书第五辑,收录文章共18篇,“石窟考古”专栏涉及甘肃、陕西、河南等地石窟分期及研究。“佛教美术图像”专栏涉及维摩诘经变、降魔变、千臂千钵文殊等图像研究,“综合研究”涉及麦积山石窟保护干预、大理“佛说地藏菩萨经”等内容。此书稿内容丰富,研究翔实,对石窟寺研究及佛教考古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
郑州历代碑刻汇选 精品卷暂缺作者《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该碑刻于东汉熹平四年(175),清刘青藜《金石续录》、翁方纲穴两汉金石记《和王昶》金石萃编移中均有收录。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郑州荣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金正大五年(1228),时任荣阳县令的李天翼(字辅之)在“京城之墟”(今荣阳市京襄城村),发现了此碑并将其移到县署二门内东侧。碑文左侧刻有金正大五年赵秉文和正大六年(1229)李天翼跋语,及李献能题铬,详述了该碑当时的出土情况。碑额篆书“汉循吏故闻喜长韩仁铭”10字。碑文隶书,共8行,154字,其中缺16字,残8字。碑文记述了韩仁做官的政绩和不幸短命,上级官下令地方以少牢祠之,以示褒扬的情况。字体疏朗,行笔遒劲,为汉隶书体另一个流派。清杨守敬评其书云“清劲秀逸,无一笔尘俗气”。碑额篆书,结体长短随字结构,行间茂密,和而能变,与碑文隶书同出一人之手,可称双绝。《北齐刘碑寺造像碑》:位于郑州登封市东南20公里刘碑村。北齐天保八年(557)豫州刺史刘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兴建佛寺,因名“刘碑寺”,又为保护此碑建碑楼,俗称“碑楼寺”。刘碑寺造像碑为石灰岩雕造,通高3.98米,是河南现存造像碑中体量非常高大的一通螭首扁体造像碑,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首碑身连为一体,用整块石材雕成。碑首高1.15米,宽1.58米,厚0.45米;碑身高2.03米,宽1.44米,厚0.45米;座高0.8米,宽1.98米,厚1.26米。不论其高大的碑体,还是艺术成就,都堪称造像碑中之最,其精美的造像艺术体现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虽然造像头部多已残毁,但其华丽的装饰和丰富的雕刻内容及鬼斧神工般的雕刻艺术,成就了这座艺术丰碑。该碑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夏日游石淙诗并序》:位于郑州登封市区东南20公里石淙河车厢潭北石崖之上,焉河南境内非常大的摩崖石刻。周武久视元年(700)五月十九日刻。高3.65米,宽3.70米。女皇武则天及其16位从臣撰文,薛曜书丹。楷书,39行,行42字,分3层写刻。上层首行题“夏日游石淙诗并序”,已漫漶不可句读,其后为女皇武则天的诗序和一首诗:上层后半部分和中、下两层为16位从臣写的侍游应制诗各一首;末行为刻碑年月及薛曜衔名。文中有武则天自制新字。碑面上沿有一排凿眼24个,原为穿杆搭檐,以遮蔽风雨,因此碑文绝大部分完好。薛曜的书法瘦劲奇伟,被历代书家称为“宋徽宗瘦金体之祖”,存世作品极少,因而十分珍贵。《唐汉忠烈纪公碑》: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古荣镇纪公庙村。唐武周长安二年(702)刻。碑高3.02米,宽1.09米。碑身与碑首焉一石,首为半圆形高浮雕6条蟠龙,额篆书“汉忠烈纪公碑”。卢藏用撰文并书丹。隶书23行,行41字。碑文记述纪信为救高祖刘邦而遭项羽火焚的忠烈事迹。碑阴下部亦有隶书碑文,因时间久远而字迹不清。关于卢藏用书法,宋姜夔穴读书谱移中有“润露妍花,凝姻修竹”之评。《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唐天宝三载(744)二月五日立,高约9.02米,碑身高3.8米、宽2.04米,厚1.05米。现立于郑州登封市城北嵩阳书院大门外。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雄伟壮观,焉嵩山第1大碑,由碑趺、碑身、碑首组成。额题“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之颂”,为裴迥篆额,李林甫撰文,徐浩书丹。隶书,25行,行53字。碑阴有宋熙宁四年(1071)张琬等人和宣和七年(1125)卢汉杰等人题名。此外,碑阴及两侧所刻历代游人所题唾骂李林甫的诗句,亦保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此碑以雕刻精美而着称。长方形碑座的四面刻有10龛,龛中一武士,各作一手持剑,一手擒蛇、鱼、蟾等形象,凶悍勇猛,气势逼人。碑顶由4块巨石分3层雕凿,叠砌而成;两侧为麒麟;中层焉两石并砌承托龙珠的云盘,盘上遍刻勾连缭绕的云朵;最上层焉顶脊,脊上雕二龙戏珠。此装饰既调和了碑首单调的气氛,又平衡了碑顶重心,使整个碑身牢固稳健。碑文记述唐玄宗李隆基梦想长生,命道士孙太冲先后在高阳观、猴山升仙太子庙为其炼丹的故事。该碑石质细腻,虽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碑面仍光滑乌亮。《大元赠大司空开府仪同三司追封晋国公 少林开山光宗正法大禅师裕公之碑》《明嵩山少林寺赐紫住持曹洞正宗 第二十六代禅师道公碑铭》
-
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 瓷器卷Ⅱ山西博物馆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13号,新馆于2004年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也是建国以来山西省投资规模大的文化基础设施,是现代化综合性博物馆。山西是一个历史名人辈出的地方。悠久辉煌的历史,美丽富饶的山河,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殊的人才,若群星璀璨。《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瓷器卷Ⅱ》为山西博物院藏品概览系列图书分卷之一,主要收录山西博物院馆藏明清青花瓷器,图文并茂。
-
张美翊手札考释注评侯学书本书收集了张美翊的书信182封,其中绝大多数是给朱复勘的信件。张美翊,1856年-1924年,号让三、骞叟,浙江宁波人。清朝末年学者、古文家。人称“浙江三杰”之一。曾二度出任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提调兼总理。早年为弘一法师的学生。朱复戡(1900~1989),原名义方,字百行,号静龛,40岁后更名起,吴昌硕称为“小畏友”。师事吴昌硕,与冯君木、罗振玉、康有为等过从甚密,获益良多。南洋公学毕业后留学法国,回国后历任上海美专教授、中国画会常委。张蹇叟主动做朱复勘的老师,耐心赐教,一直到晚年返故里定居之后。朱复戡故居中存有张蹇叟写给他的信近二百封,除了一些要他代书所拟贺件之外,内容多为指导他读书、为艺、做人。朱先生对这位恩师一直恭敬顺从,终生感恩不尽。今由朱复勘先生弟子侯学书先生整理张美翊书札182通,有释文和考释,可为辅助近代艺术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
义马上石河春秋墓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上石河墓地位于河南省义马市市区南部、石河西岸约100米处的原上石河村中,是三门峡地区继上村岭虢国墓地之后发现的又一处较大规模的春秋早期中小型贵族墓地。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受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委派,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义马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次较大规模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时期墓葬107座、马坑9座,出土各类文物达3549件(颗)。《义马上石河春秋墓》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墓地的发掘成果,从地理环境、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组合和特征以及墓葬年代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理和分析,为探索和研究豫西地区春秋时期的葬制和葬俗提供了珍贵的考古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
石墨镌华何如月,王勇超 著《石墨镌华——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碑志集释》对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收藏的近百方碑志进行了整理考释。本书作者何如月是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在接受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的委托后,她在对原石拓印扫描的基础上,按照时代顺序对每一篇碑志进行了文字辨识、计算机录文、断句标点,注释了碑志内容中比较生疏的词语典故,分析其可补证史书之处,并提供原石拓片以资读者图文对照。书稿附录部分制作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所藏碑刻一览表,对其材质、尺寸、保存状况等进行补充介绍;并收录了已经发表的相关考释文章论文。
-
山东古方志载青铜器资料辑录亓民帅本书从山东地区一省及省内各地域情况的古代方志(包括民国时期修撰的传统体例志书)中,辑录青铜器资料303条,兼及相关的封泥、钱范资料,时代以商周秦汉为主,玺印、铜镜则晚至隋唐。所辑录的资料按照现在的地级市顺序依次排列
-
诗画彩瓷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本书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沙窑瓷器为主题,通过178(套)精美文物,展示了长沙窑瓷器在唐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与文化交往中的作用与地位。全书分为“焰红湘浦口”“笔精妙入神”“大舟有深利”三个单元,以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视角,展示长沙窑瓷器灿烂多姿的釉色、丰富多样的器物品类、独具特色的诗文与绘画装饰以及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外的历史,揭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