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文殊山石窟研究李甜本书对文殊山石窟内早期造像题材和壁画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并结合北魏时期酒泉的佛教历史文化背景,对文殊山早期洞窟进行分期断代。抢先发售对文殊山石窟进行完整的分区编号,对所有遗存进行实测记录,并按其形制进行分类统计和研究。
-
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档案崔元和五台山历经2000多年见证了佛教中国化的全过程,留下了珍贵的遗存。该书分两卷七册,对五台山现存文化遗产中的“塑像”“壁画”进行耙梳整理,用严谨的考证、整体及重要局部的高清照片、专业的线描图及说明文字,对塑像、壁画的历史、种类、内容、价值等进行了多方面、多角度和多层次的汇存,这种档案式的管理与研究,为学界提供相关方面的丰富史料,填补学术空白,同时对系统地保护和传承五台山文化遗产信息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如何利用纸质图书载体“立体式”或“全息式”地出版和保护历史文化信息提供重要的范例启示。
-
五台山佛教文化遗产档案崔元和一、《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档案》丛书,以系统地收集梳理和汇存保护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资料信息为编纂出版目的。因时间及篇幅所限,本丛书所收集五台山佛教造像遗产资料信息,主要集中在属于不可移动文物范畴的寺院“塑像”和寺院“壁画”资料信息方面,那些属于可移动文物范畴的金铜塑像及册页唐卡等画像,则另觅机会收集和汇存。 二、作为对五台山佛教造像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或立体式整理和汇存的“档案”,本丛书所收录汇存的五台山佛教造像资料信息,主要集中在“文字资料信息”和“图像资料信息”两个方面。 三、“文字资料信息”主要包括: 1.“通论”:主要对五台山的地理山川、季节气候、象征意义、地域分布,以及五台山的佛教历史和五台山的文化遗产等总体状况,进行扼要记载和论述。 2.“造像遗产综述”:在“塑像卷”为“塑像遗产综述”,在“壁画卷”为“壁画遗产综述”。“塑像遗产综述”主要对五台山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重要塑像,以及现在遣存的重要塑像作较为系统的鈎稽和记述。“壁画遗产综述”则主要对五台山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重要壁画,以及现在遗存的重要壁画作较为系统的鈎稽和记述。 3.“寺院文化遗存概况”:主要对五台山重要佛教造像所在寺院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其内遗存建筑、造像等进行简要介绍和记述。 4.“寺院重要历史信息辑释”:主要是对相关寺院现存碑刻、题记、山志、史料及佛教典籍等信息载体中有关相应寺院的重要文字或文献进行辑录和解读,以便读者对五台山有关寺院及造像的历史、传承、演变等情况有较系统的了解。 5.“重要遗存造像图版说明”:在“塑像卷”为“重要遗存塑像图版说明”,在“壁画卷”为“重要遗存壁画图版说明”。主要是对丛书所收录重要佛教造像的产生年代、体量尺度、题材内容、形象样式等进行较为具体的记载和描述,以便读者对有关遗存塑像有更详细的了解。 6.“重要遣存造像考述”:在“塑像卷”马“重要遗存塑像考述”,在“壁画卷”为“重要遗存壁画考述”。主要是在学术梳理基础上,对本丛书所收录五台山重要遗存造像的产生年代、历史传承、题材内容、样式风格、遗存现状、特色价值等,进行必要的分析、鉴别和判断,以保证造像遗产基本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准确性。 7.“遗存塑像清单”:主要是对“塑像卷”所涉及的某一寺院或某一殿宇中,经过文物管理部门普查核实的所有遗存塑像进行“列表登记”,栏目包括所登记塑像的名称、遗存位置、体量数据、制作材质、制作年代等,使读者可一窥该寺院或该殿宇所遗存塑像之“全豹”。 四、“图像资料信息”主要包括: 1.“现存寺院平面图”:主要是以平面测绘图方式,对五台山有关寺院的现有遣存建筑、院落的平面布局及相关数据进行记录和展示。 2.“造像位置图”:在“塑像卷”为“塑像位置图”,在“壁画卷”为“壁画位置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平面结构图方式,对五台山有关寺院殿宇内遗存造像的总体布局、各单体或单元造像的名称及其位置进行具体记录和展示。 3.“重要遗存造像图录”:在“塑像卷”为“重要遗存塑像图录”,在“壁画卷”为“重要遗存壁画图录”,主要包括五台山有关寺院所遣存重要造像正面、侧面及重要局部的高清照片,有关造像的精准綫描图,以及这些造像的名称、所在寺院、遗存位置、构成材质、体量数据等情况的简要说明文字,力求使五台山寺院遣存造像的重要图像信息,能够通过纸质图书这一载体得到保护和传承。 五、本丛书分为“塑像卷”四册和“壁画卷”三册。
-
敦煌时间方健荣《敦煌时间》让我们回溯和面对以西部为中心的文化元素和精神词源,作者在西域大荒中、敦煌光芒下写作,怀着一颗赤子之心,诚挚、凝神、炽烈,他的诗歌粗粝又细腻,率性又有韧劲,高蹈又贴近大地。他的诗属于清逸的话语类型,但是携带了精神重力和情志载力。
-
新世纪中国考古新发现陈星灿,曹楠21世纪以来,全国各地的各类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其中一些考古发现对于拓展考古学研究领域和方向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度挖掘考古发现重要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自2002年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从前一年全国各地的考古发现中遴选学术意义最为重要的六项进行展示和交流。本书以2011~2020年10届考古论坛遴选出来的数十项考古发现为基础,每个项目组根据**发掘和研究成果撰写、完善报告,全面介绍遗址迄今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包括考古工作概述、遗址的布局和重点遗迹、出土遗物情况和重要遗物,特别是补充自项目入选以来的重要新发现和研究新进展、新认识、新成果,力图推进考古能力建设和学科建设,积极培养壮大考古队伍,清晰、全面展现我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这些入选的考古发现在当年发布时就产生了广泛影响,随着技术的升级更新及持续发掘,其中不少项目已有了新发现及成果。经过时间沉淀,如今对这些发现的认识已经较发掘之初有所深化。本书所录报告强调了新进展、新认识、新成果,这也是将这10年的数十项重要考古新发现结集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
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文集 综合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本书汇聚了近七十年以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主开展援外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交流的研究成果,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讲,它是中国国际文物保护研究的时代缩影,更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文物保护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工作基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长期以来有着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学术史的科研工作传统,近年来积极推动和鼓励开展援外文物保护成果整理研究工作,期待将中国单方面赴外国际合作文物保护史,扩展到整理包含“迎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的中国国际合作文物保护史,为文物保护学术界提供和保存一份相对完善的文物保护国际合作交流学术史资料。
-
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文集 历史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随着中国对外援助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工作走过了近七十年的光辉历程。自1957年援助蒙古国兴仁寺和夏宫(博格达汗宫)保护修缮项目伊始,中国先后赴蒙古国、柬埔寨、乌兹别克斯坦、尼泊尔、缅甸等“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实施了十余项援外文物保护修复项目,为国际文化发展合作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赞誉。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以《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文集》四卷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本书为“历史卷”,聚焦了各地区历史建筑的不同形制与特点,从宗教艺术角度透过异彩纷呈的风格表现分析不同文化的思想内涵,并从文化交流的层面探讨古代文明的源流与特质。
-
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文集 工程卷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成果以《中国国际合作援外文物保护研究文集》四卷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本书为“工程卷”,囊括了文物保护项目在前期勘察设计阶段的成果,在实施修复项目过程中对于各修复主要对象关键性工程特性的定性及定量分析研究成果,研究分析援外修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工程技术理念和方法演进特点的成果,以及中国圆满完成的援蒙、援柬及援乌文化遗产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实录。本卷将这些援外文物保护工程的相关论文集结成册,纪念援外文物保护工作70周年。
-
我们亚洲湖南省博物馆本书集中展现代表亚洲国家古代文明的国之瑰宝精品文物,通过精美的文物图片和精准简约的说明文字,生动再现亚洲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巴基斯坦犍陀罗佛像、土耳其乌拉尔图狩猎纹青铜腰带、伊朗山羊纹陶钵、柬埔寨吴哥窟神像、叙利亚楔形文字泥版、阿富汗山羊纹银杯、黎巴嫩椰枣形玻璃瓶……它们让广大观众在感受不同地域艺术形象的嬗变中,寻觅亚洲各民族多元的文化传统,聆听古老丝路商道上娓娓道来的交流互通的感人故事。这些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可以让观众感受亚洲文明的多元、深邃与辽阔,实现从“文物”到“文明”的升华,在启迪滋润的交融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源源不竭的文明智慧。
-
敦煌佛爷庙湾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佛爷庙湾》内容简介佛爷庙湾墓群位于地接西域的丝路重镇敦煌,墓群的西南部与莫高窟相连,面积达100平方千米。这里分布着魏晋以来的10000多座墓葬,从20世纪中叶开始,就有考古学家在不懈努力,至今已经发掘了1000多座,获得了大量珍贵的实物资料。本书为2015年发掘的180座魏晋十六国、隋唐时期墓葬基础材料的报告,包括墓葬形制、器物分型定式、器物照片、墓主人信息等。作者对墓葬形制专门进行了分类论述,对出土陶、铜、铁、漆、骨、石器进行了类型学研究,并在分型定式的基础上对墓葬进行了分期和年代探讨。同时,作者用表格对所发掘墓葬的出土文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登记,并对部分有价值的文物和墓葬通过高清照片作了深度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