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考古
-
奔向2035江苏省博物馆学会 编 著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2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以"奔向2035——江苏博物馆的未来展望"为主题,分为高质量发展、探索与创新、展陈与策划、社会教育、文物保护与文物研究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讨。此书即为以上成果的集结,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
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研究王清雷 著本书作为21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选择了15例纹饰清晰、来源可靠、资料完整的西周甬钟,对其篆带所饰动物纹做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该书首先对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及其异名做了全面地梳理与考辨,其中提出“对角两头龙纹”的命名,在青铜器纹饰定名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方面有所。在此基础上,该书通过对西周甬钟篆带所饰动物纹的类型学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的发展谱系,为西周甬钟断代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时代标尺。通过对篆带饰有动物纹的西周甬钟所属地域与族属的分析研究发现,彰显出多元一体的宗周礼乐文化特征。李学勤先生“一贯认为青铜器纹饰的研究重要”,但研究现状依然较为薄弱。该书是继《西周甬钟篆带云纹研究》之后,第二部研究编钟纹饰的专著,为周代编钟纹饰的体系性研究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
立心铸魂山东博物馆 著《立心铸魂——山东革命文物红色基因解读》(以下简称《立心铸魂》)基于山东党史脉络,立足全省典型革命文物,共分“大道火种”“民族先锋”“血火淬炼”“磐石建树”“奋战征程”五个版块。基于对档案文献、书信手稿、报纸刊物、红色影像、武器装备、名人遗物等共81件(套)革命文物见人、见物、见精神的深入解读,重温山东党组织带领人民走过的镰锤开天、百炼成钢的伟大历程,深刻感悟山东党政军民共同铸就的以“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为鲜明特质的沂蒙精神。作为山东省首部研究型革命文物图著,既注重了学术性,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发挥革命文物以物证史、以史鉴今的作用,又兼顾文物背后的故事性,让革命文物“活”起来,坚持铸魂育人,打造一部融学术性、资料性、可读性于一体的革命文物普及读物,是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
南宋钱汇·金银铤编李晓萍 钟旭洲金银挺卷收录的是目前发现的南宋时期各类金银货币近800件。按照金银质地分为二大部分,分别根据其形制、重量、铭文内容来分类梳理编撰。本书以铤面的铭文内容来排列,以铤名、地名、人名、用项、重量等来排序,正文前有关于南宋金银挺整体情况的概述;每章、每节前对本章节内容做了概述。
-
破晓吉林省博物院本书按照“见人、见物、见精神”的主题构想,分为“觉醒——反帝反封怒潮涌”“雪耻——喋血抗日捍国土”“解放——改翻天地掌政权”三个篇章,通过200余件文物图片、300余幅历史照片,讲述吉林人民革命斗争峥嵘岁月中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吉林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伟大功绩。本书是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系统梳理红色文化的阶段性成果。首次运用博物馆特有的展览语言,图文并茂书写吉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以革命文物和历史照片见证历史,突出文物的实证作用,是革命文物与革命历史深度融合的一部新作。
-
江西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报告V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等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其由崇山峻岭汇聚多条支流注入鄱阳湖,与赣江等河流一道孕育了古代江西地区的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对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进行考古工作,无疑对揭示该区域物质文化史、区域文化发展特征、区域社会演进规律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抚河流域以往开展考古工作较少,对区域内考古学文化面貌及聚落形态等信息不甚明晰,亟待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正是基于各方面的考虑,我们启动了“江西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该项目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及经费支持。在国家文物局及江西省文物局等部门的领导下,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抚州市文博管理所及各县区文博机构、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抚河流域所涉及的10县2区进行详细的考古调查工作,以抚河干流及支流为重点调查对象,对区域内先秦时期遗址进行针对性调查,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遗址进行考古发掘。该项工作对进一步深入进行区域考古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实物资料。通过2014~2017年的考古工作,已完成了对乐安、宜黄、崇仁、金溪、资溪、东乡、临川、广昌、南丰等县区的调查,并组织人员对采集遗物进行整理,及时出版调查报告。本报告是对2016年度至2017年度广昌、南丰两县调查所获资料的详细刊布。
-
百年巨匠·李苦禅孙燕华本书讲述了关于李苦禅生活、从艺、传艺的种种逸史趣事,并有对面世拍卖及家传珍藏的李苦禅画作的鉴定,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全书收录了高唐走出个李苦禅;选定自己的目标;“所谓人格,爱国第一”;绘画与教育的稳定期;苦禅先生的最后七年;艺术当随时代;众人眼中的苦禅先生,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吴哥考古与保护史刘汉兴本书通过梳理近百年的吴哥考古与保护史,把吴哥考古与保护史划分为初始期、发展期、持续发展期、缓慢发展期、大发展期五个阶段,分别对各个阶段的情况进行论述和总结。经过多年努力,昊哥遗址于2004年成功地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中被移除,昊哥遗址保护行动中展现出来的多国合作模式和跨学科综合性的保护和发展方法,也使其成为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同时,法属殖民时期的吴哥考古与保护史是在法国远东学院活动的基础之上产生的,所以法国远东学院也成为了本书研究的一部分。
-
镇番遗事历鉴校补[清] 谢树森《镇番遗事历鉴》成书于清中晚期和民国初年,记述甘肃镇番(今民勤县)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间社会、军事、人口、风俗、山川、名胜、文化、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沧桑□迁,是国内迄今所见的唯一一部编年体县域地方史。《镇番遗事历鉴校补》注重考释《镇番遗事历鉴》中的人物、地理和□□事实,寻检典籍,校核异同。增补原书不备的官方史志和文献资料,以广纪闻;于原书事实乖谬处则有所评议,以明是非。校补内容广泛,多维度呈现明清时期镇番的军政建置、屯田与农牧业、移民开发、民众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西部县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红水流长 繁华竞逐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1年鄂尔多斯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乌兰木伦河流域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并于2013年和2014年对WI10地点进行了试掘。调查范围约1200km2,收获颇丰。调查共发现旧石器地点77个,采集石制品近2000件,试掘石制品357件。石制品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石叶、细石叶、工具和断块等。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岩。石核剥片技术以硬锤直接剥片为主,但预制剥片技术已很成熟,特别是还有典型的石叶技术和细石叶技术。工具类型丰富,以小型的石片石器为主,刮削器、凹缺器、锯齿刃器、尖状器等突出;也有大型的石片、砾石石器,特别是砍砸器数量不少。一些单面或两面通体加工的精致工具,与奥瑞纳文化石制品可以对比。文化对比表明,乌兰木伦河流域调查和试掘石制品的石器工业具有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文化的特征,是中国旧石器文化演化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存在一些西方文化元素,表明鄂尔多斯地区是早期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驻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