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中国历代绘刻本名著新编(魏)何晏 集解,(清)黎庶昌 辑,张立华 点校《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唐石刻《论语》更具有珍贵的版本价值。《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孔子集语》是关于孔子言行事迹的文字汇编。本次出版将以上三种言论和孔门子弟列传集合编辑,并配孔子圣迹图为《孔子三语》,采用原版影印,是几种珍贵图文版本的汇集,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精装本豪华礼品装,是商务人士送礼佳品。
-
中国砚文化·砚雕吴荣开, 郭兵 著本书是《中国砚文化》系列图书中的第一本,是把砚和相关活动上升到艺术理论高度的一种尝试,是传统砚文化的继续和深入。本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章节的内容:一、砚雕的历史、古代砚雕的流派及传承和发展;二、砚的基础知识,包括砚的构造、经典的砚式和传统砚式的主要要求;三、砚的制作,制作的前期准备、工艺流程以及如何包装;四、砚雕的艺术构成,艺术砚的设计与制作、不同类型的艺术砚的处理手法;五、相关砚雕的图片赏析。《砚雕》例证丰富,文字通俗,图片精美,全面介绍了砚雕历史、砚雕知识与砚雕技艺,兼具知识性与实用性,对砚雕工作者、砚台爱好、收藏与研究者具有参考价值。
-
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梁全义 著古往今来,二十四节气就是人民群众所钟爱的传统历法,它不仅指示农时,指导农事,也服务日常生活,传授天文气象、传统文化知识,讲解民间风俗禁忌,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二十四节气知识全书》详细介绍了农事气象、民间禁忌、饮食养生、农历节日、节日习俗、生活起居、养生保健等内容。它既是把握农时、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的依据,也是科学养生的立足点。全书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于一体,是读者居家必备的工具书。全书分五个篇章,第一篇章详细讲解了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以及与二十四节气关系紧密的历法、季节、物候与节令,带领读者深入解读二十四节气丰富内涵。后四个篇章分别讲述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的节气,内容涉及气象和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俗、民间宜忌、饮食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食疗防治、谚语等,带领读者全方面了解传统节气常识,并懂得根据节气特点进行养生和生活。
-
服饰中华黄能福 ,陈娟娟 ,黄钢 著中华服饰源于旧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已经发明丝、麻等纺织物缝制的衣冠鞋靴等配套的服饰和用骨、角、贝、玉、陶等材料制造的美化生活的装饰品。中华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创造的丰盛华美的原始服饰文化,举世独步。夏商周时期,中华服饰进入以“礼”为规制的发展阶段,服饰意识与天地同构,内涵深邃。汉代以后,以儒学为理念的服饰制度,使服饰品类和材质工艺不断发展提高。数千年来,华夏服饰不断受到少数民族和域外异质服饰文化的滋养,使中华服饰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服饰传统,为世人所称羡。《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精编本)》为《服饰中华——中华服饰七千年》(四卷本)之精编本。根据以物证史的理念,按历史顺序,以最简明易懂的文字与服饰实际文物的图片相对照,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今的服饰发展,着重介绍服装形式、服饰制度、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佩饰的具体面貌。特别着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相印证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全书正文及图文说明文字翔实,附图精美,各图均有详细图文说明。适合作为高等院校专业教学教材,以及作为戏剧影视界服装设计、服装装饰界创新设计、美术工作者专业创作和艺术品收藏者鉴别真伪的优良读物,为迄今出版的中国服饰艺术史类书籍中内容最全面、图片最丰富、编排最科学,具有历史研究价值、艺术鉴赏价值、收藏价值且兼具普及价值的学术巨著。
-
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2张士闪 编《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2》立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宏大背景,以当代民俗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生活与现象为考察对象,一方面作为中国民俗文化发展进程的“观察者”,呈现中国当代民俗现象的细节与脉络,另一方面又为当代中国民俗发展“把脉”,关注中国民俗文化发展的世界背景与现实焦点,揭示民俗变迁在当代中国社会所引发的深层剧变。报告内容分为总报告和若干分报告、专题报告。分报告分别从田野考察、学术研究和相关国家政策的角度,对民俗文化发展状况予以立体的展示。专题报告关注焦点,剖析热点,所涉及的传统节日、民间文艺知识产权保护、民间信仰、民俗旅游、网络谣言等。
-
诗经开讲陈节 著过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东鲁春风吾与点”;下联是“南华秋水我知鱼”。“南华秋水”,说的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辩论的故事。“东鲁春风”说的是孔子和学生讨论理想的事。孔子有一次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等人各自的志向。曾皙一边听着同窗慷慨激昂的陈辞,一边悠闲自在地鼓着瑟。显然,他并不赞成那些富国强兵的煌煌大论。老师问他:“你的理想是什么呢?”曾皙从容不迫地回答道:“我希望在暮春季节,穿着宽松轻柔的春装,同着一些朋友,在沂水中沐浴,在祭坛边趁凉,唱着歌,悠悠然走回家去。”孔子听了以后,感叹道:“好啊,我也赞成这样的理想啊!”曾皙所要唱的歌,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诗经》里的“诗”。那个时候,大多数读书人都能赋诗述志,出口成章,咳唾成珠的。?二千五百多年前,中国历史上正处于西周——春秋时期,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包括了大约今天的陕西、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出现了一股历经几百年而不衰的崇尚诗歌的热潮。?如果真有童话里所说的时空飞行器,让我们回到那个古老的、抹上了种种神秘色彩的时代,我们将看到我们的先人,无论男女老少、贤愚贵贱,或在风和日丽之中、平原旷野之上,群歌互答、忽断忽续;或在学校墙内、师生之间,琴瑟相和、朗吟盈耳;或在朝会之际、酬酢之时,钟鼓齐鸣、涵咏不绝……这是怎样的诗的盛况啊!人们都称誉中国是诗的国度,这个国度,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拥有了一个花团锦簇的灿烂的春天!?那时的人们,或是用诗来表达互相爱慕的情意;或是如曾皙那样,用诗来抒发快乐的心情;或是用诗来讽刺暴君的丑行;或是像外交使节那样,用诗来表明各自的立场。思想深邃的哲人们,还从诗中领悟到“厚人伦、美敎化、移风俗”的道理,并用它来谆谆敎导后人。?《诗经》不但主题丰富多样,其艺术手法也异彩纷呈,如赋、比、兴、对偶、重迭、夸张、比喻……表现的风格或雄壮、或柔美、或苍凉、或轻婉……姹紫嫣红,触处皆春!韩愈在《进学解》中推誉《诗经》:“诗正而葩。”这个“葩”字,精彩地道出了《诗经》千姿百态之美。?《诗经》的美,是不朽的,因为她的美已经汇入了中国流淌数千年的文学长河,她泽被后代文学的功绩,就像她被人们咏诵的次数一样,是难以计算的。?明人方孝孺《谈诗》诗写道:“举世皆宗李杜诗,不知李杜更宗谁?能探风雅无穷意,始是乾坤绝妙辞。”朱东润先生也说:“吾国文学导源于《诗》三百五篇,不知《诗》三百五篇者,不足与言吾国文学之流变。”可见《诗经》在中国文学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英华弥缛,万代永耽”。这是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篇中的话,意思说优秀的诗歌如花似锦,受到千秋万代人的喜爱。我们用这八个字来概括《诗经》的特色,不是很恰当吗?
-
婚丧嫁娶主持致辞技巧与范例李玥 著《婚丧嫁娶主持致辞技巧与范例》吸纳了大量婚丧嫁娶主持和致辞的经典范例,荟萃了干余例锦词、佳句、妙语等精彩素材,《婚丧嫁娶主持致辞技巧与范例》为参加婚丧嫁娶仪式的主持人及相关人员提供了实用性的引导和帮助,也为举办婚丧嫁娶的主家和宾客提供了大量的发言素材,无论你是东道主、宾客还是司仪,你都可以轻松地在书中找到适合的方案。
-
中国经典神话郝川 著神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传说,中国更是一个盛产神话的国度。《中国经典神话:民间经典文化书系》精选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之作,有盘古以自己的生命演化出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有女娲以泥土造人,并炼五色石补天,斩神龟四足撑四方,平洪水杀猛兽;有精卫鸟坚忍不拔口衔枝权填大海;有后羿不怕艰辛,为了人类的幸福生活,弯弓射日……无论是神化了的人,还是人化了的神,故事中的人物都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且执着、勇敢、聪明、坚毅。《中国经典神话:民间经典文化书系》有丰富的想象力,充满了奇幻色彩,对于少年儿童有着强烈的吸引力,能够引起他们无限的遐想,能够给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温暖他们的童年,点亮他们的心灵,创造出超越时间的永恒魅力。
-
中国古代漆器王世襄 著《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贾成祥 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是中医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本教材由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为“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适用于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所有专业。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古代科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医科学的指导意义尤为重大。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相互渗透,一方面,中医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另一方面,中医理论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本教材系统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阐述其重要的思想内涵。根据中医药专业的实际需要,力求在思想道德、知识潜能和思维方法三个方面为中医药大学生提供素质支持,使其在思想深处重建起传统文化的框架,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获取学习中医知识的源头活水,获取认识中医和学习中医的方法,奠定学习中医理论的文化基础。本教材全面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按照思想流派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编排。共分九章:第一章绪论,包括文化知识概述和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二章易学文化;第三章儒学文化;第四章道家文化;第五章佛学文化;第六章兵家文化;第七章墨家文化;第八章法家文化;第九章杂家文化。根据各家学术思想的具体情况,首先介绍其基本内容,然后对其概括、归纳,阐述其文化价值,并结合其与中医的关联,探求中医理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