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哈佛家训斗南 著《哈佛家训(经典珍藏本)》汇集了哈佛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哈佛家训的精华,从人生哲学、优秀品质、杰出本领、人性弱点等多个角度,充分诠释哈佛大学教育理念的精髓和哈佛家训的要旨,并挖掘出成长路上最丰富的成功内涵,为成长中的孩子提供适合其心理需求的精神养分。
-
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宋小飞 著《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萨满教美术的艺术民俗学解析:以吉林省乌拉街满族镇萨满教为个案》主要针对满族萨满教美术进行研究,在对满族萨满教美术做系统阐述、分类的同时,从艺术作品、民俗生活和文化持有者三个角度归纳其民俗学特点,在此基础上探求满族民众的审美追求及满族萨满教美术中透射出的满族民众的审美标准。本书将艺术学和民俗学相结合,并将满族萨满教美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背后的民俗文化意义进行解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
北京故事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编《北京故事》以故事的形式整合北京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北京文化、历史、人物与旅游的关系,向读者展现北京旅游的文化魅力。图书的核心并不是故事,而是解读北京文化。本书划分为老北京记忆、乐活老北京、味蕾上的北京、指尖上的北京、观看老北京、倾听老北京、老北京人的礼仪节庆等七大章节,每个类别之下由数个故事组成。通过故事说明每个章节类别的文化价值,展示北京特色旅游文化。同时,搭配精选资讯,具有实用价值。
-
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于俊利 著《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从唐代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内容——礼制制度层面的描述入手,以丰富的史料和细致的考证分析,深入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由此生发的文学领域,较清晰地呈现了礼制、文人、文学在历史时间脉络里交互影响的复杂互动。作者还从文化与文学的结合点上,对吉、宾、军、嘉、凶五礼制度下唐代郊祀、封禅、挽歌、朝贺、巡狩诸礼的历史源流,及相关文学现象的演化趋势进行了条分缕析、洞微烛幽的考察,关注到礼制文化背景下文学发展的内在理路与多维价值。并以杜甫的“三大礼赋”、敦煌书仪《甘棠集》为个案,分别对唐代文学中所体现的礼制和作为文学的礼制作出了独到的阐释。《唐代礼制文化与文学》将宏观把握与微观实证相结合,学术史的反思与问题意识并重,既有唐代礼制与文学关系的总体考察,又有从五礼角度进行的系列专题研究,从而为唐代文学研究展开了面向礼仪制度的一章,为唐代制度与文学、唐代文化与文学这一研究领域增添了新的例证。
-
妆匣遗珍杭海 著银饰是明清至民国时期中国妇女最常用的饰物之一,种类繁多,数量巨大。民国以后,随着生活方式的激变及女性妆饰的日渐西化,城市妇女不再佩戴传统银饰,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佩戴银饰的旧俗仍然遗存于中国的乡村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国乡村的自然及人文环境已发生了剧烈的改变,银饰自然也不能幸免,越来越多的银饰散落于各地的古玩市场。随着老一辈的离世,今天我们已越来越难分清它的原产地、种类及用途。 《妆匣遗珍(精装)》是研究汉族传统银饰的专著。从发饰、耳饰、项饰、手镯、戒指、佩饰几个方面,介绍明清至民国时期女性传统银饰的特点。书中收录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精美银饰,一篇篇翻阅,让人产生时光倒流、恍如隔世之感:一枚小小的银戒,不知曾穿过那位女子的玉指;一根长长的发簪,不知曾绾住哪位女子的青丝,曾凝结怎样的情怀与期盼……银饰依旧,朱颜不再,千件遗物,穿越百年,透露着无常的消息。作者将这本关于隔世旧物的册子看做是情与爱的遗存,以此见证中国女性曾独有的风姿与遗韵。
-
符号江苏·口袋本张道一,徐飚 著所谓“画像石”,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所镌刻的图画,主要见于石椁、石墓、石祠等,是伴随着厚葬风气而出现的。当时一些富商大贾及中小官吏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这些石板上的图画以线条为主,最多是将空白处刻深一层,更接近平面上的绘画,而不像雕刻那样追求立体感。后来拓印术发展起来,人们将石板上的画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反显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实际上就是人类最早的“拓印版画”,比“木刻版画”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重要的-章。
-
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郑承燕 著《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将辽代贵族丧葬制度作为研究对象,以墓志、碑刻等石刻资料为主要突破口,运用考古学与文献学互证的二重考据法,结合民俗学、堪舆理论和历史学研究成果,对辽代贵族丧葬制度进行了全面的归纳与提炼,进而得出较为科学的结论,希望成为研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有益补充。通过系统梳理辽代帝陵发现过程与研究现状,《辽代贵族丧葬制度研究》以目前研究与考古工作较为充分的祖陵和庆陵为中心,总结与归纳了辽代陵寝制度的特征与特点,认为辽代陵寝制度在因袭唐陵旧制,借鉴宋陵卜选中的堪舆因素之外,还多有创新,开启了中国古代单一兆域、多座帝陵的先河,具有健全、完备的皇陵管理机构,对其后的金、元等少数民族政权产生过积极影响,并成为明代“陵山之祭”的滥觞,为丰富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墓葬制度研究方面,作者以长城为界,将发现于内蒙古、辽宁、北京、山西和河北等地的辽代墓葬分为南北两区,并结合墓主人的族属,将辽代贵族墓葬划分为早、中、晚三期七段,从墓葬形制、随葬品、壁饰和葬具四个方面,论述了辽代墓葬制度的发展与演变轨迹,并对贵族墓葬制度中的创新因素进行了讨论。基于史料和石刻资料中对于辽代丧葬礼俗的记载,认为契丹族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尤其是政权建立后,在汉文化的影响下丧葬礼俗日趋完备,同时也能兼顾本民族的传统礼俗,这是多元文化整合的结果。书中还对辽代贵族丧葬制度中的民族融合因素,及其在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
世代传承的中国姓氏于淼 著《世代传承的中国姓氏》讲述,中华姓氏源于上古,延续至当代。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华姓氏发展演变,延续传承,升华凝练,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体例完备、超越历史时空、跨越地域界限的文化体系。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盛、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
-
寓意深刻的十二生肖阚男男 编自古至今,人们对动物形象的描绘与刻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十二生肖系列的装饰图形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星。这也反映出历代民问艺人热情、饱满的创作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阚男男编著的《寓意深刻的十二生肖》详细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生肖文化现象。其背景是我们讲述了数千年的数不清、道不完的生肖故事。
-
孕育幸福的祥瑞动物吴雅楠 著祥瑞对于中国人而言,就像水之于鱼,天空之于鸟,空气之于人。祥瑞符号已经成为国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心灵慰藉。吴雅楠编著的《孕育幸福的祥瑞动物》描述中国祥瑞文化丰富多彩,而对美好事物和前景的追求,是祥瑞文化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