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习惯
-
奢侈品史[澳] 彼得·麦克尼尔,(意) 乔治·列洛 著,李思齐 译在每一个时代,奢侈品都没有一个独特的概念。本书对奢侈品的叙述涵盖了希腊和罗马时期的古物、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奢华宫廷、东方的奇珍异品、20世纪直至当下的奢侈品牌,论述了奢侈品意涵的历史演变,从奢侈品本身出发,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富裕程度和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思想、文化实践和愿景。现在和过去一样,奢侈品一直与复杂的情绪感受相伴相生。奢侈品史不仅涵盖经济发展、社会传统和文化习俗,还包含了谨慎的投资、各种稀奇古怪的行为、性别模糊以及光彩夺目带来的纯粹愉悦感。
-
饮食人类学视域下的辽代饮食文化研究张景明,张杰 著《饮食人类学视域下的辽代饮食文化研究》站在饮食人类学的视域中,就有关学派理论对辽代饮食文化的研究做了专门的分析,包括生计方式与饮食构成、饮食器具分类与造型、制度文化与饮食阶层性、礼仪中的饮食行为与社会文化功能、艺术形式体现的饮食文化与饮食艺术、饮食文化的象征表意与交往交流交融等区域性和民族性特征鲜明的文化内涵,并成为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草原饮食文化区的界定和历史分期,又可看到辽代饮食文化的主要特征和在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饮食文化是辽代物质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涉及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容,从其内涵可以了解到辽代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
-
我们的国粹詹岱尔 著源远流长的生肖文化是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的民族符号,更是表达着十几亿人信仰与观念的智慧结晶。本书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故事,为读者讲解了生肖纪年法、生肖与动物崇拜、生肖的排序等知识中的文化内涵。带读者走进富有神秘色彩的古代世界,探秘祖先的生活情境,传承炎黄子孙的精神与理想。
-
嘉兴节日志王一伟,嘉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嘉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著《嘉兴节日志》是由嘉兴市文联、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委托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协同开展的研究课题。全书包括综述、志略,以及调查报告,全面、深入地记录嘉兴市各地传统节日的历史与现状。写作体例根据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持的《中国节日志》。书中调查报告对调查点、对节日形态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其中对海宁观潮节、桐乡双庙渚蚕花水会、乌镇香市、嘉兴网船会、平湖秋社、嘉善护国随粮王庙会、南湖区端午节等调查报告,极具民俗学学术价值。本书对地方节日文化的系统研究和传播,为落实留住“乡愁”,强化家乡记忆,完整中华民族家、国、天下的文化价值体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它为增强全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能力,为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发展,提高文化主管部门公共文化服水平,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点。
-
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王昱 编《青海风土概况调查集》是一本资料专集,所收的19种资料均是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中所编写的有关青海各地风土概况的调查记。早在青海建省前的1925年冬至1926年,甘肃省府曾令所属各县编写风土调查录,对这次编写的调查录,本集只收有《甘肃大通县风土调查录》《湟源县风土调查录》。青海建省后的1932年,省民政厅又制订《青海省风土概况调查大纲》,行文所属各县,令各县政府按所颁发之《大纲》详细调查,编写风土概况具报(见1932年《边事月刊》首期),包括在上报途中遗失而后又补报的《玉树县风土调查大纲》在内,这次共编成西宁、大通、互助、乐都、民和、巴燕、循化、湟源、门源、同仁、共和、贵德、玉树、都兰等14县风土调查记,已全部收入本集。
-
超越20世纪民俗学[日] 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 著,陈志勤,赵彦民,彭伟文 译本书是对福田亚细男、菅丰、塚原伸治合著的日文著作《「二〇世紀民俗学」を乗り越える——私たちは福田アジオとの討論から何を学ぶか?(中文:超越“20世纪民俗学”:我们从与福田亚细男的讨论中学习什么?)》的全书译文,经过原作者同意,中文版的书名确定为《超越20世纪民俗学:对话福田亚细男》。本书是2010年7月31日在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举行的主题为“超越福田亚细男——我们能否从‘20世纪民俗学’实现飞跃?”的现代民俗学会第六回研究会的全程研讨记录。 本书主要探讨了6个方面的内容:课题1 民俗学的定义问题;课题2 民俗学的方法问题;课题3传承母体论的问题;课题4 民俗学的国际性问题;课题5 民俗学的调查论问题;课题6 民俗学的实践问题。
-
广西民俗袁丽红,覃丽丹 著本书是“文化广西”丛书之一,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世居民族。广西各民族均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俗风情浓郁。本书用简洁明了、通俗而又生动的语言,结合精美图片,从居住、生产、生育、婚恋、寿诞、丧葬等方面介绍了广西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有代表性的风俗习惯,概述其起源、发展,诠释其精神内涵,旨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了解广西民间的活传统,感受广西民俗的独特魅力。
-
广西节日节庆黄润柏,黄仲盈 等 著本书是“文化广西”丛书之一,是一本关于广西节日节庆的图文书。本书从祈丰节日、祭祀节日、交游节日、民族年节等方面精选具有广西特色的节日,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每个节日的根源、演变过程、习俗特色等,从侧面展现了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揭示广西节日节庆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
-
祭祀与疆域王鲁民,范沛沛 著含有环壕和城垣的遗址是高等级祭祀地段所在,这种遗址在聚落系统组织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基于此类遗址的设置规则,本书综合考虑设壕(城)遗址的形态、分布特征以及遗址系统的格局变迁,认为在仰韶文化早期一个幅员达85万平方千米的权力单位已经出现。东亚大陆腹地空间控制要点的分布格局使得“郑洛一线”被视为“中国”,在距今5400年左右,以“郑洛一线”为核心的、权力影响范围覆盖东亚大陆腹地核心区的实质性的“中国”已经产生。良渚文化从一开始就是由统一权力支配的控制范围达到10万平方千米的整体。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环泰山地区存在着一个秩序严整的涉及地域达到25万平方千米的聚落系统……
-
渔舟唱晚郑蓉,郑辉 著2017年中国民协“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启动,并陆续赴各地组织进行民间文化调研活动。民协将此次调研活动的成果汇集出版。这是其中一册。本册是“‘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滨海渔村文化建设论坛“的论文结集,内容涉及滨海渔村民间信仰和社会治理,渔村振兴和文旅融合,渔村文化传承与保护,传统渔村的振兴策略和机制,等等。海洋渔村文化是人类在认识和征服海洋的漫长岁月里所沉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生活劳动在大海这个特殊自然环境中所创造和传承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面对滨海渔业资源日益匮乏,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村落空巢化,过度旅游开发等问题,我国海滨渔村现况如何?有哪些难题与困境?在中央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滨海渔村的历史文化价值,提升美丽渔村建设的文化厚度和内涵,激发渔民群众内在的文化凝聚力,学者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于滨海渔村的保护与发展,须以渔文化为特色,开发利用独特的节庆、民俗等民间文化资源,结合“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以点带面,跨区域的比较、思考和借鉴,从而共同振兴渔村文化形成了共识。本书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务实、深入而全面,对滨海渔村文化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