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金夏关系研究马旭俊金夏关系是金朝与西夏对外关系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夏关系的研究对于理解金与西夏这两个少数民族 的政权以及12世纪中国的政治格局、民族关系、经济文化交流等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金夏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专题性质研究,重点考察金夏交聘制度与礼仪、金夏使节、金夏经济互动、其他政权对金夏关系的影响等问题。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意义,对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类介绍,总结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阐明本文的基本思路、框架以及创新点。
-
百年中国西夏学研究报告杨志高本“研究报告”,大体包括正文、附录两大部分:分类论著译作品;著译书刊出版刊行编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书刊名称索引。其内容连同书前本师聂鸿音先生的大作《中国西夏学研究学术史——兼评(百年中国西夏学研究报告)》”,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纵横两方面的视角梳理,尽力勾勒了120年间 西夏研究的兴起、发展的学术历程;反映了各领域的渐次推进;反映各学人的学术贡献及其师承关系;反映各学派、各重镇的研究特色。全书正文收录百年来中国籍作者、译者在 外出版、发表之论著,分为上下两编:著译书籍专刊、著译论文资讯,时间跨度为1900年1月-2020年12月。
-
《述善集》与河南濮阳西夏遗民研究杨富学《述善集》是由河南濮阳西夏遗民唐兀氏(杨氏)四祖崇喜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编成的一部未刊著作集。全书共分“善俗”“育材”和“行实”3卷,内收记、序、碑铭、诗赋、题赞、杂著等共75篇,是研究元代西夏遗民十分珍贵的资料。《述善集与河南濮阳西夏遗民研究(精)/西夏学文库》对原校注本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订,尤其增补了近年的研究成果。相信该修订本的出版,必将推动辽宋夏金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持。
-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 编暂缺简介...
-
宋拓魅力故宫博物院 香港中文大学暂缺简介...
-
图说门西陶起鸣暂缺简介...
-
激荡春秋王飞波本书已不再是简单的历史背景介绍,而是试图从宏观上描绘出周王朝时期的文化与思想的变迁与历史走向的相互关联,尤其是对华夏文明 为辉煌灿烂的春秋战国时代着墨 多。它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也不是那些源远流长、脍炙人口历史故事的演义,而是以先秦文物、文献所载作为参考基点,以文化、思想的变迁为主线,结合可影响历史走向的重要历史事件,试图从历史表象之下有新发现、新见解,并以此为主线,勾勒出一幅激荡多彩的历史画卷。本书对先秦尤其是战国时期先哲们的思想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和评述。在介绍先秦先哲们的思想时,并没有采用对他们的传统称谓,比如老子、孔子和墨子,而是直接用其本名——老聃、孔丘和墨翟,目的是为了消除后人对他们的人为定义和以名代实的陋习。对历史人物,无论过度赞誉还是 贬低,都是对真实人物的异化。天上的太上老君非老聃、地上的素王孔子非孔丘,正如我们称谓西方的先哲,不会称柏拉图为柏子、亚里士多德为亚子,也不会称牛顿为牛子、爱因斯坦为爱子一样。当然对一些有官位的人,本书也尽可能少提其谥号、尊称,但会附上其官名,这并非要突出其社会地位,而是为使读者直观地了解其曾支配或强力影响的范围。本书的内容超出了书名主题所指,简述了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在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民族跌宕起伏,至近代积贫积弱、为人鱼肉的历史文化片段,进而简析了桎梏华夏民族强盛之根本。我们应以史为鉴,革除阻碍进步之荆棘,让古老灿烂的华夏文明再度屹立于世界 文明之列。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
朱子读书法译注(宋)朱熹 著,袁津琥 译注读书是需要方法的。早在先秦时代,一些学者就在他们的著述中零星的进行过探讨。到了宋代,由于经济的繁荣,图书数量激增,读书方法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理学大儒朱熹最早意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说,朱熹是中国古代对读书方法最为重视、论述最多,也最系统、最为精辟的学者。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黎靖德编辑的《朱子语类》卷八、卷十、卷十一收录的《总论为学之方》《读书法》,则又是朱熹对读书法论述最为集中,对后世影响优选的一种,备受后世推崇。本书是对《朱子读书法》的全面译注,堪称目前了解朱熹读书法的很好译注本。
-
日本遗弃化学武器探测技术研究王新明本书共分七章。 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日遗化武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等基本情况,以及与日遗化武探测相关的技术方法,这些是探测技术研究的基础;第二章为磁力勘探在日遗化武探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磁力勘探的基本原理、磁力仪的操作使用方法以及磁力勘探数据解析;第三章为金属探测器在日遗化武探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金属探测器的基本原理和MIL-D1/DS金属探测器的操作使用方法;第四章为地质雷达在日遗化武探测中的应用,主要介绍地质雷达的基本原理、探测程序和方法以及数据处理和解析;第五章为水域日遗化武探测技术,主要介绍水域日遗化武探测的程序和方法以及海洋磁力仪的操作使用方法;第六章为日遗化武探测定位技术,重点介绍GPS在日遗化武探测中的应用;第七章为不同情况下对日遗化武进行探测的案例分析,包含了本书作者对各种典型埋藏环境下的宝贵实战经验做出的总结。
-
章太炎传汤志钧本书是有关中国近代 颇有影响的人物章太炎一生的学术性传记作品。作者用丰富的史料作基础,以章太炎的思想变化为线索,旁征博引地讲述了章太炎看似反复多变、实则坚持如一的品格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其中有不少资料是作者在日本访学期间获得的档案,对章太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补充。此次出版,作者又 新了新近出版的文献信息, 便于研究者阅读和使用。作者遵循“按照一定的时间、条件,具体分析”的原则,做到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本书对研究章太炎的思想和学术人生颇有史料参考价值。章太炎(1869年1月12日—1936年6月14日),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 学者、朴学大师,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章门弟子众多,很多有名的教授,大都出其门下,如黄侃、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鲁迅)、沈兼士等。现在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章太炎思想和学术影响的单位不少,较有代表性的有杭州的章太炎故居纪念馆和北京师范大学的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这些研究单位几乎每年召开 学术研讨会,还在《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和《民俗典籍文字研究》(cssci)等刊物上开辟章太炎思想研究专栏,由此可见章太炎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