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日本简史陈恭禄《日本简史》(精装版)全书共二十四篇:开篇详言日本地位;第二至六篇略叙日本民族由来、社会演进等;第七至二十四篇分述幕府统治时期到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政策、经济制度、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情形。尤其关于中日邦交、蒙元征伐等内容,其叙述弥补了我国历史参考书的缺遗。此外,书中还对重点词句进行了标记,并在附录中列出了一系列参考书目,以供读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景德镇瓷业发展简史魏望来,王丽心 著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和“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千年瓷都,素以“汇天下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和“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而著称。《景德镇瓷业发展简史》在参考和采信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删繁就简,简明扼要。一方面,纵向概括为起于汉唐、成于宋元、盛于明清、兴于当代四个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在每部分当中,又横向编入与时间框架相对应的水土宜陶、始于汉世、制器进御、景德置镇、青白瓷系、浮梁瓷局、青花瓷器、多彩时代、天工开物、明御器厂、清御窑厂。
-
日本的现代神话(美) 卡罗尔·格鲁克 著,徐翠萍 等译意识形态在日本近代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日本精英努力通过意识形态影响人们,现代历史学家从意识形态出发研究日本。本书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细致的分析考察日本明治晚期的意识形态,并认为,制定和传达新的国家价值观的过程与通常所设想的不一致。通过让读者沉浸在明治时代后期的谈话和思想中,格鲁克教授重现了当时日本人所经历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多样性,终对日本的政治和民族观念有了新的解释。
-
两个世界【埃及】里法阿·拉费阿·塔赫塔维,【英国】丹尼尔·L.纽曼19世纪以来,欧洲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果已经盖过了东方世界曾经的辉煌。作为向西方开放贸易的东方国家之一,埃及也迫切地渴望参与其中,并分享果实。于是从19世纪20年代末开始,埃及的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派出留学生,前往欧洲学习最新的知识。本书的作者,里法阿·塔赫塔维便是埃及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生之一,留学生们来到了当时欧洲的中心——法国,展开了为期5年的访问和学习。在此期间,塔赫塔维以一个阿拉伯知识分子的视角,记录下了他对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观察,更是将现代性思想融入其中。当传统的阿拉伯社会,与标榜“理性”和“科学”的欧洲社会,通过一群留学生相遇时,塔赫塔维仿佛身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让他的观察陷入矛盾的漩涡:如何调和传统信仰与现代性思想之间的冲突?如何看待欧洲反绝对主义思潮与埃及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些都是塔赫塔维不断遇到,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阿拉伯世界接触启蒙时代欧洲社会的先行者,塔赫塔维不仅将现代化的思想带回了祖国,也为近代以来,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化、思想碰撞,提供了一份宝贵且鲜活的案例。
-
大发现四百年[美]布赖恩·M.费根,乔苏婷 译本书是一部关于西方文明第一次与世界上所有其他族群发生接触和冲突的大发现时代的迷人探索。国际知名考古学家布赖恩·M.费根利用原始资料和多学科的学术论著,勾勒出了欧洲文明与非西方社会初次接触的悲剧效果,阐释了作为其结果的种族主义、民族中心主义,和工业化国家与传统社会之间日益增长的分歧。这部开创性的著作覆盖了广泛的、关于多种社会的案例研究,包括科伊科伊人、阿兹特克人、塔希提人、休伦人、印第安人、塔斯马尼亚人、毛利人等。作者脱离了欧洲中心主义思想的窠臼,为文化冲突所造成的文化多样性丧失而反思,可视为文化人类学、世界历史、历史考古学、民族研究或地方研究的优秀研究指南,也是普通读者了解经济全球化前身的理想选择。
-
珍珠在蒙古帝国[美]托马斯·爱尔森,马晓林 张斌 译1221年,在今天的土库曼斯坦,一个被蒙古士兵俘获的女人,声称为保护自己的珍珠而将它们吞下了。她立即被处决,腑脏也被剖出。为了找到几颗珍珠,成吉思汗命令士兵们对每个死在战场上的人开膛破肚。具有审美、经济、宗教和政治价值的珍珠,是中世纪的至上珍宝。而成吉思汗的统治,这个历史上疆域最广的内陆帝国,是这种至上珍宝的无可匹敌的收集者、支持者、传输者。在《草原与海洋》中,托马斯·爱尔森检视了珍珠作为奢侈品和政治投资对于蒙古帝国的重要性(从帝国1206年建立,历经前所未有的扩张,到1370年分裂和衰落),由此追溯北方草原地区与南方海洋之间形形色色的文化和商业往来。在本书中,爱尔森首先聚焦于珍珠的获取、呈现、再分配和政治上的重要性,以此显示形成如此广大的游牧帝国的过程中,如何要求对于尊贵商品的大量积聚、管理和移动,以及这一进程如何导致一种大陆性规模的新消费制度的生成。爱尔森提出,跨大陆的贸易和海运贸易同时繁荣,塑造了一个有活力的交换体系,将货品从东运到西,从北运到南,其中就包括海量的珍珠。通过追溯珍珠在不同时段的流通,他强调了交换的不同模式——战利品、朝贡关系、市场机制以及互惠赠礼——的重要性。他也阐明了蒙古的市场策略如何不仅利用神话和民间传说,也利用了精于跨文化商业的印度—佛教徒和穆斯林商人创建的海上交流网络。在爱尔森的分析中,珍珠解释了草原历史中的蒙古例外主义、跨陆地贸易和海运贸易之间的内部关联,帝国政治文化中奢侈品使用的循环模式,以及这类商品对于本地经济和地区性经济的重要性。爱尔森深知聚焦于珍珠不可避免地有放大其重要性且制造失衡之嫌,但他首先表明自己并非在发表一种过度简化的论调,即“珍珠令大蒙古帝国伟大”,他认为,珍珠是诊断性的,而非决定性的,他的目的在于将珍珠作为探知蒙古帝国的政治文化及其对于整个欧亚世界的文化物质和商品流通之深远影响的另一扇窗。
-
探寻罗马人﹝英﹞詹姆斯·伦肖(James Renshaw)《探寻罗马人》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历史书,收录了大量古罗马帝国的考古学史料,并配有大量的照片、时间线、地图和平面图,从历史、宗教、社会、娱乐、战争和古城这6个方面详细探究了它在欧洲的人文影响力,从而引申出古罗马人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贡献。本书作者詹姆斯·伦肖(James Renshaw)是欧洲古典文学学者,英国“九大公学”之一圣保罗中学(St Paul's School)、戈多尔芬和拉蒂默学校(Godolphin and Latymer School)古典文学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极具权威性,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全方位了解古罗马历史的入门读物,带领读者重新领略古罗马帝国的精彩史诗。
-
早期经典的形成与文化自觉程章灿 主编,徐兴无 著本书专论先秦两汉时代早期经典形成的历史语境和形成条件。既注重从文明史的角度讨论中国“前轴心时代”和“轴心时代”的经典文化,又重视从经典文化的角度讨论早期中国经典的意义体系及其文化转变。主要内容有:中国早期经典的发生、诸子的言说与书写、先秦两汉经学文献体系的思想史考察、经典的宇宙意识和历史意识、谶纬思潮和文献的兴起、经典的神秘化等。从早期经典的发生,到诸子文献的形成,从先秦两汉经学文献体系的形成,到西汉末年谶纬的兴起,本书系统论述了经典的宇宙化、历史化和神秘化过程。
-
明代徽州山林经济研究康健著本书以明代徽州山林经济为研究对象,以徽州文书为核心资料,采用文书档案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有明一代徽州山林经济的发展脉络、山林经济规模、山林经济的经营管理、明代徽商与徽州山林经济之互动关系、典型家族的山林经营(军户家族、民户家族)和木材贸易及明代徽州山林经济与民众生计、基层社会秩序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察,弥补了以往研究中论述主题局限和明清两朝笼统论述——“点明到清”的不足,展现了明代徽州山林经济发展的整体图景。本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清代徽州山林经济发展情况,明晰明清徽州山林经济发展的异同,贯通对明清社会经济发展内在延续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潘祖荫日记潘裕达,潘佳 整理现存的潘祖荫日记,根据文本形态分为稿本和印本两大类。稿本为苏州博物馆藏《滂喜斋日记》和上海图书馆藏《潘文勤日记》。印本为光绪刻本《沈阳纪程》《东陵日记》《西陵日记》,1944年石印本《己丑恩科乡试监临记事》。时间涉及咸丰八年(1858年),同治二(1863年)、四(1865年)、六(1867年)、十二年(1873年),光绪元年(1875年)至十六年(1890年)。本书即以上述七种日记为底本,按时间顺序编排,由潘祖荫后人与潘祖荫研究专家共同整理,精心点校而成,简体横排,便于阅读。日记记载了潘祖荫经办的中枢政务、皇陵勘修、地方科举、灾民赈济等工作,以及他金石书画鉴藏和日常交际活动。从三代钟鼎、秦砖汉瓦、魏晋碑帖、宋元古书、明清字画,到古钱印章,读一代收藏名家的鉴藏艺事,看大盂鼎、大克鼎等国宝文物的鉴藏由来,体味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