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1914-1918年俄国的粮食市场及其调节(苏)尼古拉·德米特里耶维奇·康德拉季耶夫内容简介:作者以统计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俄国农业的演变历程,深入探讨不同经济社会条件下国家调节粮食市场的可能性和手段,以及向战时政策的过渡等若干问题。本书从学术价值看,粮食市场及其调节始终是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之一,同时1914-1918年这一时期俄国调节粮食市场的政策又富有其自身的特点;就理论价值而言,本书着眼于从经济角度剖析非常时期国家调节军队和居民粮食供给的手段,涉及市场调节方式、价格形成过程、供求关系等重要经济理论。
-
剑桥古代史 第十卷 奥古斯都帝国AlanK.Bowman、EdwardChamplin、AndrewLintoot编《剑桥古代史》第十卷描述的时间断限,主要是从优利乌斯·恺撒被杀后的公元前43年到尼禄自杀身亡后的公元69年。本卷将二十一章内容依类分为四个部分,主要论述了罗马国家政治体制的变革、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帝制的运作。原著不仅对这一时期的政府体制、宫廷社会、行省管理、军队建设、边疆防御、法律制度、文化发展、艺术成就和社会结构等史事展开全面阐述,而且对行省议会与皇帝崇拜、保护制与附属国王制、罗马化与地方文化、殖民地与城市化、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等问题亦有细化研究。特别是对罗马历史上位皇帝,即推动罗马国家从共和政制演变为帝制的领袖人物奥古斯都进行了深入评析。
-
近代医学革命研究李润虎著当今学界多将数理传统下的天文学革命视为理解科学革命的主要路径,缺乏在对比中对科学革命的反思和理解,尤其是缺乏以生命科学为路径来理解科学革命的探索和尝试。然而,近代医学革命的萌芽及发展与17世纪的科学革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医学革命的视角重新理解科学革命不仅可以推进当今科学编史学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科学革命走向真正的诸科学革命,还可以加深我们对当代科技的理解,促使科学从“物”的科学走向“人”的科学。
-
德国革命[美] 拉尔夫·哈斯维尔·卢茨 著 ,赵文 译1918年至1919年爆发的是德意志革命又被称为“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德意志帝国,建立魏玛共和国,从根本上改变了德意志人的生活与社会制度。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失利对革命的爆发有何影响?1918年基尔水兵为何起义,此次起义对德意志革命产生了什么影响?革命迅速蔓延的原因是什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何影响?最终导致德皇威廉二世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的原因何在?社会民主党、独立社会民主党、斯巴达克同盟、共产党等各政党之间是何关系,在德意志革命中各自发挥着什么作用?革命之后成立的魏玛共和国如何面对经济改组、粮食问题、小规模起义等困难?魏玛共和国接受协约国最后通牒,如何面对战后赔偿等问题?本书将对国革命的起因、发生的重要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给出详细解答。
-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美国国家地理学会 译者:袁姗姗《亚历山大帝国》(“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通过亚历山大大帝的事迹和功绩精确再现了他的生平、伟大的历史成就,以及帝国在后继者们的征伐中如何分崩离析,涉及亚历山大帝国时期及希腊化王国时期的发展、变迁和权力更迭以及继业者们缔造的新王国,并旁及亚历山大的教育、军队以及亚历山大城和帕加马王国,细致、丰富而清晰地呈现了当时横跨欧亚非的世界性帝国的历史兴衰,以及丰富、动荡又极具戏剧张力的时代如何被那些以悲剧告终的伟大人物所左右。同时,亚历山大远征不仅建立了世界性的广大帝国,还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所征服的地区,深刻改变了古代世界和古典时期希腊的风貌,更使得希腊文化经历了一个新的黄金阶段。 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美国国家地理全球史系列,是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出品的,规模宏大的一组历史丛书项目,是其100多年历史文化内容的培育与积累,共有30种图书。本套丛书内容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立足于历史与文明的思索,以时间轴展开对世界各地文明及人类历史发展变量的解读和记录。本系列书目如下——《早期的法老》《埃及帝国》《古埃及的终结》《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东的王国和帝国》《希腊的起源》《古典希腊》《雅典的陷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从王政到共和》《罗马:征服地中海》 《罗马共和国的终结》《罗马帝国的崛起》《罗马帝国:黄金时代》《罗马帝国:罗马的陷落》《拜占庭的辉煌》《中世纪欧洲》《伊斯兰的扩张》《基督教王国与十字军东征》《通往东方的新路线》《中世纪的终结》《征服美洲》《文艺复兴》《土耳其、俄罗斯帝国与明代中国》《君权》 《大航海时代》《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19世纪的世界》《世界大战》
-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英]约翰·亨德森1629年,一场瘟疫席卷意大利。遭受瘟疫侵袭的佛罗伦萨城,既没有横尸遍野,也没有发生针对边缘群体的大屠杀,致死率远低于其他意大利城市。历史学家约翰·亨德森超越传统的贫富对立叙事,采取人口统计学、医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将枯燥数据化为生动史实,从亲历者日记、政府官员信件往来、法庭审判记录、志愿团体记录等原始档案文献中,还原佛罗伦萨人为了生存下去,是如何在偏见与良知、法律与情感、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抉择的。
-
中世纪的图书馆詹姆士.韦斯特福尔.汤普逊培根曾于1605年(在《学术的进展》中:译者注)写道:“我可以准确地断言,现在还缺少一部恰当的学术史。”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他就会对这种对学术的轻视状况少一点抱怨。然而,从普遍的意义上来说,他的断言还是有道理的。关于学术和科学的历史,已经有大量的文献作品被写出来,但从实质上来说,这些作品都是专题性的:不均衡、不连贯、不完整,而作为社会力量的学术史还没有被叙述。事实上,没有对各种学术形式的充分研究,就不可能形成学术史。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些形式之一,就是图书馆。在人们阅读的材料和他们能够了解、思考、写作和制作的材料之间总是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图书馆的历史因此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
古建筑日读王其钧《古建筑日读》(修订版)用365幅手绘图,展现中国古代宫廷、宗教、民居、园林建筑,介绍古建筑的构成元素及概念。书中全方位展示了古建筑的功能、形式,古建筑造型和空间的多样变化体现了先人的智慧,让人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全书均采用手绘图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集美学鉴赏、建筑入门、图书典藏于一体。
-
战争与和平徐蓝本专著运用历史实证的微观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宏观思辨,以六章的结构,对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与目的,两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体系、国际格局、国际秩序的建立和演变,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非殖民化进程的持续推动,以及大战对世界和平反战运动对世界和平机制的建立产生的重要影响等方面,逐一进行深入论述,以期回答20世纪历史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两次世界大战是如何打起来的?它们给20世纪带来了怎样的变化?人类是否能够避免这样的战争浩劫?人类为了避免这样的浩劫做出了哪些努力?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尽管有长达40多年的冷战与局部热战,但世界还能够处于较长时间的整体和平状态?怎样看待和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怎样看待世界的非殖民化进程?等等。并力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国际机制的层面,通过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探究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问题,考察20世纪的历史从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向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等
-
中国电视文化史何天平著中国电视自1958年诞生至今,已走过六十多年历史。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电视事业从无到有,逐渐确立起这一主流大众媒介的强势面貌。长期以来,电视的文化形塑着人们对社会的想象与认知,也生成了深入生活世界的文化机制,对于整合当代生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理解中国电视,并不仅仅是对其作为一种主流传播工具的审视,更是对使用并且依赖这一媒介的社会群体及其结构秩序、文化表达的认识。本书采用新文化史的阐释框架,通过生活方式研究的视角,以“看电视”建构大众生活方式这一核心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视四十年发展历程展开文化史考察。较之传统电视史研究偏重媒介功能史、政治经济史的路径,本书尝试从电视与日常生活的互动这一变迁脉络展开考察,关注和阐释国民的“看电视”历史,也即电视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