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笔下故园陈日华 邱迪本书涉及的“英国方志”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郡方志、城市方志以及堂区方志;研究内容兼顾自然、历史与社会,涉及一地内的地理、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地志、地方名人、庄园历史、自然志、古物与古迹、修道院史、族谱与家谱、纹章、习俗等。本书将中国的“方志”概念引入英国史的研究,尝试从中国方志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解释英国地方史资料的学术价值。在此研究范式下,作者从对重要方志史家与典型方志文本的解读入手,勾勒出英国方志编修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民族国家与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探讨方志编修的学术价值、方志文本所体现的自然观与疾病生命观,以及方志编修与古物研究之间的独特关系,以期为英国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
二战后德国战争赔偿史孙文沛 著本书概述了二战后德国支付战争赔偿的全过程,论证了德国二战赔偿是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支付金额最高的战争赔偿事件,提出“受害者赔偿”已经取代“战胜国赔偿”成为战争赔偿的重心。
-
文艺复兴史讲稿赵立行《文艺复兴史讲稿》旨在全面呈现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即文艺复兴时代,从多角度揭示文艺复兴的内涵,了解经济、政治、思想和文化兴起之间的关系,介绍学界有关文艺复兴的研究和争论,认识文艺复兴对欧洲近代社会转型的重要意义,从而达成对文艺复兴时代全面客观的理解。“讲稿”以专题的形式布局,在主题的区别与联系中展开,揭示多重社会因素如何同频共振,共同聚合成一场文化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在不同层面以不同的载体呈现,反映了转型时期丰富、复杂、过渡性的社会特征,演绎出人文主义、世俗主义、科学主义等主题,启示了通向近代社会的道路。“通向文艺复兴之路”揭示经济模式、政治形态、思想文化的变动如何构成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底层逻辑;“人文主义的思考”考察概念的流变及其丰富复杂的内涵;“文学的形式与主旨”描绘文学形式如何匹配新思想的表达需求,并聚焦哪些新主题和新观念;“艺术家的生活和创作空间”解释艺术家所根植的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如何引领和反映社会变化;“哲学的突破”归纳如何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对转型时期的社会思想观念进行逻辑性建构;“政治模式的虚构”则揭示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理论建构与具体实践之间的巨大落差以及思想超越时代的价值;“历史的新思维”阐述历史认识论如何从神意史观过渡到理性认知,从天上走向人间;“教会和大众宗教生活”说明作为新文化批评对象的教会如何经历文艺复兴的洗礼而发生蜕变,从而走下神坛;“从迷信到科学”阐释科学如何逐步摆脱上帝和迷信,并最终理性地确立自身。这些主题整合起来意在传达这样的主旨:文艺复兴不仅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而且是欧洲近现代的起点;文艺复兴不仅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而且具有范式的价值;文艺复兴不仅是一段历史,而且昭示着欧洲社会转型时期构建文化底盘的路径。
-
罗马共和纪事撒路斯提《罗马共和纪事》是撒路斯提乌斯去世前最后的作品,以五卷的篇幅详细记述从公元前78年至前67年这12年间的事件。这可能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其中四篇演说和两封书信作为修辞范例完整流传至今,还有大量残篇散见于后人的引用。他的文笔简练而冷峭,尼采视之为罗马风格的代表。他的作品直面罗马共和的衰落,蕴含着对人性的洞察和对美德的坚守,是我们了解那段罗马史的最佳指引。
-
拜占庭帝国大通史特装陈志强在欧洲中古史视阈中,拜占庭帝国无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努力克服“西欧中心论”“西欧模式说”的影响,将拜占庭帝国史的研究置于整个欧洲地中海中古世界的大背景中,以拜占庭帝国“国家”为主要对象,从各种权力集于一身的皇帝及其王朝入手,到帝国发展的重大事件,突出拜占庭帝国政治秩序形成和发展主线的贯通性。同时涉及社会阶层和民众生活、拜占庭文化思想、军事体制与雇佣兵制度、多种文化的融合与拜占庭文化核心的形成、拜占庭与中国的文化交往等问题,是目前国际汉语学界第一部信息量全面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拜占庭帝国史。
-
剑桥世界暴力史[美]安乐博, [英]斯图尔特·卡罗尔, [英]卡罗琳·多兹·彭诺克《剑桥世界暴力史》是学界首.研究人类历史不同时期和世界不同地区的暴力现象的丛书,而暴力史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研究议题之一。这部多卷本丛书涉及暴力史的新近学术成果,从多种角度展现了权威性的暴力问题处理方式,提供了关于不同类型暴力之历史背景的专题研究成果,以及各民族在不同时期的共同经验概览。《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三卷)》主要涵盖了早期近代这一全球化发端的时期,公元1500—1800年,考察这三个世纪的暴力难题,需要首先解答人类社会组织及其互动的基本形式问题。暴力往往牵涉到许多重要议题,如社会礼仪、政治主权与政府权力的性质、征服与镇压的合法性、民众抗议的可能性,以及民族与种族问题引发的动荡等。此外,暴力为关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考察人类与神和自然世界的联系提供了素材。本卷检视了早期近代的帝国巩固与扩张、跨洋交流和复杂的全球贸易系统,呈现了一幅暴力且残酷的历史画卷。
-
思想会[法]让-大卫·泽伊图,王昭 译数万年来,人类平均寿命不超过三十年。预期寿命的大幅延长始于 1750 年代前后的西方。这种缓慢且持续的改变主要归功于灭菌与营养的发展。本书聚焦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18世纪之前,人类的预期寿命普遍停滞。因此书中所涉及的主要是18世纪之后的健康史。此外,本书还指出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带来的两种全新的巨大风险:环境与行为。它们是许多慢性疾病的根源,令人类健康状况倒退。在英、美等国,预期寿命甚至已经开始缩短。预期寿命曲线的规律具有误导性,它显示出来的连续性实际上依赖于不连续的原因。本书回顾了健康的四个决定因素——生物学、医学、环境和行为,试图着重解释三个被预期寿命曲线的连续性所掩盖的现象:健康决定因素的演变,健康状况的改善有时会损害人类自身,以及未来健康的不可预测性。
-
过去的诞生(美)扎卡里·赛尔·席夫曼本书作者席夫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紧扣过去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以“时代错误”意识的产生为锁钥,结合对经典文本的独到解读,认为,那种将过去看作既在时间上居先,又与现在不同的观念,到文艺复兴时期方才真正发轫,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基本告成。
-
海空天5000年吴献东从风帆时代的海上强国迦太基、古希腊、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到如今的海空天大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和英国,都是海空天文明的贡献者。从舟桨风帆木船,到蒸汽铁甲与核动力航母;从孔明灯热气球滑翔机,到飞机飞船空间站与深空探测器,海空天文明与力量在大国博弈中不断发展壮大。航海、航空、航天(以下简称“海空天”)是文明与力量的象征,是大国强国的标志。本书站在海空天文明与力量之形成和发展的视角,以海空天装备和技术发展为主线,选取与海空天文明形成密切相关的国家和事件,按章节顺序展开,回顾15世纪以来的大国崛起与兴替。本书图文并茂,前后逻辑性较强,旨在给人以新的感触和启发。
-
二十世纪日本安德鲁·戈登 著,李朝津 译百年以来,中日两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除了十九世纪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及后来的「抗日战争」等跟中国有关的事件外,国人对日本历史──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的发展──可说十分陌生,尤其是对日本内部政治外交、社会文化发展的脉胳,了解就更加薄弱。日本是中国重要的邻邦,未来的岁月里肯定会在政治和经济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二十世纪日本》以众多的篇幅阐述战后日本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及社会结构上的变迁。近年来,多种以英语书写的日本近现代史面世。它们的好处都是以「外国史」的角度,分析日本这个传统社会在欧西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扩张的压力下,怎样进行近代化。因此在国家近代化过程的描述上比较详尽,尤其是日本百年来在内政外交的遭遇,以至思想社会变迁的轨迹。其它国家也先后有着同样的经验。日本为什么在重大改革期间,走上帝国主义的老路?这恐怕要更多了解日本的遭遇、内在经济社会的结构、领导层和基层民众的互动等等。这正好是本书的强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人未能撰写一本周全的日本现代史之前,这样的一本翻译著作,在授课及参考上都是非常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