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清代名人奏疏丛刊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二十四史(汉)司马迁 等暂缺简介...
-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从《四库全书》中辑出。《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黄树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国家重大出版项目,按省级政区分卷,采用工具书辞条类目式编纂,以省级、地级、县级、乡级4个层次的政区为词条,设置政区概况、自然条件、经济概况、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名胜旅游、重大事件、著名人物、城区市政建设9个一级栏目,近40个二级栏目,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环境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约1.4亿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展示4.4万个乡级以上政区综合情况的巨型百科全书,填补了国情图书出版领域的空白。作为官方组织数十万人参与编纂出版的体例统一、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准确、统计资料截止时间一致、具有地方志总库性质的国情咨文参考文献,通过全方位、多视角的介绍,清晰地再现乡级以上政区的历史轨迹和客观现实,使广大读者可以对中国各级政区情况进行总体透视和概括了解,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国际机构深入了解和研究中国国情提供全面、完整、系统、详尽基础资料,对于推动国际间、国内地区间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必将产生宏大的社会效益。
-
科举范哗《科举/星光丛书》是星光系列丛书之中的一本,谈到中国古代教育尤其是考试,科举是绕不过的话题,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之影响。欧美各国彷效的文官制度,很大程度也是吸纳了科举的优点。科举作为文化研究,可能要穷尽学者一生的精力,通过一本10万字的小书普及*基础的科举知识,恰恰是一般读者之福。
-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教学詹小美,陈华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历史记忆建构的重要维度。历史教育不仅需要专注于课堂教学,也要对时代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做出积极回应。《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与教学》分设历史文化、社会转型、政治认同、课程教学四个模块,以广东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名师工作室”成员为主,收录20篇文章,力求明确历史文化认知的价值取向,紧扣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逻辑,指向大学生国情国史教育的政治认同目标,优化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
-
越风暂缺作者暂缺简介...
-
历代名人日记手札 稿本王文韶日记(清)王文韶王文韶(1830—1908)清末大臣。字夔石,号耕娱、庚虞,又号退圃,祖籍浙江上虞梁湖,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咸丰二年进士。权户部主事,同治间任湖南巡抚,光绪间权兵部侍郎,直军机,后任云贵总督,擢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奏设北洋大学堂、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即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等,旋以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官至政务大臣、武英殿大学士。现存二十册,约八十万字,记事自同治六年(一八六七)一月至光绪二十八年(一九〇二)十二月底,前后达三十六年之久,其中同治十二年、十三年,光绪三年、八年、十六年、十八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四月至二十五年缺失,其余大部分完整,現藏杭州图书馆,为王文韶手书稿本,今列入“近代名人日记手札”系列,影印出版。
-
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董凌锋宋育仁属于学术界重视不够的历史人物,实际七他在一生中扮演了多种角色:驻外使节、川渝报业鼻租、巴蜀地区维新运动的领袖与民族工商业创始人、造诣深厚的国学大家等。维新强国是宋育仁多半生的梦想,他既是维新思想家,又是维新实践家。一方面他著书立说,构建起了体系庞大的维新思想体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身先士卒,积极投身于维新实践之中。《宋育仁维新思想研究》以宋育仁的维新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同时代其他进步人士的思想进行比较研究,着重论述了宋育仁维新思想的内涵(以其政治、经济思想为核心)、其维新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其维新思想的特点。
-
中国慰安妇真相苏智良《中国“慰安妇”真相》是从大量的史料和问题中挑选出来的一些要目,并配以图片相互印证,以求读者诸君在读了《中国“慰安妇”真相》后,对“慰安妇”这个既旧又新的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进而对20世纪这一段苦难历史有一个回顾。“慰安妇”这血淋淋的历史已经过去70多年了,当年青春少女的原日军“慰安妇”,现在大多已离世,幸存的都已白发苍苍,风华不再。随着这段历史的远去,随着战争的远去,今日年轻的一代,对于“慰安妇”、三光政策、南京大屠杀等,越来越感到陌生、隔离和朦胧了。正生活在幸福的和平岁月里的人们,他们忙碌于事业、家庭、赚钱、炒股票和享乐之间,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去提到过去的战争,更不可能去提到“慰安妇”。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苦难,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中、青年们很难去历史地理解“慰安妇”问题。当然,人们更不愿意放下到处都是的快乐,去体味70多年前带着血腥味的“慰安妇”的惨绝人寰的苦难。甚至有些年轻人会想到:70年多前的战争,与我们会有什么关系吗?还有什么必要再去关注一件不会再发生的事呢?献给读者诸君的这一本小书,正是希望用“慰安妇”这一我们民族近代史上苦难的一页,来唤醒当代中国人的痛苦记忆。除了咀嚼和体味之外,我们更应思考: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一败再败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在日占区有那么多的中国人会媚敌、卖国?如果当下的中国人不能作出理性的思考并求得答案的话,过去的历史未必不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