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北极帝国[法]皮埃尔 鲍杜安 著,朱贤哲 李双燕 译维京人留给世人的普遍印象是强大而矛盾的:他们是令人闻风丧胆的海盗,也是无畏的航海家和探险者;他们是勇敢的战士,也是一心求财的商人。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维京人,却令现代人着迷,频见于对英雄形象的种种现代幻想中。但我们对维京人的活动及其动机又真正了解多少?在与其他社会接触的过程中,对维京人的世界又有什么影响?从航路、关系网和散居地的角度,而不仅仅是从侵略的角度,去解读维京人及其历史,我们会发现他们的另一面——全球化现象的先驱。维京时代是一个大移民的时期,维京人的迁徙促进了英国、爱尔兰、法国、冰岛、俄罗斯等欧洲地区,以及拜占庭等欧洲以外一些地区的形成,也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思想、艺术、宗教影响以及最广泛意义上的非物质文化等诸多方面的交换、交流和融合。也因此,维京人的文化迁移及其表现形式构成了本书的主线。维京人虽生活在遥远的荒芜之地,却也遇到了不同的社会形式,接触了不同的民族。维京人与这些民族的关系是怎样的?是最终共栖,还是持续敌对?本书致力于追踪维京人的种种经历,并对一些界限模糊的情形提出质疑,以此来确定维京人、维京时代的主基调。这部视角新颖的作品将有助于我们思考维京人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中世纪欧洲的文化根源。
-
古代的希腊和罗马吴于廑作者在这部讲述希腊罗马历史的小书中,要言不烦,勾画出希腊罗马古典社会发展的轮廓。书中对人物、制度、战争、变革以及社会风尚、文化生活等等的叙述,都和分析说明穿插在一起,使我们可以透过史实来显示历史的归趋,也能从历史的趋向中看出具体史实的意义。全书叙述明确而不繁琐,分析简当而不空疏。共分十章,前五章讲希腊,后五章讲罗马。书中插有数十幅著名古典人物、古代遗址的速写插图和彩色照片,均出于作者之子吴遇之手,结合本书内容专为绘制、拍摄而来。
-
世界的中国观忻剑飞《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本)》是一部世界中国学研究的经典作品,体例宏大,叙述扎实,从希罗多德时代的前中国观时期着笔,一直梳理到19世纪世界的中国观的种种面向。《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本)》从源头上把握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原点和递嬗逻辑,熔铸成一个完整的世界的中国观的源流、演变的世界历史图景,最后的结论传颂一时,即“我们即世界”。《世界的中国观:近两千年来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史纲(修订本)》不仅为当前世界主义和全球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确证,更为中国应以何种视角和姿态迈向世界、参与全球事务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
波托西克里斯·莱恩 著1545年,在玻利维亚高地一座荒凉的红色山峰上,一位印第安预言家发现了富银矿砂。西班牙人继而在此找到了一条富矿脉,缔造了波托西作为“帝王之城”的传奇。波托西是一个由土著工人、女性商贩、非洲奴隶等普通居民,以及与他们一道居住的精英商人、精炼厂厂主、富有寡妇和皇室官员共同构筑的世界,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富有活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波托西:改变世界的白银城市》讲述了这一传奇矿业城市的兴衰。在波托西从16世纪闪耀兴起直至19世纪黯然衰落的历史进程中,学者克里斯·莱恩阐述了白银对于全球经济变革的推动作用,并通过对发展中超限度与破坏性行为的生动描绘,揭露出人类在矿尘飞扬背后残酷无情的诸多过往。
-
法国大革命史拉博·德·圣艾蒂安 著本书以法国大革命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束为时间轴,详细解读了革命爆发前法兰西王国严重的社会矛盾、尖锐的思想割裂、激烈的等级对立,革命爆发后保王派与革命派的殊死斗争、暴民运动对王权和社会秩序的冲击、《人权宣言》通过导致革命目标的巨大分歧,以及革命结束时的王室妥协、民权兴起。
-
时间与权力克里斯托弗·克拉克从在“三十年战争”的炮火中饱受摧残,到第三帝国时期企图掌控世界,德国在不同统治者治下走出了一条逶迤曲折的道路。我们不禁追问:德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决策者们,是如何理解和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是在何种理念的引领下做出决策,从而决定国家命运,影响世界的发展进程的?为解答这一意义非凡的问题,德国史专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匠心独运,抓取“时间意识”这一富有哲学意义的切口,以四位德国历史的塑造者,即大选侯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作为研究样本,对“掌权者的权力与其时间意识的关系”这一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解读。时间意识有关一个国家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从过去的历史中吸取教训、汲取力量,预设未来可能的危机和变革,并指导当下的决策和行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是国家政治决策者的基本思考逻辑。克拉克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抽取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弗里德里希二世、俾斯麦和希特勒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言论和政治动作等信息,以深思熟虑而热情洋溢的笔触,揭示出决策者如何理解与运用时间的概念、权力与时间有何互动关系,以及时间意识对大国内政外交的影响等问题的答案。这一切口细长而深邃,不仅能让我们洞悉德国历史复杂而恢宏的另一面,也为我们了解当下世界大国的对内政策和对外博弈提供了全新的观察视角。
-
世界的四个部分(法)塞尔日·格鲁金斯基在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西班牙人征服了新大陆,葡萄牙人在非洲、印度和中国的海岸登陆。这不仅仅是商业或军事的扩张,伊比利亚水手、士兵、商人和牧师对外输出了宗教信仰、哲学思想、行为模式、经济制度、建筑、音乐及艺术风格甚至时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把这次全球行动理解为第一次欧洲全球化,并视为欧洲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伊比利亚的全球化扩张在美洲非常成功,部分美洲因此被改造成了“拉丁美洲”。由于奴隶贸易的存在,它在非洲并不是那么成功;由于遭遇亚洲帝国——印度、日本和明朝时期的中国的强烈抵制,伊比利亚全球化在亚洲也以失败告终。伊比利亚全球化的机制是什么,它对其他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影响是什么,它是如何被抵制的,以及它是如何在各地引发混合的,诸如此类在本中提及的问题,将为读者提供另一种分析欧洲现代性和看待我们当今世界全球化问题的视角。
-
两女王雅各布·艾博特伊丽莎白一世是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兰及爱尔兰女王,也是名义上的法国女王。她在即位之初成功地保持了英格兰的统一,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统治后,使英格兰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以美貌著称。1567年王位遭废黜,次年起被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囚禁达十八年之久,最后以企图谋杀伊丽莎白一世的罪名被处死,她就是传说中“血腥玛丽”的原型。本书为这两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英国女王的传记。全书全景式地梳理了伊丽莎白一世和玛丽的人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图景。
-
日俄领土问题历史渊源研究李凡“日俄领土问题”是指日俄两国有关领土,即日本人所谓“北方领土”、俄国人所谓“南千岛”的归属问题。本书以日俄两国之间的历次谈判和条约为重点,通过丰富的日文、俄文文献,系统梳理了日俄领土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分析了日俄领土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书对于深入研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东北亚史,对于深入认识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问题有重要价值。
-
迦利时代[英]威廉·达尔林普尔(William Dalrymple)迦利时代——古代印度教宇宙观中一个最为堕落、腐化、黑暗和趋于瓦解的时代,当威廉·达尔林普尔漫游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时,他切身体会到自己仿佛被笼罩在这个时代之中。《迦利时代》是达尔林普尔在南亚次大陆旅行十年后的文字结晶,他多次涉险,既采访了布托家族、从国民偶像变身为政治新星的伊姆兰·汗等政要,也记录了种姓冲突和印度教的奇闻逸事,以及在斯里兰卡与泰米尔猛虎组织的非凡遭遇等。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国残留着莫卧儿帝国和印度王公的印记,英国、荷兰、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也在这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古老的信条一去不复返,全新的社会秩序却尚未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