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帝国盛世[英] 简-莫里斯《大英帝国三部曲》以巨大的篇幅,记叙了从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到丘吉尔去世的英国历史,叙事笔法光辉生动,涉及不同大洲风貌、各色人物形象和多场战争,辅以作者的实地考察所见,再现了大英帝国从兴起逐渐走向衰落的漫长历程。第二部《帝国盛世》展现了1897年前后大英帝国盛期的自满和强大、辉煌和败坏。大英帝国占据了全球陆地面积四分之一的广阔领地,新帝国主义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皇家海军和英国陆军耀武扬威,各地的英国移民,有人带去了赛马、狩猎等运动,有人嗜酒,有人在俱乐部过着孤高排外的社交生活,有人规划殖民地城市,建设大型工程,到荒野探矿。大英帝国向世界各地输出了英式的传统、技术、理想以及恶行。
-
无国之谍[以] 马蒂·弗里德曼 著以色列的摩萨德,是与美国中情局、俄罗斯联邦安全局和英国军情六处齐名的世界四大情报机构之一。书中的四位间谍,正是摩萨德的前身“黎明”组织的成员。 间谍故事的主角,似乎往往都是能改变历史进程的传奇人物。但这四位间谍却从未经历过那样的巅峰时刻。他们生于阿拉伯人与犹太人混居的贫穷社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却因为外貌无异而成功潜伏于阿拉伯人之间,成为了以色列的第一批间谍。但在回到以色列后,他们却也同样因为“像阿拉伯人”而被排斥到历史叙事的边缘。 通过大量口述、笔录、回忆录和档案,作者提笔揭开了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中被掩盖的一角,露出滚滚而来的洪流之下,历史中较为真实的人。
-
古意范淑英 著本书主要通过搜集隋唐墓葬中出土铜镜的资料进行四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铜镜中图案和铭文的复古因素及其古意。第二,从墓葬出土的隋唐以前的古镜,认识隋唐铜镜中的古意来源和社会基础。第三,以千秋镜和道教镜的铸造为例,意欲强调借鉴古镜名义的唐代新铸镜的推广。第四,探讨隋唐铜镜吸纳借鉴汉镜的原因及其创新之处
-
蒙古征服之后王锦萍 著,陆骐,刘云军 译本书关注13至16世纪北方中国(尤其是山西)的社会变迁与文化重构,尤其是信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作者在传统史料以外,同时大量运用田野调查中获得的民间文献,使得数个细致的个案研究成为可能。
-
当世界史的指针逆转之时[德]马库斯-加布里尔本书由日本PHP出版社对德国备受瞩目的哲学家马库斯•加布里尔进行的独家访谈汇集而成。这位哲学天才就21世纪的各种世界性危机展开精简而深刻的论述,以哲学视角剖析当下社会所面临的价值、民主、科技、资本主义和表象等5大危机,为人们认识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启示。作者向人们揭示了AI人工智能时代、后真相时代、价值危机时代的困境,启发我们该如何重新看待世界,如何进行理性重构,并在逆全球化的浪潮下探寻应对与解决的可能方案。
-
英格兰(英)西蒙·詹金斯(Simon Jenkins) 著英格兰历史是世界上尤为精彩,也是对世界影响尤为深远的历史之一。诺曼征服、阿金库尔战役、亨利八世、血腥玛丽、王朝复辟、荣光女王、格莱斯顿和迪斯雷利、世界大战,这是一本专门探讨英格兰的书。在书中,西蒙·詹金斯爵士讲述了英格兰从公元410年的黑暗时代到21世纪初现代社会的完整历史,囊括众多影响英格兰历史命运的关键人物和事件,如维京入侵、阿尔弗雷德大帝、英格兰的诞生、征服者威廉、《大宪章》、百年战争、玫瑰战争、克伦威尔、光荣革命、维多利亚时代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等等。每每提及,英格兰的英雄与恶人、辉煌与落寞便会浮现在眼前。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点串联起来,融入到一个国家的诞生、崛起,后又慢慢衰落的历程之中。书中涉及众多主题,从王权与人民的冲突,到英国与法国、欧洲乃至全球的关系,以及国王、议会的角色演变等。作为一部关于英格兰历史极具参考价值的编年体通史,本书史料翔实,叙写简洁,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论冷静客观,并配有大量珍贵的全彩图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方便地从横向和纵向一览英格兰1600余年的兴衰历史全貌,堪称英国历史爱好者的不二选择。
-
战争回忆录马克-布洛赫这是一本马克•布洛赫亲笔撰写的回忆录,记录了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准确地说是1914年8月至1915年6月这段时间的战争经历。作者笔下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鲜活的、沉重的、深刻的。从军事史和军事环境史的角度审视,它也都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我们从布洛赫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一战不仅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搏杀,也有人与物之间的联系和冲突,战争不再只是“人类事务”。自然环境作为人类战争依托和破坏的对象,同样不可忽视。自然并不是完全被动和沉默的受害者,而是扮演着具有能动性的角色:有时它是人们的共同敌人,有时又是共同的盟友,有时又是一方之敌、一方之友,而这种敌友角色往往会瞬间转换。
-
三十年战争[德]克里斯蒂安·潘特勒 著,黄行洲 译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公认的史上次全欧洲大战。本书通过战争亲历者雇佣兵彼得·哈根多夫(Peter Hagendorf)和修士毛鲁斯·弗里森艾格(Maurus Friesenegger)的日记,描摹出四百年前被权力斗争和宗教冲突撕裂的欧洲,以及战争阴云下普通人的团结、同情与异化。
-
中国经学史十五讲姜海军 著中国古代学术体系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其中经学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学术形态,始终被视为官学与官方意识形态。它对古代的社会政治、学术思想、个人生活等各个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角度,对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学派、不同人物进行梳理与分析,进而阐释经学在政治、学术、社会等领域的价值与意义,为当今经学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历史性的借鉴与反思。
-
亚洲概念史研究孙江《亚洲概念史研究》是由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主办、著名学者孙江主编的历史类书籍(辑刊)。概念史关注文本的语言和结构,通过对历史上主导概念的研究来揭示该时代的特征。《亚洲概念史研究》刊载海内外学者与语言、翻译、概念、文本、学科、制度和现代性等主题有关的论文和评论,旨在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概念的互动关系来揭示东亚圈内现代性的异同,推动亚洲概念史研究的发展。分馆已编辑出版7卷(第4—10卷),并再版第1—3卷《亚洲概念史研究》第10卷执行主编为柯修文、闵心蕙,本卷分为“翻译时代”“礼仪之争”“论衡”三部分,集中审视中西两种差异性较大的文明在近代早期交流过程中的概念可译性,将那些被学者所忽视的主题的各类案例研究纳入其中,例如亚里士多德学说的汉语翻译、语言学习、礼仪之争中各种立场的复杂反应、启蒙哲学家对耶稣会翻译策略的反思及多明我会传教士多样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