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晋国霸业沈载勋 著,郑兴洙 译本书利用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中国山西省西南部发现的考古学成果,主要研究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晋国,在春秋时代成长为地域国家,并迅速发展为强大霸权国家的过程。本书所谓“地域国家”是指西周封建国家体系瓦解之后,战国时代中央集权的领土国家逐渐形成之前的阶段,这种国家形态主要指通过合并周边小国,地域单位统治网络逐渐构建形成的春秋时代。
-
奥斯维辛的裁缝【英】露西·阿德灵顿本书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女裁缝这样一个少见的女性视角,为读者展示了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欧洲的全景图。书中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末期开始在欧洲出现的反犹开端、纳粹势力的崛起、纳粹统治下对犹太人生存空间的剥夺,直至纳粹在奥斯维辛等集中营进行大屠杀等残忍历史。书中不断对比犹太人与纳粹的不同处境,特别是在时装产业,犹太人从拥有时装厂,在欧洲的时尚产业中占据一定的话语权,到产业被剥夺,生计被毁灭,甚至人也失去了生存权。更可怕的是,为满足纳粹上层女性的审美需求,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成立了一家定制时装店,而工作者唯有的报酬就是生存权。作者用这样的鲜明对比,重新带领读者审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与法西斯主义的可怖,希望唤醒读者对和平的珍视。
-
丝绸、瓷器与人间天堂[美]劳伦斯·贝尔格林贸易,打破一切地域、语言、宗教和政治界限让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实现了人类共同理想 马可·波罗为何认为遍布蒙古帝国的驿站、信差及快马所构成的邮政网络,是治理幅员辽阔的多元化国家、克服时空和语言文化障碍,乃至维系整个帝国的关键所在?为何马可认定纸币是忽必烈征服世界的一个秘密武器?马可回到威尼斯后,欧洲人才从他那里初次听说纸币,这如何引发了整个欧洲金融界和商界的巨大变革?马可在中国见到的上千年来做饭、取暖及烧洗澡水的一种“黑石头”——煤炭,对于欧洲人是一种全新且高效的能源,它怎样改变了时常出现能源危机的欧洲的历史进程? 马可·波罗是当之无愧的全球化先驱。作为人类历史上首位由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由海上丝绸之路返回欧洲的旅行家及商人,马可·波罗向整个欧洲打开了通往神秘东方的大门。他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财富的渴望和对异域文明的求知欲,直接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哥伦布在四次前往新大陆的途中,便一直小心翼翼地随身带着《马可·波罗游记》。本书作者劳伦斯·贝尔格林仔细研究了现存的上百个版本的马可·波罗传记,参阅6种语言一手史料,亲自追溯并生动再现了马可·波罗在丝绸之路上的伟大冒险,试图解答人们长久以来对于马可·波罗及其传奇之旅的质疑。在大历史框架下,马可·波罗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完整实现古代“一带一路”全方位壮游的探路人。在他看来,能够冲破文化差异和冲突的阻碍、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动力,那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进行贸易的冲动和天性。
-
龚景瀚诗文集龚景瀚 著,安正发,王文娟 校注本书为宁夏地方文献丛书《朔方文库》之一,收录《龚景瀚诗文集》。
-
印尼华侨华人再华化研究张小倩印尼华侨华人政治认同经历了从“华化” 到“再华化”再到“当地化”的改变,文化认同也经历了从“华化”到“再华化”的转变。本书以印尼爪哇岛、西加里曼丹以及邦加岛三个地区为个案,探究并分析20世纪初、20世纪中期以及21世纪以来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印尼华侨华人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情况,揭示不同时期“再华化”的表现和本质,有助于加快消除印尼的族群隔阂,以及对华人群体持有的偏见,有助于进一步促进印尼推动多元文化发展的建设进程。
-
愚斋反经录谢王宠 撰,刁俊 校注本书为宁夏地方文献丛书《朔方文库》之一,收录《愚斋反经录》。
-
杨的战争[英]克莱夫·哈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约14万中国男性被征召前往英国和法国担任战线劳工,这便是历史上的“中国劳工旅”。他们在战场上负责搬运货物、挖掘战壕、维修机器等工作,做着*苦*累的差事,更有人遭到敌军袭击,命丧异乡。 正由于中国劳工旅的存在,为英法军队前线作战提供了缓冲和帮助,而战争结束后,因为种种原因,沉默的他们却成了被历史遗忘的对象。 近百年后的2014年,62岁的英国音乐家克莱夫·哈维从一位战争史研究学家那里听说了中国劳工旅的故事,他注意到,当时整个欧洲有将近60000座关于“一战”的纪念碑,却没有一个提到中国人。深受触动的哈维决定为这群被遗忘的中国人写一部历史小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 这便是本书《杨的战争》诞生的由来。 《杨的战争》以来自中国山东的男人“杨”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遭逢历史流转和命运操弄的普通人在异乡的悲欢离合……
-
破解[英] 克里斯汀安·詹宁斯 著,罗爽 译20世纪20年代早期,德国海军密码破译人员威廉·特拉诺决定为他的信号情报机构购买新发明的恩尼格玛密码机。他不会料到,70年后,全世界会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密码技术和密码破译产生浓烈兴趣。本书尝试呈现20世纪这场最大密码战的背景故事、行动细节,以及参与德国信号情报工作的核心人物,利用最新解密文件,援引丰富真实的个人叙述,来讲述德国在“二战”期间如何破解同盟国和中立国的信号情报,其成功与失败又如何影响战争态势,尤其从密码破译的角度,为这一时期的海战提供了戏剧性的新解读。 第三帝国的监听工作很优秀,但其内部却发生着多疑的争吵,纳粹和反纳粹势力之间存在长期的致命的仇恨,信号情报工作被过度细分、评估和监管。本书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一个战略和战术上的决定性教训:一个参战国除非有方法将优秀情报转化为作战能力,否则情报就毫无用处。
-
抚夏奏议黄嘉善 撰,胡玉冰,姚玉婷 整理本书为宁夏地方文献丛书《朔方文库》之一,收录《抚夏奏议》。
-
中东史彭树智 主编,王铁铮 等著中东地区,即亚欧非三大洲的接合部,西亚北非地带,这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金桥,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两希文明”中希伯来文明就产生与此。本书在诸多的表述中,采用了较为通用的“十八国说”:即阿富汗、沙特阿拉伯、 以色列、伊拉克、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朗、土耳其、埃及、科威特、阿曼、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黎巴嫩、约旦、塞浦路斯。本书所述中东史,是中东地区整体空间、时间和人间之和,而不是中东地区 各个国家史的简单相加。中东史的基本特征是中东地区整体地区性形态与结构的发展史。凡属中东地区古今之大事,都在中东史论述范围。对于这些大事,都依据历史连续性原则,进行梳理、连缀和 扩展,使之组成点、线、面相统一的文明交往史长卷。中东史研究的普遍意义,在于汇总这一地区历史和现实中不断连续性的文明创造,把许多个别孤立事件联结成一个地区性整体,给予每个独立事件在文明交往链条上以确定的位置。中东史所关注的是,在全球视野下中东地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巨大变革和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探究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独特的地位,本书着力在文明交往相互作用中去探寻它的结构性体系和发展性形态。本书2010年首 次印数后,至今有10年时间。这次修订,补充了近10年的中东历史大事。补充了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