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英国史休谟暂缺简介...
-
苏共亡党二十年祭黄苇町2001年,一本《苏共亡党十年祭》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十多年来畅销不衰。十二年过去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人们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关注和思考却从未停止过。著名反腐专家黄苇町继《苏共亡党十年祭》后推出的《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将极大地满足社会各界读者的需求。较之“十年祭”,《苏共亡党二十年祭》对苏共败亡教训作了更加系统精深的思考:权力过分集中、民主缺失,是苏共垮台的总病根。只有科学、深刻地反思,以史为鉴,历史悲剧才能以历史的进步来补偿。作者以深刻的分析和思辨能力,对照前苏联和中国当前及世界形势,全方位解读和研究苏共的失败,同时也是寻找我们党肌体上可能潜伏的“病灶”,具有很高的理论指导意义和执政参考价值。
-
英国史休谟暂缺简介...
-
漫长的战争(英)迈克尔·普雷斯特维奇(Michael Prestwich) 著百年战争可谓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斗争之一,在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和法国瓦卢瓦王朝之间展开。这场持续116年的间断冲突席卷法国,长期且巨大的军事消耗对两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随着战事的推进与转折,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从当初的王位之争演化为侵略与反侵略,其最终结果也完全出乎战争双方的意料。迈克尔·普雷斯特维奇简洁生动地讲述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展示了一些影响力广泛且极具个人魅力之人,包括:主张法国王位合法继承权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以及他的儿子:英勇善战的黑太子爱德华;法国首次胜利的缔造者贝特朗·杜·盖克兰;骑士时代的杰出将领:法国元帅布锡考特;1415年在阿金库尔获得意想不到的胜利,差点成为法国国王的亨利五世;当然,还有被后人传颂至今的奥尔良少女贞德,她奇迹般扭转了百年战争的走向和结局。本书结合新近相关研究成果,提供了关于英法百年战争的军事组织、战略战术、经济影响、双方得失等较为全面的分析,尤其深入探讨了英格兰弓箭手的致命力量、战争中的骑士精神,等等。本书还从更广泛的层面解释了战争对英法政治的影响:从1340年斯鲁伊斯海战中英方获胜,到战局逆转,再到法国在将英国人赶回英吉利海峡后的民族复兴。
-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战俘宋帅本书研究战俘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经历和命运变迁,以及法国政府的战俘政策和政策制定背后的考量因素。相较于能够改变法国革命进程的政治人物,战俘长期以来受到学人的关注较少。作为外国底层民众,他们在被俘后前往法国的过程、在法国的生活、试图逃脱或相对努力地融入法国社会、对法国革命价值观的部分接受或全盘拒绝,这些都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法国革命的世界性影响。
-
英国史休谟暂缺简介...
-
儿童的世纪(法)菲力浦·阿利埃斯 著, 沈坚,朱晓罕 译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竞争、社交、玩耍。从中世纪末期以来,父母逐渐开始鼓励小孩与成人分离,以儿童及对儿童的保护和教育为中心的新的家庭观发展起来了。将童年时期视为一个最特殊的人生阶段,这个观念自此扎根于现代西方思想之中,并席卷了整个现代世界,成为无可动摇的价值观。阿利埃斯通过考察四个世纪的绘画、日记,游戏和礼仪,以及学校设置及其课程的演变追溯儿童的历史。自初版以来,《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在西方史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被视为儿童史和家庭史的奠基之作,也在心态史领域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在史学界之外,《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引起了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注意,使他们重新审视历史上儿童的地位。著名史学家彼得·盖伊称其“是当之无愧的先驱”。
-
近代中俄文化交流研究郭宇春,郭蕴深本书将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间的中俄文化交流与时代特点紧密结合,阐述这一时期两国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和时代意义。全书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鸦片战争后中俄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和特点、俄国汉学的发展、中国文化在俄国的传播、俄国的茶文化及中国的种茶技术在俄国的传播、俄国著名作家与中国、俄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俄国文学作品在中国、俄国文化在中东铁路沿线的传播、俄籍犹太人与中俄文化交流等,以两国文化互相影响为统领,再现那一时期中俄两国文化交流的情况。
-
革命的古典主义张瑾著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上半叶盛行的新古典主义在全欧洲掀起了学习古典的文艺运动。法国的新古典主义发展为成熟。这一艺术风格与法国大革命有直接联系,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是一次美术领域的革新,它承接古典主义,反对洛可可主义,启示现代主义,给世界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和艺术遗产。图像的历史是美术史,历史的图像则是社会史。本书通过挖掘艺术家的文稿和新古典主义理论家的论著等一手资料梳理新古典主义艺术的背景、起源、变迁、特点、合理性与局限性,总结出这一艺术风格特殊的生命力,为深入认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文化提供一个视角。
-
笔下故园陈日华 邱迪本书涉及的“英国方志”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包括郡方志、城市方志以及堂区方志;研究内容兼顾自然、历史与社会,涉及一地内的地理、政治、文化、社会、历史、经济等诸多方面;具体包括地志、地方名人、庄园历史、自然志、古物与古迹、修道院史、族谱与家谱、纹章、习俗等。本书将中国的“方志”概念引入英国史的研究,尝试从中国方志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解释英国地方史资料的学术价值。在此研究范式下,作者从对重要方志史家与典型方志文本的解读入手,勾勒出英国方志编修的发展脉络;并结合民族国家与民族身份认同的建构,探讨方志编修的学术价值、方志文本所体现的自然观与疾病生命观,以及方志编修与古物研究之间的独特关系,以期为英国史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