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
-
模式口历史文化北京市石景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模式口历史文化》运用大量历史档案、碑刻资料以及报刊资料、口述资料,从商贸流通、物产供给、居民民俗等方面梳理了模式口地区崛起、发展、鼎盛的主要脉络和主要文脉特征,尤其从“都”与“城”的关系角度阐释了模式口在北京城市发展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对进一步深化北京史研究、挖掘古都文脉,推进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利用研究均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而且对于当代京西地区的文化内涵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文旅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
-
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聚珍 竹木简牍类三王珺,和六花少数民族古籍是中华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各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真实见证。刻写于竹木之上的竹木简牍类古籍是少数民族古籍的重要类别,《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聚珍·竹木简牍》收录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少数民族原始木刻和摩梭达巴法棍,散藏于民间的傈僳族音节文字木牌及傈僳族音节文字识字歌雕版等计109件,汇聚哈尼族、僾尼人、拉祜族、傈僳族、佤族、怒族、傣族、独龙族、基诺族、彝族、景颇族等民族的木刻遗存和铭刻类文献,彰显了多民族文化和谐同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客观印证了各民族历史及文化发展的历程。多数文物古籍属首次公之于众,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物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本书为第三册。
-
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聚珍 丝帛素书类二和六花 编著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以种类多、历史久、载体多样而 优势,是云南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一宗重要文化资源和遗产。有记载官方会盟、功绩、德行、祭祀、颁赏、封诰的金石铭刻,有用铁笔镌刻在贝多罗树叶上的贝叶经,有绘制在木牌、布匹上的民族画卷、典籍,有雕琢在岩壁上描绘先人生产生活景致的岩画以及雕刻在兽骨、经书器物上的记事文字等等。它们是云南各少数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维系民族精神的根脉,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该项目将按按载体分类,整理、编译出版 代表性的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近百卷,把云南少数民族非纸质典籍珍本集成公之于世,是抢救保护云南民族文化遗产古籍的一个重大举措,将极大地丰富和繁荣云南各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内容,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本书为《丝帛素书类》,内容包括普米塔朗图、纳西东巴神路图、傣族布幡。
-
中华君子文化何善蒙君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概念,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理想人格。第七届君子文化论坛共收相关学者论文,本书稿包括“美好生活与君子文化”“君子文化的历史内涵”“君子教育的当代价值”等部分。“美好生活与君子文化”,主要叙述君子人格到君子文化的演变,君子的生活观情怀和生活样态等,阐释中华 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对生活的理解、追求、精神品味和境界,揭示君子文化与现代美好生活的内在联系。“君子文化的历史内涵”,着重从儒家经典文献《 》和孟子、荀子等儒家的视角阐释君子文化的历史内涵,同时,对君子在不同时代的演变、君子的身份、君子形象作细致研究。“君子教育的当代价值”,主要阐释君子文化、君子人格的现代价值与当代意义,在推进君子养成教育,培养新时代少年君子方面进行了探索。
-
品味宋韵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本书主题是关于宋韵文化的挖掘、保护、提升、研究、传承等,是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扎根本土、研究并传承宋韵文化的又一成果。围绕宋韵文化的精神特质、丰富多样性、传承与实践的可能性等多个方面展开,为提升群众文化生活品质、推动宋韵文化蓬勃发展、增强宋韵文化的外在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出谋划策,高水平推进宋韵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千年宋韵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
中国通史陈文龙,林凡钱穆先生曾三度讲授“中国通史”:一于北京大学,二于西南联大,三于香港新亚书院。在北大讲授四年,前来旁听的学生众多,每一堂近三百人,坐立皆满,盛况 。在西南联大讲授时,听课场面颇为壮观,乃至钱先生要上讲坛都无路可走,需踏着学生的课桌才能通过。尔后,钱穆先生辗转于香港,复讲“中国通史”课程。本书便是以钱穆先生在香港新亚书院第三度讲授课堂记录稿为底本,可视为“《国史大纲》课堂版”。尘封多年的讲义, 精粹的讲述。这本书以传奇的方式整理面世,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当时,一部《国史大纲》从传统文化的演进中汲取民族复兴和 变革的精神力量,使无数国人深受激励和鼓舞,进而寻求抗战救亡之道;而今,这部《中国通史》以其历史格局和文化情怀的双重担当,将给当下读者以新的启迪,为我们再次提供回望历史、面对未来、重塑个人知识格局的可能。
-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学刊编委会《 古代史研究所学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的所刊。本书为《 古代史研究所学刊( 2集)》。本集内容涵盖从先秦到明清各个历史阶段。包括關於甲骨著録書編纂的一些思考、漢代畫像與漢代人的倫理觀念、唐代德政碑形制考論、金元時期“蒙求體”蒙書考等论文。
-
宰相才度易堂魂邱国坤本书是一部历史人物思想史论集。明末清初以魏禧为首的九个文学家被世人称为“易堂九子”。魏禧一生虽然以一介布衣终老,但其言其行,无不关系经世致用,兴邦治国之道,在学术、教育、文学、军事方面均有独到的建树,并以其高尚的德操和 的才华,赢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推崇。作者从事“易堂九子”研究多年,本书集中于魏禧经世治国思想进行阐发和论述,从其人生价值、律己修身、民生、德政、循吏、人才、教育、学术、文学、军事等十个方面展现出一位有识之士的风采。作者笔力深厚,观点独特,立论新颖,为读者从一个较之前不同的新角度 加全面、 加深刻认识魏禧,也为研究“易堂九子”的发展脉络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地缘跨界认同孟庆义,刘会清本书主要侧重从 、宏观的、科学的角度进行逻辑分析和理论论证中国朝 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一员、特别对中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贡献。为研究者提供一部综合宏观立体论述跨界民族——中国朝 方面的著作,以期在理论和体系上都有新的突破。
-
茶业战争(美)刘仁威(Andrew B.Liu)著没有比这更近乎完美的对称了:最初,来自印度的殖民地官员前往中国,研究中国茶叶的制作方法;在近乎一个世纪后,中国的改革者造访了印度茶区,并做了同样的事。帝国的命数变化如何影响茶产业?反过来,茶叶如何在更宏大的政治经济学议程、国家的发展和对国外资本的抵制中发挥作用?中国与印度的观察者是如何逐步理解过去数十年来高强度全球整合进程中的冲突与巨变?本书聚焦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市场下中印茶产业的激烈竞争,从全球史、经济史、比较史的角度书写,探寻跨大西洋史观外关于劳动生产政治、经济史观、资本主义与全球现代性的可能性。作者以中国地方文献、清廷政客的奏章、清末文人的思想著作、殖民印度官方往来的信函、茶企业备忘录、印度文学等各类文献材料为基础,聚焦当时全球消费者热捧与投资者青睐的全球性商品——茶叶,刻画了一段中国手工造茶与印度机械制茶较量的故事,创新性地对比了中印从上至下各界人士为求生产转型与经济利润所择取的策略与路径,由此反映亚洲腹地早已置身于全球市场的同时也参与了资本的积累与循环。叙事层面外,作者借助斯密、马克思等大家的理论旁征博引,旨在论证西方当时在奉行自由思想与市场的理念下,在殖民印度为求利润与积累,实质却隐匿地鼓励着不自由的劳动生产体制。这种思想政治与生产实践的矛盾,由此反映西欧经典的政治经济学不具普遍适用性。而中国各派文人学者则在西方经济政治学思潮与劳动集约型生产实践的浸润下,企图引导东方世界的财富观、日常生活及经济思想史在世纪之交的变迁,本书揭示了这种变迁背后复杂、多样的社会逻辑与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