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民国研究 2021年春季号 总第39辑朱庆葆《民国研究》系教.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专刊,主要刊载关于中华民国时期(1912~1949)相关史实与理论的研究文章。现为CSSCI来源集刊。本书为第39辑,共收录了17篇文章,栏目有“民国政治”“民国经济”“民国教育”“学术综述”“书评”等栏目,内容涉及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
-
中国的历史之路伊懋可伊懋可在《中国的历史之路》(或译《中国历史的模式》,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Past,1973)一书中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论述:中华帝国为何能长期维持统一而没有像罗马帝国那样最终分裂?中国如何执中世纪各国经济之牛耳,并成为当时人口最多的国家?古代中国如何在科学和技术方面从落后于欧洲到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在1600—1700 年又远远落后于欧洲大多数地方?作者提出了“高水平平衡陷阱”理论。他认为传统后期的中国经济发展已达到没有工业-科学投入情况下的极限,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农业剩余产品递减,人均收入和人均需求下降;劳动力越来越便宜,而资源和资本越来越昂贵;耕作与运输技术已高度完善,难以再做简单的改进。当新技术出现的时候,已经没有足够多的剩余来购买新技术,而且这种所谓高水平的发展也抑制了对新技术发明的需求。伊懋可认为“高水平平衡陷阱”是对中国文明之所以出现技术停滞,并且没有发生工业革命的一种充分解释。
-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谈思嘉、孙冰心 著2020年 6月,习近平总平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回信:“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为响应习近平号召,《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应运而生。本书旨在回顾《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出版始末及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陈望道追求真理的心路历程。为讲好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作者谈思嘉、孙冰心以复旦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为切入点,介绍了陈望道为共产主义奋斗的情怀与信念,让更多青少年读者了解陈望道先生追寻真理的故事,感受《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出版之艰辛,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鼓励青少年像陈望道一样追寻真理,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的“火种”,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
康熙大帝阎崇年康熙大帝(1654—1722),姓爱新觉罗氏,名玄烨,8 岁继位,在位61 年,是清朝第四任皇帝。康熙大帝开创了“康熙盛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历史的典册上,他与几乎同时代的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阎崇年先生是清史大家,将学术的谨严与电视讲座的生动完美结合,以26讲的篇幅全面介绍了康熙皇帝起伏跌宕的人生,特别是61年的执政经历。康熙不但是千年一帝,与同时代俄国沙皇彼得大帝、法国君主路易十四齐名,位列国际名君,声名远播世界;同样也是一个平凡的有血有肉爱孝爱祖母的孙辈、挚爱皇后后妃的丈夫、慈爱儿女的父亲。
-
老照片 第一四三辑冯克力 主编《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北京正阳门的历史变迁;刊登了华西协合大学蓝天鹤先生珍藏的私人相簿中的多幅老照片;再现了1931年武汉水灾的真实场景,忍不住“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兮”……
-
中国近代史蔣廷黻《中国近代史》(精装版)中用四章分别描述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强的四个选择,重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画卷。在《剿夷与抚夷》中,作者分七节讲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贸易制度,分析为什么中国没有在工业革命大航路发现后跟上世界步伐的根本原因。在第二章,作者以《洪秀全与曾国藩》为题讲内忧内患,批评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王朝。在曾国藩领导湘军与洪秀全太平军交战的时候,中国又遇到了一次与英法联军的对峙,依然无法战而胜之,只好受尽屈辱后开始一个新的历程,向西方学习。在第三章,作者专讲《自强及其失败》,实际上就是描绘从1860年开始的三十年洋务新政的全景。第四章即末尾一章《瓜分及民族之复兴》中,用六节篇幅讲述1895年之后至1930年初期的中国政治史。
-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郝春文,游自勇,王义康,武绍卫,宋雪春《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是第十九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決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清朝开国史阎崇年清史学家阎崇年先生倾六十年心血的力作《清朝开国史》(修订本),分上下卷,33章,130余万字,史料弘富,结构谨严。本书视野开阔,将明清易代史事置入16至17世纪东北亚等大变局之中,展现各方势力的交错与消长,探讨农耕、森林、草原、高原、海洋等文化板块的互动与激荡。本书聚焦辽东争局,以萨尔浒、沈辽、宁远、北京、松锦、山海关等重大战役串联历史文脉,完整讲述了自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南明永历政权结束的中国历史。兴亡更替,殷鉴不远。
-
中国古代社会许进雄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象形的文字可以反映创字时的生活环境、使用的工具、生活的方式,甚至是处理事务的方法和思想观念。以分析古文字来探求古代社会的具体状况,可以解读古文明的重要信息。本书是作者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学系讲授The Written Word in Ancient China一课的教材。作者将文字学与考古材料、人类学知识相结合,用421个古文字巧妙地重构了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生活途径,囊括了文字、古史、渔猎、畜牧、农业、谷物、冶金、工艺、饮食、衣服、居住、交通、生命、娱乐、商业、医学、战争、祭祀、天文、方向与四灵等各个方面,在解析文字神秘起源与其意蕴、字形流变之外,更诠释了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
春秋战国·第一卷·春秋纷争〔韩〕孔元国 著本书为“春秋战国”系列的开篇,以管仲为主角来讲述。管仲是春秋秩序的设计者,他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外交等方面树立的范式,持续影响着中国,直至今日。了解管仲的故事,有助于深入理解春秋战国时代,从而更深刻地审视中国历史及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