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这才是清朝鹿鼎公子咸丰皇帝在风雨飘摇中接过了大清国的权柄,他很想有一番作为。但遗憾的是,一边是太平天国运动在南方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另一边是英法联军杀进了北京城,这一次,侵略者们焚烧了被咸丰视若珍宝的圆明园。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咸丰皇帝很想振作起来,但他发现,越努力越没有效果,他也逐渐放纵起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将大清帝国推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太平天国运动以烽火燎原之势席卷大清版图。遗憾的是,领导层的内讧导致太平天国的局面急转直下。而大清王朝气数未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重臣轮番登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大清帝国在落幕之前上演了一出精彩纷呈、跌宕起伏的大戏。
-
这才是清朝鹿鼎公子康熙在治国和外交策略上,外用儒术内用黄老。他能神不知鬼不觉地除掉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设府置县,击退沙俄侵略。他选拔良臣、惩办贪官,重农治黄、兴修水利。作为一个皇帝,康熙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他身上有着太多的悲剧,六十一载盛世背后隐藏多少内心的寂寞和悲凉。
-
句吴之国郑卫星 著句吴国,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交流交融的直接产物。从句吴到吴,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们是前后衔接的两个历史阶段,可以统称为“吴”。这是一部描写古代吴国历史的通俗读物,作者在尽可能求真的情况下,书写了吴国的存亡过程。书稿着重探究吴国的创立背景、时代特点,探究了吴国的立国、扩展、崛起、强盛、称霸、灭亡的历史过程。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通过历史事件的剖析,重塑了吴君泰伯、寿梦及其四子、阖闾、夫差、伍子胥、孙武、伯嚭;勾践、范蠡、文种、西施;巫臣、楚灵王、楚昭王、囊瓦等几十个人物的历史形象。
-
盛唐到底盛在哪儿于赓哲本书是解读盛唐时期历史科普类书籍,作者于赓哲从唐朝的性质、唐代的民族关系、唐人眼中的外部世界、外国人对唐朝的看法、丝绸之路对唐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唐代众多女性的风采、唐代的婚姻观和贞操观、唐代的黑科技、唐代的科举与文学几个方面介绍了盛唐时期的历史知识,分析盛唐到底盛在哪儿。在网上流行的关于盛唐的诸多说法当中,有的是真知灼见,但有的则是毫无根据的传言。在本书中,作者旁征博引,文本中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同时,选择网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言加以分析,如安史之乱、怛罗斯之战、武则天等,以帮助大家认知一个真正的唐朝。翻开本书,读懂盛唐到底盛在哪儿!
-
崇祯陈梧桐公元1644年,当李自成率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无路可逃,留下“皆诸臣误朕”的遗言,在煤山自缢。延续了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自此灭亡。然而,崇祯并非传统意义上沉迷酒色、穷奢极欲、穷兵黩武的“亡国之君”,而是勤政节俭,励精图治。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为何沦为“亡国之君”?有人认为明朝实际亡于万历,崇祯只是无力回天,更有人推论:是历史让崇祯皇帝演出了一个“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事实真是如此吗?在本书中,中国明史学会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陈梧桐,从财政、党争、军事、用人等角度,带领读者看懂崇祯皇帝如何昏招迭出,走上亡国之路。昏招连连步步错,越是“勤政”越亡国。翻开本书,看懂崇祯皇帝如何一步步把自己逼上绝路。
-
近代史学刊马敏《近代史学刊》是教.部百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登载1840~1949年中国近代史领域内研究成果和信息。本书是第28辑,分为 “政治史研究”“社会史研究”“思想文化史研究”“经济史研究”“书评”六个专栏,内容涉及1924年孙中山北上期间各党派对国民会议的认识、南京政府时期国营邮政职工的生活状况、民初上海律师公会改选、清代中后期孔氏家族的修谱、梁启超“法治主义”思想、1910年杭州迁移日商案、近代“渝行”与长江流域商贸发展、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私人借贷等问题。
-
日军侵华战俘集中营问题研究张帅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日军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阻击大多以失败告终,大量中国士兵沦为俘虏。1938年底之前,日军对中国战场的战俘多采取屠杀政策,并且在攻陷南京时达到高潮。转入持久作战之后,日军不再一味采取战场屠杀战俘的战略,而是保全中国战俘的生命,将中国战俘投入战俘营之中,利用中国战俘的劳动力资源,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日军在北平、石门、济南、太原、塘沽、青岛、杭州、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设置了多个战俘营,关押、训练、改造中国战俘。中国战俘营受到日军前线部队、宪兵机构、情报机构、集中营管理者的残酷对待。此外,战俘集中营还同所在地的伪政权、华北劳工协会产生各种联系。中国战俘在集中营中生活悲惨,在饮食、劳作、医疗等方面都面临遭受了日方的虐待。太平洋战争之后,日军在中国沈阳、上海等地设置了盟军战俘营。俘虏营中的盟军战俘也经历了悲惨的遭遇。本书通过论述日军全面侵华战争期间在中国设置的战俘营,考察战俘营的管理、运行及受难者的生活场景,还原战俘营的历史状况,从而揭露日军侵华过程中虐待战俘的暴行。作者认为日本在中国设置的战俘营是其对华侵略中的重要一环,反映了日本侵华战中残暴的一面,是其“以战养战”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国时期的学术界桥川时雄 著,高田时雄 编,樊昕 译桥川时雄是近代日本知名的汉学家,抗日战争结束前在北京生活了近三十年,1920年代初在北大做旁听生,认识了蔡元培、陈独秀、章太炎等中国学者,听过李大钊、胡适、黄节、鲁迅等教授的课程。桥川生前重要的事迹是主持编纂目录学著作《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本书收录的各篇,来自一个日本人眼中民国学术界的方方面面。亦旧亦新的时代,思潮、主义、学派,各擅胜场,这些触动作者心绪的率直写照,既来自发生现场的观察,也包含作者个人的学术趣味与志向,不失为研究民国时期学术史的一批珍贵资料。
-
这才是清朝鹿鼎公子世界巨变之下东方王朝的后喘息,没落帝国在千疮百孔中的挣扎令人唏嘘不已,殊死求变的帝王、不惧流血的仁人志士以及不向侵略者低头的百姓,共同谱写了封建帝国余晖下后的壮丽悲歌。孤独求变的光绪、慷慨赴死的“戊戌六君子”以及推翻帝制的孙中山,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挽救着早已千疮百孔的中华大地。
-
这才是清朝鹿鼎公子大清盛世由盛转衰的政治密码,中国后一个封建王朝没落的转折点,起义与平乱争相上演。康乾盛世不过百年,农民起义、张格尔叛乱已渐渐掏空清王朝的国库。天理教教徒勾结太监,在紫禁城内发动叛变。这对嘉庆的打击非常大,自古造反都是发生在宫廷外,可这次造反居然就发生在紫禁城内。屡次遇刺使得嘉庆反思之余又束手无策。从嘉庆开始,清朝的皇帝越来越平庸,一代不如一代。次鸦片战争爆发后,道光饱尝了战败的屈辱,国内的局势还越来越乱,更糟糕的是帝国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糟糕的是,道光选择了更加平庸无能的咸丰……处在盛世转向瓦解阶段的清帝国已经注定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