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宋元明卷汪高鑫,邓锐,李德锋 著宋元明时期是中国经史之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此间的经史关系发展情况相对复杂,理学与心学思潮次第涌现,学者的治学态度从“先经后史”“荣经陋史”转变为“经史并重”,甚至认为“六经皆史”,可以说,史学在理学的产生、发展与转向过程中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书意在通过宋元明经史关系流变过程的梳理,揭示经史之间的内在关系与演变规律,彰显中国传统史学的独特品质和深厚底蕴。
-
中国经史关系通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李传印,吴海兰 著本卷研究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经学与史学的关系及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这一时期是史学自经学中分离并不断稳固自立学科地位的关键时期,经学的变化与史学的发展呈现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不断从玄学和佛学中汲取营养,儒学、佛学和道家融会互通;史学则亦经亦史、半经半史,体现了经学对于史学的思想统摄和史学对于经学的精神依附。隋唐时期为适应大统一的政治需要,倡导儒、释、道三教并重,逐步实现了从汉学到宋学的承接转变;史学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多途发展的基础上,离经自立并成为与经学并立的学科门类,史次于经、先于子的格局,在隋唐时期固化和定格。同时,史学也日渐摆脱与文学的纠缠,凸显自己的学科属性,巩固了独立发展的道路,实现了转折和创新。
-
中国经史关系通史·先秦两汉卷汪高鑫,马新月 著先秦两汉是中国经史之学的形成、兴起阶段,此时期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经学、史学著述。先秦五经具有史籍属性,蕴涵丰富的史料价值和历史思想;而汉代经史之学虽然在实践中出现了分离,却也形成了以经解史与以史解经的普遍现象,并且影响了此后中国经史之学的发展路径和基本方式。本书以先秦五经、两汉史籍及经师经解为依据,系统归纳了本时期经史之间的这一内在关联以及演变规律。
-
史通笺注刘知幾 著,张振珮 笺注唐刘知幾《史通》,对《史记》《汉书》等历朝史著,首次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全面总结史书编纂体例、评议史家学术成果。其内篇讨论史书体例、史料采集、作史原则,外篇总结史官制度、史籍源流,杂评史家得失。《史通笺注》以源于宋本的明万历张之象本为底本,吸收了如陆深、张鼎思、郭延年、陈继儒、黄叔琳、浦起龙、纪昀、卢文炤、孙毓修、顾广圻、程千帆等各家之校勘成果,详注有关知识背景、知幾用意,各篇前有解题,注意从史学理论角度,总结全篇要旨。末附有关刘知幾生平履历,及《史通》历代序跋品评等的多种附录。
-
新定三礼图聂崇义 著,丁鼎,孙蕴 校《新定三礼图》,为宋代人编写的礼图类专题著作,是宋代学者聂崇义参考当时尚流传于世的六种三《礼》图著作撰写而成,目前,宋代以前的礼图类著作均已亡失,聂氏此书为我们了解古代礼图研究情况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史料。书中收图凡380余幅,每幅图都附解说,引经据典,分类阐释《周礼》《仪礼》《礼记》中涉及的冠冕、服饰、弓射、旌旗、器物、宫室等,对当代人理解古代繁复的礼仪活动很有帮助。为了方便读者使用,点校者对原书文字做了全面校勘,对疑难字词加以注释,对生僻字做了现代注音。
-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往纪宗安,刘永连 编《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往》是中央统战部为在新时代加强海外统战工作实施的重要措施之一。其编写目的在于让留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发展与中外文明交往的历史,尤其是了解历史上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友好且密切的关系,了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联动世界各国、与世界各国共荣共生的对外关系理念和积极态度,了解中华文化在五洲四海传播和影响的重要历史地位。本教材既要讲清中华文化的特质和内涵,更要突出中华文化在海外的积极影响和突出地位。本教材主要讲述丝绸之路产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中华文明与其他各区域文明不断交往、融合的历史。从时间上说,起于史前时代中外文明交流始有曙光之时,经历漫长和复杂变幻的古代历代王朝,穿越大航海时代及近代百余年,直至当代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外关系新时代。从内容和形式上讲,本教材利用考古发现和典籍文献以及近现代档案等各种史料,讲述历史上中国与域外各国之间所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以及大小事件及其内在发展线索。本教材是一部针对留学生编写的思政教材。由于中外文明交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材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为了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教材采取以时代主线与重要问题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全书按时代顺序设置十五个专题,分为上、卞两编。上编“古代的中外文明交往”。从第一章至第七章,讲述宋元以前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交往的典型专题事例,主要内容有:人类文明的肇始与交流;丝绸之路的形成、拓展与变化;古代中国与西方世界及东亚世界的紧密联系与影响:从人员交往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碰撞,从中外宗教文化的交流到丝绸之路上的耀眼明珠——敦煌石窟与敦煌艺术,等等。下编“近代以来的中外文明交往”。其中第八章至第十三章,讲述明清至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外政治、经贸、文化关系,具体包括大航海时代开启后中国与世界的密切交往,典型事例有传遍世界的中国茶、惊艳世界的外销瓷、风靡西方百年的“中国热”,近世中西方文明的冲突和影响等。第十四章梳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线索,同时重点介绍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第十五章介绍了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结出的硕果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关系,以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包含的内容。书后附有“一带一路”大事记(2013—2020)和阅读参考书目,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余时间修读。本教材的内容结构既保障学生能了解中外文明交往历史概观,又选择性地深入剖析重大历史问题,加深学生对中外文明交往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
晚清史探略冀满红 著本书系作者的部分论文结集,主要研究对象是晚清时期的史事。这些史事的涉及面比较广,政治方面包括了对晚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清末的政治改革以及具体政治事件的探讨;军事方面论述了晚清政府对军事做出的某些改革,军队出现的变化,同时对相关的战争问题也给予了关注;经济方面对晚清时期的公债问题、铁路借款问题、广东盐务改革,以及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进行了研讨;文化教育方面对中西文化与太平天国的经济政策、广东教案的关系进行了探析,同时对新式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和旧式书院(丰湖书院)给予了研究。
-
此秦可待天下明珠 著在中国历史上,秦代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秦代也是饱受诟病的时代,秦二世而亡的故事也让人扼腕不已。作者对人物命运的关注和思考,更多镶嵌在一些似乎可有可无的细节品读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份内心的悸动,都被放在了历史的显微镜下,成就了既真实而又至为合理的过往人生。 本书第一编《王者心经:深渊里的凝视与救赎》,关注一代代秦王的或成或败,倾意于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关捩,如同在潮涌中捡拾朵朵浪花,揭示历史的起承转合;第二编《将相世家:功名里的精神与器宇》,对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投之以现代的同情与理解,以一种熨帖人心的方式,从细节层面观照与思考其行为与命运;第三编《诸子文人:骨子里的任性与坚守》,在具体境遇中理解每个人物可能的定位;第四编《社会人情:生存时的温情与残酷》和第五编《自强者成:觉醒后的光明与平静》揭示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人性和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念,不论是权术场的残酷争夺还是世间人情冷暖,善良和自尊自信自强,永远是做人的底色。 在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下,在荡涤一切的历史大势之前,我们会感受到具体而微的个体命运的渺小苍白,感受到个体的无力与失语。作者绾合历史大势与个体命运,弥合两者之间的裂痕,在历史与现实的跳跃间,唤起人间烟火的历史温度,打捞人间世情的独有况味。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个体的私语呢喃,两者的交错,成就了平凡如斯却又恢宏壮阔的大秦时代。天下明珠的大秦时代,不是刻板的历史规律的依次展开,而是一种散落在人情世间的,生动的人与人、人与事和人与势的遗珠的收束。
-
万寿公主孙自筠 著万寿公主是唐朝晚期宣宗皇帝的女儿。本书以万寿公主的经历为主线,充分展示着人性与权谋、纯情与欲望的搏击和变异,既有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又有金戈铁马的战场景观,凡此种种,编织成公主与驸马之间的热烈而无奈、浪漫又悲哀的情爱网络,同时真实反映了大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逐渐走向没落的历程。
-
清史述闻朱师辙 著本書乃清代著名學者、《說文通訓定聲》作者朱駿聲之孫朱師轍在與其父朱孔彰相繼任清史館編修,撰修史書之余,依託豐贍詳實的原檔、史料、親歷述聞等資料,對民國時期政府倡修《清史稿》的全部過程進行梳理,並以起例發凡、史料搜集、史例商榷、撰者變動等各個項目分別編匯相關文獻的資料合集,具有寶貴的文獻和借鑒價值。全書共分十八卷,後十二卷“叢錄”部分還保存了吳廷燮、梁啟超、于式枚、繆荃孫等人對於《清史稿》編纂的建議和探討,具有重要的學術和史料價值。本書據三聯書店1957年4月初版本,改正若干誤字,標點排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