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明朝锦衣卫和东西厂吴晗 著本书秉持客观还原历史的严谨态度,辑录了明史大家吴晗研究厂卫制度的精华作品,并以厂卫的兴亡进程为主线,对章节内容进行安排,全面系统地再现了东西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的演变与发展。揭示了大明帝国的内在矛盾和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破译明朝特务政治背后的历史真相!
-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故宫博物院 编本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马衡卷》,内容包括故宫博物院藏马衡捐赠甲骨和北京大学图书馆藏马衡辑《甲骨刻辞拓本》两部分。其中后者又分为《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和《国学门甲骨刻辞拓本》两种,作为附编。此次整理,项目组以《甲骨刻辞拓本》为底本,校核北大藏霍保禄捐赠甲骨的著录情况,厘清了长久以来困扰学界的国学门藏甲骨的著录等问题。马衡先生是著名的金石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和文物收藏家。自1924年受聘“清室善后委员会”,参加点查清宫物品工作起,便与故宫结缘。此后长期在故宫博物院兼职,1933年任故宫博物院代理院长,主持文物南迁,次年任院长,至1952年卸任,在故宫工作了近30年,为中国的文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马衡先生生前及故后,将其收藏的所有文物悉数捐赠国家。马衡旧藏甲骨分两类:一类是有字甲骨,共364片;一类是无字甲骨(仅个别带字),共77片。由于有字甲骨包括凡将斋甲骨拓本集原物,而凡将斋及国学门甲骨拓本集又从未出版,因此故宫甲骨项目组便决定将此二种拓本集编入《马衡卷》作为附编。本卷共分三册:第一册为马衡旧藏新字甲骨364片,资料甲骨77片,除去复原及缀合,新编为370号,其中伪刻、习刻、无字等40片,另有骨镞一个;第二册为凡将斋甲骨刻辞拓本118张,整理为112号,及国学门甲骨刻辞拓本(上);第三册为国学门甲骨刻辞拓本(下);国学门甲骨刻辞拓本共512张,整理为471号。
-
大汉400年张嵚 著汉朝,中华文明鼎盛的标志时期之一。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回溯过往,了解汉朝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重温当年的辉煌,却常常忘记宏大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大汉400年,有皇帝王侯的雄心壮志与委曲求全,有后妃公主的勃勃野心与战战兢兢,有朝堂臣子的长远目光与私心谋算,也有铁血将军的意气风发与失落悲愤。本书从帝王、后宫、文臣、武将四种视角出发,把波澜壮阔的大汉历史拆分开来,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展现大汉王朝的皇位传承、后宫纷争、朝堂谋算、沙场铁血四个侧面。这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史,是刘氏家族的创业守成史,也是后妃公主、文臣武将一展自我的个人史。这些立场不同的人,经历着不同的大汉;这些立场不同的人,缔造了同一个大汉。
-
大学问·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黄宗智本书为黄宗智扛鼎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当代中国发展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的经典著作。书中基于满铁资料等大量史料与作者实地调研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江南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问题,尤其就中国江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深度的解释。全书运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发展和完善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揭示了江南小农家庭从明清到改革开放前“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在机理,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去内卷化”发展。本书曾获列文森奖。
-
大学问·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黄宗智本书为“超级教授”黄宗智成名之作,是认识中国小农经济和明清以来中国史绕不过去的经典。书中基于包括满铁资料和地方档案在内的大量史料,以及作者实地调查所得资料,对明清以来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特点做了深入考察,探讨了一系列影响中国社会走势的关键问题,尤其对中国华北为什么没有发展出西方式的工业资本主义这一问题给出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全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业内卷化”这一核心观点,“没有发展的增长”的内卷困境使得中国走上了与西方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书曾获费正清奖。
-
招商局一百五十年胡政 著本书是作者研究招商局各个发展时期和各个方面撰写的研究文章的一部分,注重使用史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作为关注企业历史文化的企业管理者,作者研究招商局历史的关注视角与一般研究者有所区别,因此本书也体现出与一般学术著作不同的特点。例如,《招商局创立时期的国际大背景》将招商局的创办放到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中,进行横向关联和考察,从而认识其创立的时代性;《招商局创办初期管理者的企业家精神》一文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对招商局初创时期(前十年)以唐廷枢、徐润为代表的经营管理层进行分析研究,对今天研究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逻辑清晰,内容丰赡,视野广泛,关注的问题和角度与一般学术研究有所不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开拓中国企业史、近代社会史发展研究的视野和思路的作用,亦富有趣味性,对一般读者起到普及的作用。
-
中国文明的起源夏鼐 著《中国文明的起源》是考古巨擘夏鼐对中国文明起源系统性研究的代表作,更是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之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书分三部分。“中国考古学的回顾和展望”介绍了中国考古学的诞生,以及各地所发现的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特征。“汉唐丝绸和丝绸之路”重点介绍了有关汉唐丝织品的考古发现,以及丝绸之路和其时的文化交流。“中国文明的起源”通过种种考古证据,阐释了中国文明的内生性,即全世界关注的中国文明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明,虽不是完全同外界隔离,但是在中国土地上土生土长的。这就解答了每个中国人关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追问和求索,同时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产生重大的学术影响。
-
泱泱汉风马平安 著本书旨在探究汉王朝不断开拓进取的历史功绩和汉帝国政治制度对后世治理的影响。本稿从大汉帝国承袭秦制写起,同时吸取了亡秦之鉴,建立了自己的“霸王道杂之”的政治策略。特别是对汉高帝时期、文景时期以及汉武帝时期、后汉光武帝时期所面临的处境及采取的相应对策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同时也总结了王莽新政和后汉太后和宦官专权的深刻教训及其引发的汉王朝的衰落。
-
马王堆汉墓遣策整理与研究郑曙斌 著,湖南博物院 编郑曙斌,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1962年出生。历史学硕士。主要从事陈列展览与文物研究,先后参与或主持《走向盛唐》、《草原牧歌》等多个大型展览,合作编写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担任湖南大学兼职(客座)教授。湖南省博物馆是湖南省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占地面积4.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9.1万平方米,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重点博物馆之一、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文化强省建设有突出贡献先进集体。湖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多年来,作为长沙市的文化地标,她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是代表中华区域文明的重点博物馆,是人们了解湖湘文明进程、领略湖湘文化奥秘的重要窗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湖南省博物馆在陈列展览、社会教育、公共服务、文创开发、运营管理等方面成绩显著,现已成为中国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并跻身国际先进博物馆行列。2022年7月 改为“湖南博物院”。上世纪70年代初,马王堆汉墓发掘。一二三号墓中均出土了大量遣策简。遣策即是记录下葬物品的清单。本稿围绕马王堆汉墓出土遣策,集合以往诸家隶定,加以精按,并提出某些新的解析和观点。约计300页,30万字。本稿为四色彩印,有精美遣策配图。
-
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故宫博物院 编本卷为《故宫博物院藏殷墟甲骨文·谢伯殳卷》,内容包括故宫博物院藏谢伯殳旧藏甲骨和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藏谢伯殳等甲骨两部分。谢伯殳名棨涣,字伯殳,号瓠庐,又号庸斋,以字行。浙江余姚人。清末著名银行家、中国通商银行华经理谢纶辉之孙。谢伯殳早年毕业于澄衷学堂、上海圣约翰大学,民国时期曾任上海美大火油公司董事长、中央信托公司、绍兴大明电气公司等多家公司董事等职。谢伯殳一生研究金石甲骨,他的殷墟甲骨收藏与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齐名,深为考古学界所重。谢伯殳旧藏甲骨大部分为故宫博物院购藏,小部分藏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7年,故宫研究院课题组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开展合作,对华东师大历史博物馆所藏谢氏旧藏甲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谢伯殳旧藏甲骨对中国史学及古文字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次将两处甲骨归并出版,不仅使谢伯殳旧藏甲骨面貌更加完整,而且方便同源甲骨的缀合,并促进同源甲骨的研究。本卷共分三册:第一、二册为谢伯殳旧藏甲骨,共523片,除去缀合,编为514号,其中无字甲骨6片;第三册为附编华东师范大学藏谢伯殳等甲骨,共146片,除去缀合,编为140号,其中真伪刻兼有2片,伪刻、习刻、无字、蚌壳等28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