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档案里的清华金富军一座清华园,半部近代史。《档案里的清华》以清华大学校史档案为主线,讲述了从庚子赔款、清华建校到1949年前后这半个世纪中的人与事,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与家国情怀的心灵史诗。胡适与清华渊源甚深,他曾经为清华校园扩建而支持征用圆明园、推荐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等,然而1923年为何清华国学部教师一致反对聘请胡适为其顾问?罗家伦曾言“办一好大学,光是盖几所大房子绝不够;实则,建筑物不过是死的躯壳,应当有学术的灵魂在内,才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他为清华的发展“铺下了一条康庄大道”,但为何后来清华大学又出现驱逐罗家伦的风潮?梅贻琦当选清华校长究竟是众望所归,还是派系斗争与博弈的结果?今天“功成名就”的杨振宁当年为何用“幻想破灭”来形容自己?……本书收录1928年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就职演讲手稿、1940年冯友兰就“大学课程设置”等问题向当时起草的呈请函、中国当代物理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批改李政道的试卷……金富军老师通过100多份难得一见的档案解密档案里的清华,对时代人物之间的因缘际会抽丝剥缕,对深藏于历史深处的事件考证还原,将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时代变迁、政治人物的权力博弈、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芸芸众生的疾苦辛酸鲜活地再现于纸上。
-
太平天国狂飙实相宋平明本书不仅完整地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从兴起到败亡的全过程,分析了其社会背景和败亡原因,而且对洪秀全、杨秀清、洪仁玕以及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做了精准刻画,揭露了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将这一段历史融入到晚清之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将历史人物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将历史的细节和宏大的视野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理解和认识太平天国这段真实的历史。
-
蚌壳与珍珠陈保平 陈丹燕上海是开放的,是中西文化的融合。武康大楼是上海的一座地标性百年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蕴含和强烈的艺术气息。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始建于1924 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现今积极开展居民自治和弄管会自治,国际化程度高。口述历史是一种起源于美国,并广为世界各国应用的公众记忆历史的记录方式。口述历史相较于大历史,是一种公众记忆的微观历史。口述历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口述史是为城市发展和历史保护留下鲜活资料的重要途径,是保存城市生活方式、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记忆的重要载体。居民口述历史从平民的角度反映一个时代的特征,见证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发展轨迹。本书由出版家陈保平、作家陈丹燕采访武康大楼里的居民,由居民们讲述这座大楼的历史。通过口述史记录民间的生活,为上海的城市更新提供文化基础。《武康大楼口述史》,为中国城市居民、社区民众的口述史写作,提供了先例和路径。
-
有办法[德]文淑德 著,吕澍 译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
路遥和他的史学时代路遥 口述;崔华杰 撰稿路遥教授出生于1927年,是山东大学目前健在的包含两院院士在内的8名终身教授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他率领团队在义和团与民间宗教研究领域锲而不舍地从事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是海内外公认的义和团运动史与民间宗教史著名学者。路遥教授于1947 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49年转入新成立的历史系并在1951年留校工作至今,见证了山东大学 76 年的发展史、山大历史学科74年的建设史和新中国史学界72年的变迁史。本书采用口述历史形式,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成长历程,从路遥教授所经历的学术人生解析时代与学术的关系,也从路遥教授的史学研究展现中国史学家建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本书既有学术性,也有可读性,既能供学人参考,观察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学术变迁,又能为一般公众阅读,审视个人与国家、学术与政治的紧密关系。
-
大唐宫廷史杜文玉 著本书是一部以大唐宫廷制度及宫廷日常生活等为内容的著作。以时间顺序为纲,以唐代的各位皇帝为中心,详细记录了他们各自的家庭关系以及唐代的宫廷典章制度及相关礼仪等内容。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大唐宫廷的生活百态,本书视野开阔,文图并茂;文风简洁明快,语言通俗易懂,是当世书写大唐宫廷史为数不多的大众普及性著作。
-
绝版春秋冬熊本书以时间顺序和地缘关系为主线,从耳熟能详的文学名篇引入,在参考各种传世文献和考古成果的基础上,围绕社会结构、制度演进,从源起、式微、重构、新生四大方面讲述春秋史。从西周早期分封到中期的制礼作乐,从王权衰落到霸权的建立,从分权体制向集权体制的演化过程,作者力图向读者完整展现这一时期的历史。本书涉及历史、文学、考古、经济、地理、军事多个学科,以纷繁的历史为底,再现春秋300年的起落兴衰。
-
海外中国研究·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英]史怀梅 著,曹流 译本书改变了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将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该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专注于界定一系列概念并探讨相关观念的变化,包括边界、族性、忠诚的意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通过对不同时期越境入辽的代表人物李澣、韩延徽、张砺、赵延寿、王继忠的个案分析,揭示了特殊历史阶段人们的不同选择。
-
海外中国研究·权力关系[美]柏文莉(Beverly Bossler) 著,刘云军 译本书以两宋宰相家族和浙江婺州地区本土精英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宋代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三者交互联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大量史料展示出南北宋时期士大夫如何从唐朝以来的贵族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婚姻、经济纽带相互扶持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
-
海外中国研究·天潢贵胄[美]贾志扬 著,赵冬梅 译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3000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本书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