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回首1978童青林本书主要介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思想解放及改革开放的艰难起步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从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到邓小平复出,从拨乱反正到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从恢复高考到中国教育事业步入正确轨道,从农村改革的兴起到改革开放的起步,等等。作者对这些发生在三十年前的重大史实作了深入浅出的介绍。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四人帮”加紧了篡夺最高领导权的活动。华国锋决定采取隔离审查的方式,解决“四人帮”的问题,李先念表示赞同,他说:“你是中央第一副主席,这场斗争是你领导的。只要你领头干,人民是会支持你的!”作为这次行动的关键人物,叶剑英深知“这是一步险棋”,他要求“行动果断,更要周密,必须万无一失。”在江青一伙被隔离审查的第二天,还处在“禁锢”状态的邓小平得知了他盼望已久的消息。终于渡过“一生最痛苦”时期的邓小平,不禁感叹道:“看来,我可以安度晚年了!”1977年,中国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考,设在全国各地的考场就达上万个。一时间,洛阳纸贵,纸张成了严重的大问题。中共中央只得批准动用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恢复高考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被称为“拨乱反正第一声”。当时,百废待兴,高考制度还不完善,可是全社会都洋溢着公正、平等的人文空气,“依靠自己的奋斗站起来”,成为当时很流行的一种价值观念。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发表后,在全社会引起不小的震动,有人称之为中国第一篇“伤痕”小说。文艺界终于迎来了“解冻”期,“伤痕文学”登上了中国文坛。胡耀邦到中央组织部后不到一个月,几乎每天都有几百人上访,来信足足装了六大麻袋。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积案如山,步履艰难。”胡耀邦明确表示:对于历史上的冤假错案,经过调查核实,凡是不实之词,凡是不正确的结论和处理,不管是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搞的,不管是哪一级组织,什么人定的和批的,都要实事求是地改正过来。有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了质疑,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思想上是“反动的”,在政治上是“砍旗子的”。形势骤然变得紧张起来,“在当时的高压之下,已是一片鸦雀无声。有人已经开始作沉痛检查。”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胡耀邦甚至萌发了“冷却一下”的想法。关键时刻,邓小平公开表示,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说,有一种议论,叫做“两个凡是”,不是很出名?凡是毛泽东同志圈阅过的文件都不能动,凡是毛泽东同志做过的、说过的都不能动。这是不是叫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呢?不是!这样搞下去,要损害毛泽东思想。提起中国农村改革,邓小平向一位外国客人这样介绍过:开始的时候,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赵紫阳主持的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万里主持的安徽省。在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是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其实,小岗村实行包产到户要比肥西县山南区略晚一些。是什么原因导致小岗村的影响远比山南区大?最有说服力的解释,就是小岗村的农民实行了“大包干”,而且在分田到户的时候签了一份契约。如果没有万里的支持,包产到户就不可能成为现实。万里在安徽敢走“独木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于光远回忆说,华国锋的讲话有它的可取之处。给人的印象是,“华国锋的确是一个热心建设的人,情况掌握的不错,思想也开放。粉碎‘四人帮’后他的确想好好地干出一点名堂来。”可是,华国锋在讲话中没有提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因此,这个讲话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并且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在中央工作会议即将结束的时候,邓小平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讲话。正是这个讲话,后来被称为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宣言书。由于它在当时所起的巨大作用,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被反复提到。
-
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 编收录的上百篇文章中,既有当事人的夫子自道,属于私人化的记忆叙论;也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政治环境的改善而得以解密的档案和史料,还有有力的史料钩沉、事件和人物的重新评论,以及合乎逻辑的推理,都被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和意义。这里没有夸大其词的铺张,只是把真相默默地摆在那里。面对这样的文字,我们会产生新鲜、错愕、刺激乃至黄钟大吕般震撼的感觉。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臧否,我们不追求所谓“宏大的叙事”,也不追求书斋里僵硬的学术探微,而是以一种轻松活泼的文字来反映历史一步一个脚印的收获和进步。我们注重的是细节所创造的历史,把那些原本为尊者讳为胜者讳因而被遗忘、疏漏、润色或掩盖的鲜活而不容置疑的细节揭示出来,置于聚光灯下,让大家感受到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真相及其延伸出来的思想意义。此外,我们还注重对比所创造的历史。前人所述的前史,后人所述的前史,以及今人所述与前人、后人在路数、观点、境遇等方面各自不同却又有着勾连纠缠的前史,在这种勾连对比之下,所得出的往往就是历史的真相,就是我们所要追寻的。
-
极乐诱惑赫连勃勃大王(梅毅)本书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主线,将19世纪五六十年代整个中国的大事件都贯穿其中。太平天国与占领区居民的“鱼水”关系,“妇女解放”在太平天国的真实景象,上层领导者的奢靡与腐化,洋枪队(常胜军)在中国土地上的骄横与凶蛮,幼天王洪天贵福的浅薄与无知,太平天国灭亡后继续在中原驰突的捻军的溃散和湮灭……《极乐诱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生动鲜活的历史画卷,赫连勃勃大王用他老辣的文字描绘出一场与我们头脑中固有观念差异极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在本书中,洪秀全的荒暴贪淫,杨秀清的机智狂傲,冯云山的坚韧不屈,萧朝贵的勇猛果敢,石达开的睿智练达,陈玉成的刚毅坚忍……一个个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化名字,皆成为有血有肉的生动形象。
-
武则天女皇之路萧让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经过多少粉饰和修改?在等级森严的中古时代,以商人之女成为一国之后;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王朝,以女子之身君临天下。武则天,她的名字就是一段传奇,一个神话。她是大唐那个沧海般恢宏大气的时代的弄潮儿,也是唐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精神的典型代表。她的从政之路血腥残忍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留下各种真真假假的记载和传说。本书将试图拨开重重迷雾,追寻这个非凡女子的一生,带你领略从李唐到武周时代变幻的风云。对高宗李治、太平公主、上官婉儿、狄仁杰等历史人物,书中亦有全新解读。
-
玩在唐朝于左我们的老祖宗——那些生活在工业社会之前的人们,那时候没有声光电的东西,没有电影可看,不能到网上发帖子骂人,看不到意甲联赛的电视直播,不能到ktv包房里一秀歌喉……他们用什么来打发时光,他们闲暇时候在玩什么……他们自有他们的玩意,蹴鞠,弹棋,藏钩,百戏……花样比起我们今天毫不逊色。 世界的变化其实并不大,这让人欣慰,也让人悲伤。仔细思量,一千二三百年的时间,漫长并不遥远。
-
那一次,我们挨打了端木赐香《那一次,我们挨打了》是对1840-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种全景式解读。全书将第一次鸦片战争放在了国际大背景之下,展现了19世纪中叶世界广角镜下的实力格局,详细描述了中英双方综合实力的对比、战前准备、战争经过、战后的结果及影响等,并引用了大量史实和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使读者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有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英国对大清:单相思很久了情人眼里出西施,英国人把大清当西施了,自是不错,但大清朝从未把英国人看作是范蠡。英国如此摸大清,感觉是在向它表示自己的好感;大清如此被摸,感觉对方是在向自己耍流氓。西方第一号现代工业强国VS东方第一号原始农业大国。大清只有清官与含官,八股文与文字狱,明君与昏君,经年不变的牛拉犁,颤巍巍的小脚女人,真名士自风流、假名士自下流的各色文人。对了,还有那吞云吐雾的大量烟民。除此之外,它还能产出什么呢?鸦片:大清人民就爱这一口英国送来恁多西洋玩意儿,中国人却独独爱上了鸦片!中国政府禁教能成功,禁鸦片却愣是禁不住!证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道光:一个人的抗战可怜的道光,“投降三人组”在跟英夷抛媚眼的间隙,时不时地回过头来糊弄他,希望他尽快明白:咱大清公司的实力远远不如大英公司,你得割肉补仓。
-
通天血路西风欺客梦太平天国兴起与败亡的全程解说。为我们拨开了晚清历史的重要迷雾。揭下了太平天国的神秘面纱。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动荡时代的兴亡历程。本书讲述了太平天国从起义到灭亡的兴衰历程,通过太平军与清军的战争,用另类的风格展现了那个时期的事件和人物。
-
传统中国的偏头痛胡星斗所谓“偏头痛”,“问题”也。《传统中国的偏头痛》是中国问题学创始人、经济学家胡星斗探讨中国问题的学术文论集。书中,作者虚构了数十名已故的中外文化名人和当代人物言行,如鲁迅、孔子、老子、梁启超、徐志摩等,完成了对中国思维、哲学、文化、社会、谋略、文艺等九领域问题的解读与批判。同时,作者继承鲁迅之 精神,借鉴《庄子》之风格,尝试以现代主义小说、散文的写作手法,阐述严肃的学术主题,妙趣横生,以理服人,可读性强。中国人不喜欢抽象论证,也不太相信奇迹,而更重视非理性的顿悟、直觉、体验和感性,重视生机勃勃的自然和生活。中国近代以来落伍了,其实,从思维模式上来说,从几百年前甚至于上千年前就开始落后于人了。中国人善于利用相对化手段化劣势为优势,所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是也。因此,也往往欺软怕硬,并以此作为精神补偿。诗歌的形象思维方式非常适合于在抽象思维方面比较笨拙的中国人,这可能就是中国成为“诗国”的原因。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力耗费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儒、道、佛的钻研上,二是对方术、神秘学的推究上。作为西方医学的补充,中医可以继续存在下去。不过,中医必须结合现代科技才有发展的前途。
-
去明朝看风景熊召政本书作者是在文化界享有盛誉的知名历史小说作家,擅长文字表达,行文常常简洁而到位。近年来在明史领域颇下工夫,对明朝历史上的一些事件和人物有自己的理解和角度独特的剖析。本部书稿是作者自2006年以来所写的十八篇明朝历史随笔的集结,表达了作者的历史观,即一个朝代,凡君子在政坛上占据主导地位,则政治清明,国泰民安;若小人当政,则国衰民弱,生灵涂炭。作者认为明朝后期政治之所以衰败乃至亡国,就是因为朝廷中君子见离,小人多如过江之鲫之故。
-
见证·亲历《见证·亲历》栏目组 编《见证·亲历》是中央电视台cctv-1的品牌栏目,最受观众喜爱的历史纪录片之一。它以事件亲历者的口述和珍贵的历史资料、历史影片、照片、历史实物和遗迹去还原历史,真实再现历史的生动细节、真实情境和人物的情感历程。既涉及军事外交的重大历史题材,也关注几十年来普通百姓生活轨迹的变迁。《见证·亲历》系列丛书是该栏目的纸本化,在力求保持原纪录片特色的基础上,将影像资料以更亲切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变成可以随时翻阅的图书。本书经典、口述、珍藏。“见证容颜的变化,见证梦想的起源,见证我们共同的历史,见证中围每一天的变革。”每当深夜,当《见证·亲历》栏目的片头在每一个昏黄的灯光后面响起的时候,方寸之间的屏幕里就又将开始精彩的故事和耐人寻味的人生……这里有新中国领导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纪实,有国民党政府代总统李宗仁神秘的北京之行,有日内瓦会议上中国政府的响亮的声音,还有赤脚医生踏遍乡间扶弱救困的脚步,这里有生于五十年代的人们的生命激情,也有生于七十年代人们的梦想与征程。这里有的不仅是历史的回音,还有真实生活的投影,和每一天中国的变革。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为了那方寸间的精彩,我们一次次地追赶历史的脚步,解密曾经的真实,追问时间的跨度,触摸真实的心灵。并希望把这些我们曾经的努力传达给电视机前的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