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宋史疑云吴蔚在宋朝的十八个皇帝中,有八个皇帝没有亲生儿子继承大统。即使是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有两个亲生儿子。竟然也是兄终弟及,其后由弟弟赵光义即皇帝位。终宋一朝,非皇帝亲子即位的比例竟然高达百分之五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宋朝却始终没有出现大的传位危机,且较之其他朝代,后妃干政、宦官擅权等现象也要少得多。这在历朝历代都是非常罕见的,不由得不令人惊讶。不过,只要透过表面现象往里看,便会发现宋朝皇室有许多诡异难言之处,为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否则也不会有“斧声烛影”、“狸猫换太子”之类的故事广为流传。这些故事的背后,显然隐藏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宫闱秘事。宋朝最奇特之处还不仅仅在于宫闱之间。众所周知,宋朝结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国又归于统一。宋朝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经济最发达、商业最繁荣的时代,其最鼎盛之时,一年的铸钱量最高达五百万贯,而明朝总共二百七十六年的历史,总铸钱量也仅一千万贯。宋朝的文化成就也是空前的:理学、文学、史学、艺术以及科学技术领域硕果累累;二程、朱熹、欧阳修、苏轼、司马光及沈括等优秀人物,享誉千古;而活字印刷、指南针及火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对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邓广铭也曾说:“两宋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英国著名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然而,这样一个辉煌的朝代,却先后在与辽、金、西夏、蒙古的战争中连连败北。终宋一朝,外患最严重,一直处在外族的威胁之中,其局面始终是“一切苟且而已”。正因为种种矛盾与奇特之处,宋朝比任何一个朝代都更能吸引研究者的目光。《宋史疑云(960年到1279年之两宋典故)》是一本宋朝典故的随笔,源于作者在阅读宋史资料时重点记录下来的一些著名的事件和人物,在基于史实的基础上,更多的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生动而丰富的历史从来就是人类汲取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洞察过去,并不一定就能预见未来。但不看历史。一定不能看到未来。
-
大汉王朝葛剑今天照顾的主体民族汉族得名于汉朝。在中国历代的大一统王朝中,汉朝历时最久。本书从汉朝历史中选取了若干片断,如楚汉之争、西汉初的内外政策、汉与匈奴、汉武帝的晚年、空前的疆域、王莽、商人与商业、汉帝国与世界、东汉的党锢、汉魏禅让等,希望能从新的视角提供历史的启示。“千秋兴亡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录”站在时代的高度,以中国历史上八个主要朝代(秦朝、汉朝、三国两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为宏大背景,从把握相关历史时期的脉动和发展入手,全面系统地展示了各个朝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宗教、法制等领域的历史大事和兴亡嬗变,生动描写了发生在各个历史时期令英雄扼腕、催凡人掬泪的历史故事,将历史上那些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治世的良策、祸乱的渊薮总结出来,结晶出可警醒后人、观照当今的历史启示。这些“话题”都是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并融入作者的点拔、启发和机警的论述,绝无生涩之感,与读者极易形成交流。本书讲述了大汉王朝的故事,获得了第十二届中国图书奖,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
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何沁本书主要是研究、阐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武装斗争的认识历程,确切地说,是认识历程中的几个主要问题,还不是系统的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认识史。它只是研究武装斗争问题的一个视角,侧重于探讨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是如何逐步认识武装斗争的重要性的。这个研究视角和想法是在中共党史教学过程中,在阅读了有关资料并结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之逐步形成的。主要是:第一,中国革命曲折、复杂和胜利的历程使我深感研究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对此产生了深厚的兴趣。第二,研究党认识武装斗争的历程,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有着普遍的实际意义。第三,在今天,撰写此书还有其特别意义。中国民主革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配合以其他方面的斗争,经过艰苦曲折的历程,最终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
清宫疑案正解阎崇年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发生了上百起清宫疑案,一直以来引起无数人的关注和猜测。 那么这些疑案的真相到底如何?“亲民学者”阎崇年,精心选材,以百姓的话,用评书的技巧,讲皇家的事。从努尔哈赤杀子、皇太极封妃、顺治帝出家、康熙帝立废太子、雍正帝继位、乾隆帝出生、嘉庆帝遇刺一直讲到光绪帝之死,还对清宫皇子教育和清宫过年的情况做了剖析,这一切为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清代宫廷秘史提供了一把钥匙。作者以第一手史料为依据,条分缕析,翔实考证,从中探寻历史的蛛丝马迹,发掘背后的事实真相,亲切自然,平易中更凸显历史的魅力。近年来,出现了一股“清史热”。很多人都关心清史,尤其是清宫疑案。1992年我到台湾进行学术交流,接待方组织大陆清史专家和台北市民就清宫历史问题进行座谈。座谈会上,一位台北市民问道:清宫疑案究竟有多少?我略加思索后回答:大约有上百起。最近我到一些地方演讲,每到一处都会有人问到清宫疑案的问题。这些事例给我的印象是,许多观众和读者都关心清宫疑案,希望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案子的真相。因此,我把这大约百起的清宫疑案梳理了一下,选出10桩疑案,一件一件地进行“正解”。此外,还对很多读者和观众比较关心的两个问题,即清朝宫廷教育和清朝宫廷过年,予以介绍。为什么要进行正解呢?因为:这些疑案发生在清宫——从兴京(赫图阿拉)、东京(辽阳)、盛京(沈阳)到北京,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末帝溥仪,时间既久远,又多系皇帝家事、宫闱秘闻,外人难得其详。于是,正史野史,官私记载,笔记小说,或为尊者讳,或道听途说,对同一事件的记载歧异纷纭,更为这些疑案增加了几分玄秘色彩,显得扑朔迷离,让人难窥真情。这就需要根据史料,辨伪存真,揭开历史迷雾,恢复事件的本来面目。这就是我所说的“正解”,它与“戏说”的最大不同在于完全根据史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而不进行艺术的渲染和夸张。
-
蒙古帝国I包丽英 著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元代追上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约在1170年,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人毒死,也速该的遗孀月伦领着铁木真和他的几个弟弟度过数年艰难生活。少年时期的艰险经历,培养了铁木真坚毅勇敢的素质。蒙古部主忽都剌汗死后,蒙古部众大都在札木合控制之下,铁木真投靠札木合,随他游牧。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后脱离札木合,建立自己的斡鲁朵。约在12世纪80年代,铁木真称汗。札木合率领札答阑、泰赤乌等十三部来攻,铁木真兵分十三翼迎战,因实力不敌而败退,史称十三翼之战。1196年,铁木真和克烈部脱里汗出兵助金,于斡里札河(今蒙古东方省乌勒吉河)打败塔塔儿人。金授铁木真以察兀忽鲁(部长)官职,封脱里汗为王(脱里从此称王汗,语讹为汪罕)。铁木真与王汗联兵攻打古出古·乃蛮部,回师途中又与乃蛮本部相遇。王汗见敌势盛,不告而退,把铁木真留在乃蛮兵锋之下。铁木真发觉后,迅速撤兵,回到自己牧地撒里川(在今蒙古克鲁伦河上游之西),反而把王汗暴露在敌前。王汗大败。因为有许多蒙古部众在王汗处,铁木真怕他们被乃蛮吞并,对自己不利,便派称为四杰的博尔术、木华黎、博尔忽、赤老温领兵援救王汗,击退乃蛮。铁木真在部落争战中善于利用矛盾,纵横捭阖,逐渐摆脱了对王汗的臣属地位。1201~1202年,铁木真和王汗联兵,与札木合联盟(塔塔儿、乃蛮等部落联盟)大战获胜,札木合投降王汗。1202年,铁木真消灭了四部塔塔儿,占领了呼伦贝尔高原,实力猛增。1203年王汗对铁木真发起突然袭击,铁木真败退到哈勒哈河以北。不久,铁木真乘王汗不备,奇袭王汗牙帐,克烈部亡。同年,汪古部也归附铁木真。1204年,铁木真消灭了乃蛮太阳汗的斡鲁朵,成为蒙古高原最大的统治者。包丽英,1968年,蒙古族乞颜部孛儿只斤后裔。因与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血脉相承,从小就痴迷于祖先的丰功伟业。就读于北京大学期间,即开始投入蒙元史的研究与《蒙古帝国》的写作。工作后更是多方收集历史资料,四处考察古代遗迹,力图用成吉思汗后裔的独特目光,重新审视祖先光耀千古的生命历程和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历经20载,完成描写祖先成吉思汗、拔都和忽必烈的长篇历史小说《蒙古帝国》。
-
逝者如斯未尝往陈远 著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大师的时代。抚去历史的烟尘,遥望那一个个即将或已经远去的背景。回望一段历史,寻觅大师的身影。在他们身后的历史中,他们也许被遮蔽了。但是,他们的成就与辉煌却直至今日仍然熠熠生辉。他们学贯中西,他们个性张扬,他们以中华崛起为已任,他们以教书育人为天职。他们大气磅礴,他们情感充溢,他们是一个个历史的坐标,他们是中国文化的脊梁。逝者如斯未尝往,大师渐行渐远,我们这个时代还有什么?
-
洛城故事柯扬佛唱,一曲特殊式样的中国哀歌;洛阳,一座失落在荆棘中的辉煌城市;这一片荆棘之中,却并没有幻化出杰阁凌云……洛阳,这个荣光已经被埋没在蒿草中的古代名城,曾几何时,却是贵为(天下之中的)的十三朝古都。由北魏洛阳的兴衰,这篇小说试图勾勒出中国人记忆里一段失落的过去,以及那个时代给予普通人的忧患。精美奇谲的北朝佛教艺术所蕴涵的心理情境,提供了小说独特的线索。故事、始于一个南北朝时期南方工匠的遭虔,期冀与失散的妻子重聚于彼岸;他缔造和经历了一系列的幻境,却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更大的幻境之中。视觉细节之间的流动,是这个故事的“看”点——“看”故事而不光是“读”故事,是作者制作那些插图的用意。书后所附的长文,提供了小说历史背景的入门读物,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作品和法下生活境地间的关联,过往里,那些以苍生为刍狗的伟大王朝的盛极而衰,并不纯然是种听来消闲的清谈。
-
千年的遗恨冯立鳌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各种政治因素从旧有的社会序列中挣脱出来,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在相互冲突中又重新寻求新的组合。这是一个历经了五百多年阵痛和磨难,在痛苦、兴奋和惊异中成长的民族发展历程。《千年的遗恨:变动中的政治格局与列国沉浮》从更高层面上论析春秋战国时代特定天下政治格局下的诸多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内政及外交活动,考察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各种原因,进而想在历史政治领域研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当代社会集团在各种现实目标活动中的考察和借鉴。《千年的遗恨:变动中的政治格局与列国沉浮》从更高层面上论析春秋战国时代特定天下政治格局下的诸多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战略、内政及外交活动,考察其中的成败得失及其各种原因,进而想在历史政治领域研讨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资当代社会集团在各种现实目标活动中的考察和借鉴。
-
帝国雄关刘剑 著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历史,大明王朝·1644天下第一关的沧桑历史记忆,一座城池见证明亡清兴历程,开创全新历史写作角度。1644年,山海关。中国历史上千载难逢的大变局时代在这里揭开了序幕,一个个诡谲难测而又充满变数的历史时刻在些上演。帝国雄关,曾经固若金汤,如今在瞬间门洞大开……纠缠在这里的人和事,他们的悲伤与喜乐、命运和抉择,演绎着一段比小说还要好看的历史。一座城池,开启中国历史大变局的序幕,四方铁骑,踏响明亡清兴大转折之壮歌。山海关被誉为“天下第一关”,是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关城之一。1644年,以山海关为争夺中心,各方势力的刀光剑影在此拉开了中国历史上明亡清兴大变局的序幕。崇祯、多尔衮、李自成、吴三桂等风云人物纷纷登场,他们爱恨莫辩的情感纠葛、是非难断的命运抉择,构成了诡谲难测而又充满变数的历史时刻……大明王朝的浊暗、满清铁骑的骁勇、大顺政权的仓惶,在帝国雄关的夕照中交织成一幅精彩的画卷……
-
中国皇家收藏传奇(美)埃利奥特,(美)沈大伟 著,潘利侠,刘继月 译中国国宝的沧桑史,一部政治的演变史。秦皇泗水取鼎、徽宗大造艮园,乃至台北故宫费尽心机赴美国展览,等等,总是在用国宝作为政治的砝码,让政治的天平向自己这一方倾斜。1949年,完整的中国皇家收藏被一分为二,在北京和台北各自前行。它们的命运又将如何?国宝与政治的传奇,没有完,也不会完……。《中国皇家收藏传奇》追溯了中华皇家收藏的来龙去脉,让我们领略到了皇家藏品在中国历史沧桑中经受的风风雨雨。作者还特别关注了的皇家藏品的政治意味,对其他著作中较少关注的共和国时期的皇家收藏给予了一定的篇幅。全书资料全面,语言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