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大明王朝1566刘和平 著揭开最另类的皇帝嘉靖数十年不上朝的执政之谜揭示清官海瑞以“智忠”代“愚忠”的为官之道揭破大明王朝特殊的宦官集团最深层的秘密揭露奸臣之最首辅严嵩权极而衰的真相湖南卫视开年大戏,全国独家播出。1月8日起晚9点两集连播。过去看过刘和平编剧的《雍正王朝》,我认为那是写清王朝皇帝戏中最好的一部,而《大明王朝1566》无论从揭示社会矛盾的深度、广度,还是从其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感染力,均比《雍正王朝》有了更大的进步。他对历史的把握是准确的、可信的。我们急需这样具有较强的历史感,有新鲜感,有力度,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大作。——《求是》杂志原总编辑 刑贲思本书对宦官的描写真绝!将“王权主义”写到他们骨头里去了。书中有两个最具命运感的人物,一个是海瑞,一个是嘉靖帝,他们在命运的催化下复活。作品用一出出可歌可泣的好戏,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中儒道互补的运作规律。——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主任 刘泽华《大明王朝1566》是高品位文化之作,故事新颖,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在许多情节、多种场景的往复切换中,表现出作者的大器局,胸有丘壑。——南开大学历史学教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 冯尔康本书作者对历史的诠释已达到历史学界研究的前沿。——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天有该作品以“扳倒严嵩”为主要线索,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空前尖锐的矛盾斗争——从朝廷到各级官府惊心动魄的政治搏杀;从官场到商场波谲云诡的尔虞我诈;国与家的休戚与共;敌和友关系的错综变化……嘉靖、海瑞、严嵩、严世蕃、徐阶、高拱、张居正、胡宗宪、戚继光、李时珍等诸多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从如烟的历史迷雾中清晰而现……本书作者曾成功编剧《雍正王朝》《沧海百年》等。由陈宝国领衔主演的46集同名电视连续剧将于2007年开年率先在湖南卫视热播,全国各大电视台将陆续热播。
-
柏杨品秦隋(中国台湾)柏杨史上最著名短命二王朝之倏兴倏灭,家族式企业创业兴家如何传承,人文大师发现瓶颈定律。历史上的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代第三代时,就到了瓶颈时期…… 秦、隋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短命王朝,本书是第一部将二者并列分析,发掘其短命特征警示后人的历史著作。秦二世、隋炀帝的基本作风,在很多人走向低谷的家族式企业二代传人的身上,都可以找到:排挤老臣、跋扈专权、妄想式自信、肆意决断而终于江河日下。当下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兴家、兴业成为全社会的大事,对于大众读者而言,该书的意义在于创业、兴家之后,如何培养好下一代接班人,从而长久兴旺。尤其在全球家族式企业下传一代后成功率只有30%,再传一代后成功率更是降低为10%的背景下,该书对企业管理者、家族式企业的局中人,阅读价值甚大。瓶颈定律是柏杨先生四十年史学研究的重大发现。
-
张静江张石铭家族张南琛、宋路霞一个传奇家族的历史纪实。《张静江、张石铭家族》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诚挚之爱,忠实记录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江南上流社会中,一群至情至性之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图景……本书由张氏家族后人张南琛和近代家族史专家宋路霞合作完成,大量珍贵的史料首次披露,相当一批照片和文字资料来自海外,使本书具备了特殊的研究和阅读价值。南浔张氏家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部传奇。这个家族摇着小船一路走来,从江南古镇南浔走进上海;又从上海走向法国、美国等西方世界,成为在上海滩呼风唤雨、对近现代历史影响深远的一大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在近代工商、金融方面的所做的卓越开拓,几代人在中国文物收藏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辛亥革命的卓越贡献,功业多方面而非凡,非其他家族可以比肩。
-
智慧卷吴智勇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助于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读书可以经世致用,也可以修身怡心。一个不重视阅读的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人;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一个平庸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是一个沉闷枯燥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社会,是一个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为了帮助广大爱书的朋友寻找到一种最省时而且最有效的方式,去阅读那些能经受住时间考验的全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都从中得到特别启迪的书,我们跨越时空地域,从人类文明发展史中采撷菁华,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编写了这套丛书。书中所选取的这些流芳百世的经典,曾经是一代又一代人的路标,了解并阅读这些经典之作,必将给每一位读者以智慧的启迪。读书的好坏对于一个人的文化高低、知识多少、志向大小、修养好坏、品行优劣、情趣雅俗,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经典,是人生修养所应追求的一种境界。我们精心编写的这套《读了100年的书,还要再读100年》丛书分为财富卷、文学卷、智慧卷,是在参考了诸多名家推荐的必读书目、并广泛搜集国内外研究评论的基础上精选出300部名著,以多种形式对每部作品进行了详尽而又妙趣横生的展示。本套丛书从设计、装帧到包装等各方面都力争做到精美、时尚,内容丰富,有较高的收藏价值。阅读的广度改变生命历程的长短,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四季都是读书时,让我们在书中相遇,让阅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
-
西安事变新探杨奎松 著本书介绍了在西安事变之前,在事变期间,以至于在事变善后的过程中,张学良和中共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中共对于整个事变起过怎样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身为十几万东北军的统帅,深得蒋介石器重的张学良,何以会冒险与自身尚处于极度危险中,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几万红军暗通曲款,甚至于把宝押在中共身上?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复杂的内幕?自然,这本书也首次全面披露了中俄两国档案中仅存的有关张学良要求入党问题的几份珍贵的档案文献,并且结合相关史料具体地介绍了张学良提出入党要求的经过和中共中央及共产国际所作出的不同反应,仅此已足以否定那种关于中共对于西安事变几乎不起作用的说法。 本书详尽地披露了西安事变发生前后张学良与中共关系的种种内幕。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威吓不惜一切选择北上?毛泽东推举张学良做西北国防政府主席、西北抗日联军总司令?张学良与中共秘密结盟的目的何在?中共与张学良之间的“西北大联合计划”为何半途而废?张学良加入过中国共产党吗?红军为什么要“打通国际路线”?两万余名接取苏联援助物资的西路军何以全军覆没?西安事变到底谁是主谋?毛泽东为什么说“西安事变把我们从牢狱之灾中解救了出来”?著名历史学家杨奎松先生运用中外权威资料,梳理这段历史公案,其精辟的解说、合乎情理的推论、独到的见解、畅晓的文字以及珍贵的图片,将引领人们在重温扑朔迷离的历史时探究真相!
-
正说清朝十大贵族叶明、石军历史是真实的,也是残酷的。本书用近似白描的手法,说故事一般生动再现了二百年间清朝十大权贵家族的生死博弈。作者以史学家的冷静目光,在代善、多尔衮、豪格、奕、僧格林沁等家族的兴衰中,以强大的历史细节,总结出中国人的斗争与生存哲学。在本书中,历史上的诸多疑点,比如多尔衮是怎样病死的,太后是否下嫁,奕又是怎样与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周旋的,作者将为你一一解开。历史是过去的当下,温习历史上的得失成败,对我们有借鉴和启发的意义。按清朝的惯例,一般的世袭爵位都是降一等承袭,如亲王之子袭郡王,郡王之子袭贝勒……为什么如此呢?因为大凡皇子,只要不是早殇或犯大罪,一般都有资格成为王爷,如果没有这样的制度,几代之后就会出现亲王、郡王满朝廷的怪现象。所以,清朝规定只有一些开国元勋和有特殊军功的才可以世袭罔替,清初的“八大铁帽子王”即是如此,均为开国元勋,战功卓著。他们分别是: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讬、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
明朝那些事儿2当年明月简介三百年明朝那些事儿,从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写起,我慢慢写,您慢慢看。 说起来,我也写了不少东西了,本来只是娱乐一下自己,没有想到发表后居然还有人捧场,且捧场的人百万计,谢謝大家啦。《明朝那些事儿》这篇文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认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算是我的心血之作。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写《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从我们的第一位主人公写起,要写三百多年,希望我能写完!本书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明朝那些事儿》第二册,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派郑和七下西洋,南下讨平安南等等,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可说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欲罢不能。作为一本说历史的书,当年明月所用的笔法,却完全不是以往那些史书笔法。这是一种充满了活力和生气,字字都欲跃然而出的鲜灵笔法,在他笔下,人物不再是一个刻板的名字和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那些事件更是跌宕起伏,叫人读来欲罢不能。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笔法,正如作者说的那样:“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作者简介当年明月,2006心灵历史开创者,强调写史即写人,写人即写心。以长文《明朝那些事儿》狂飚突起于天涯论坛,后转战新浪,天涯、新浪月点击率均力超百万,引起“明矾”骚乱。相关事件被媒体命名为“明月门”。书摘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朱棣坐在皇帝宝座上,俯视着这个帝国的一切,之前那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似乎还历历在目,但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对于那场斗争中的失败者朱允炆来说,政治地位的完结意味着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无论他本人是生还是死。但对于朱棣而言,今天的阳光是明媚的,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在今后的很长时间内,他将用手中的权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富国强兵的梦想。这个梦想不但是他的,也是他父亲的。证明当然在这之前,他必须先做几件事情,这些事情不完成,他的位子是坐不稳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他要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虽然江山已经在手,但舆论的力量也是不能无视的,自己的身上反正已经被打上了反贼的烙印,没办法了,但至少要让自己的子孙堂堂正正的做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使用了两个方法:其一、他颁布了一道命令,下令凡是建文帝时代执行的各项规章制度与朱元璋的成例有不同的,全部废除,以老祖宗成法为准,这倒不是因为朱元璋的成法好用。只是朱棣要想获得众人的承认,必须再借用一下死去老爹的威名,表明自己才是真正领悟太祖治国精神的人。其二、他命令属下重新修订《太祖实录》,此书已经由建文帝修过一次,但很明显,第一版并不符合朱棣的要求,他需要一个更为显赫的出身,因为类似朱元璋那样白手起家打天下,开口就是“我本淮右布衣”,摆出一幅天不怕、地不怕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做叫花子的,于是,亲生母亲被他扔到了脑后,马皇后成为了他的嫡母,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还会详细叙说。此外,他还指示手下人在实录中加入了大量小说笔法的描写,如朱元璋生前曾反复训斥朱标和朱允炆,总是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而对朱棣却总是赞赏有加,一看到朱棣就满面笑容,十分高兴。甚至在他死前,还反复询问朱棣的下落,并有意把皇位传给朱棣。但是由于奸诈的朱允炆等人的阴谋行为,合法的继承人朱棣并没有接到朱元璋的这一指示。于是,本该属于朱棣的皇位被无耻的剥夺了。这些内容读来不禁让人在极度痛恨朱允炆等奸邪小人之余,对朱棣终于能够夺得本就属于自己的皇位感到欣慰,并感叹正义终究取得了胜利,好人是有好报的。当朱棣最终完成这两项工作时,他着实松了口气,不利于自己的言论终于被删除了,无数年后,这场靖难战争将被冠以正义的名号广为流传。但作为这段历史地见证人之一,朱棣心里很明白在 ……
-
帝国的回忆郑曦原本书系《纽约时报》对华报道选编,起迄年代为1854年1月至1911年10月。这一时代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独立自主的东方老大帝国沦为“东亚病夫”,传统的帝制和士大夫政治走向终结,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蜕变,人民承受着无与伦比的巨痛。《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内容涉及内政、外交、国防、文化、社会、革命及华侨等方面,既是一份十分翔实珍贵的史料,又构成了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近代史。书中所配的百余幅图片和照片,主要选自与文章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报刊。这些出自西方国家记者之手的景像和现场实录,更增加了本书的历史感和收藏价值。郑曦原,1963年生于四川省内江市。198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后又就学于纽约语言学院和外交学院。大学毕业后曾志愿去陇南山区锻炼三年,担任过乡镇企业厂长、副镇长。1987年后在甘肃省文化厅 国家物价局工作。1992年调入外交部,后曾在中国驻美国纽约总领事馆工作三年,现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著有《中国远古文化》(1995年)。
-
清朝那些事儿朱景晖本书以时间为序,全方位地对清朝各个年代的政治、军事、制度、文体、艺术至礼仪、饮食文化等,作了全面详尽的解析,以正史为第一手材料,以小说的文本方式,详尽讲述了一个个短小却血脉清晰的故事。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又分门别类地堆积起每个君王时代的逸闻秘史,系统、完整,塑成一个个君王清晰立方体的帝王生涯轮廓。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靠山”。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插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展开,却在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的尽兴中结束——读本的价值无须赘述! 导 语:清朝那些事儿,有辉煌,有凄惨,有温情,有血腥,有文治武功,有丧权辱国,有板上钉钉的铁案,也有难求答案的谜雾。清朝那些事儿,让我们起敬,让我们心痛,让我们回味。 本书作者以通俗的语言讲述清朝历史,以精彩的故事演绎清朝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并对各个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制度,做了较为生动详尽的描述。展现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无论宏大抑或插琐,全都穿越时间的大幕而来,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域中。 前 言:《清朝那些事儿》从各个方面讲,都比以前的同类书籍写得系统、全面,大众熟悉的那些教条式的史实,本书避开了,一笔带过;而处于大众了解边缘的那些清朝的故事,本书却又给予了清晰详细的讲述,读起来没有繁复的感受。 ——郑磊(历史爱好者) 史坛从来没有像现在这般热闹过,三国刚被煮过品过,来了《明朝那些事儿》,现如今《清朝那些事儿》又来了。虽说历史是千百万人的历史,每个人都有解读历史的权利,但历史毕竟是存在过的事实,如果想了解历史,正史不能不看,野史不能不听。前者是官方意志,后者是民间褒贬,缺了哪一方,都是蹩脚的历史。 ——江月(中学历史老师) 《清朝那些事儿》除了记述帝王将相的故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文化、饮食、礼仪等,可谓是了解清朝的一本“百科全书”,读来比较爽! ——赵子云(记者) 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述清朝历史,幽默风趣: 用传统文化诠释当今社会,古为今用; 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打动读者心灵,含蓄隽永: 让读者这条鱼在这泓自由的水中畅游而不自觉…… 呵呵,希望能多多读到这些轻松有趣的精彩历史故事,让我大快朵颐! ——网络里的鱼(美女网友,大四学生)
-
中国式王朝衰败12条法则梅朝荣人类历史上没有长盛不衰的帝国,犹如没有永远富贵的家庭一样。——邹牧仑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黄炎培任何王朝政权,当它建立后四五十年左右,或当它传位到第二第三位时就到了瓶颈时期。在进入瓶颈的狭道时,除非统治阶层有高度的智慧和能力,他们无法避免遭受到足以使他们前功尽弃,也就是足以使他们国破家亡的瓶颈危机。历史显示,能够通过这个瓶颈,即可获得一个较长期的稳定;不能够通过或一直胶着在这个瓶颈之中,它必然瓦解。——柏杨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两千一百多年间,许多王朝此亡彼兴、此兴彼亡,就像走马灯一样转换。这些王朝都有着相似的历程,即兴盛——停滞——衰亡,而由新的王朝所取代。——史可本书总结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交替的12个原则,以法则的形式诠释了中国历史上7大典型王朝——秦、汉、隋、唐、宋、元、明盛衰成败的规律性。以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为线索,分析了王朝衰败的偶然与必然。人性化,现场性的笔触,在还原历史鲜活生动的同时,在介绍完导致每个朝代衰亡的标志性事件后,每章的最后都有一节翔实的凝练总结,使读者在历史漫游过后,有一个全景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