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二十五史补编二十五史刊行委员会编在浩瀚的中国历史典籍中,二十五史是最为全面完整地反映中国悠久历史传统和面貌特点的系列史著。二十五史不仅包含有罕与其比的极为丰富的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内容,体现着中国历代史家的优秀的修史传统精神,而且在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人物事件的记述描写和学术思想的阐释剖析等方面往往表现出大家的手法和卓越的见解。本书是研究历代正史的重要资料书。上自宋代下迄民国时期的学者为历代正史(不包括清代)所作的补志补表以及各种表志的校订之作几乎都搜集在本书中。
-
西汉会要(宋)徐天麟撰臣等谨案西汉会要七十卷宋徐天麟撰天麟字仲祥临江人开禧元年进士调抚州教授历武学博士通判惠潭二州权知英德府事蹟附见宋史徐梦莘传传称天麟为通直郎得之之子梦莘之从子黾公武读书志则称为梦莘之子考楼铧攻媿集有西汉会要序曰徐思叔为左氏国记其兄祕阁商老为北盟録已而思叔之子孟坚著汉官考次子仲祥又作汉会要商老梦莘之字思叔得之之字也然则史不误而黾氏误矣其书仿唐会要之体取汉书所载制度典章见於纪志表传者以类相熧分门编载其无可隶者亦依苏冕旧例以杂録附之凡分十有五门共三百六十七事嘉定四年具表进之於朝有旨付尚书省藏之祕阁班固书最称博赡於一代礼乐刑政悉综括其大端而理密文繁骤难得其体要天麟为之区分别白经纬本末三犁然。其诠次极为精审惟所采祇据本史故於汉制之见於他书者概不采撰未免失之於隘又如舆服门中於司马相如扬雄诸赋铺张扬厉之语一概摘入殊非事实亦为有乖义例然其贯串详治实
-
东汉会要(宋)徐天麟撰臣等谨按东汉会要四十卷宋徐天麟撰天麟官抚州教授时既奏进西汉会要后官武学博士时续成此书於宝庆二年复奏进之其体例皆与前书相合所列亦十五六分三百八十四事惟西汉会要不加论断而此书则閒附以案语及杂引他人论说盖亦用苏冕駮议之例也东汉自光武中兴明章嗣轨皆汲汲以修举废坠为事典章文物视西京为盛而当时载笔之士如东观纪及华峤司马彪袁宏之类遗编断简亦閒有留存他若汉官仪汉杂事汉旧仪诸书为传注所徵引者亦颇犂然可考故东汉代故事较西汉差为详备天麟据范为本而旁贯诸家悉加裒次其分门区目排比整齐实深有裨於考证中间如献帝子济阴王熙山阳王懿济北王邈东海王敦虽为曹氏所置旋即降为列侯然既以封建立国自当著之帝系皇子条下以表其实乃因范书无传遂削而不书未免阙漏又天麟自序中称刘昭因范氏遗绪注补八志而不知其为司马彪续汉书志实非范书晁公武已讥之则亦偶然失检然其大体详密即稍有踳駮固不足以为累也其书世所传者皆据宋本传钞第三十七、三十八两卷全阙三十六三十九两卷亦各佚其半无可考补今亦并仍之焉。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编著;(元)胡三省音注;“标点资治通鉴小组”校点《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之比美。《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 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编著,(元)胡三省 音注《资治通鉴》既是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在这部巨著中,作者运用敏锐深刻的观察力和匠心独具的艺术手法,不仅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而且成功地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资治通鉴》在千年的流行过程中,它的学术人才社会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入以来《资治通鉴》的各种版本层出不穷,但质量较高的却所见甚少,可谓“风毛麟角”。而相当一部分版本是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或断章取义,或妄如评注,贻误读者。《资治通鉴》是一部集体编写的历史巨著,主编是司马光,协修是刘恕、刘攽和范祖禹,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担任检阅文字的工作。司马光原欲定名为《通志》,神宗即位后,把《通志》改名为《资治通鉴》,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0年),下止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分为294卷,共计300多万字;另外《目录》30卷,《考异》30卷。编成这部巨著共花了19年的时间。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他把历史上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资治通鉴》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谴责,以为后世君主的鉴戒。《资治通鉴》还有许多很有价值的关于军事、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史学等方面的历史记载。《资治通鉴》所搜集的材料十分丰富,据估计,《资治通鉴》所引之书多达300多种。《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著作者在搞抗日战争时期为了一部“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这是其中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部分,经过补充修订,单独成书,改名为“中国时期启蒙思想史”。十九世纪叶以后的部分另改名“中国近代思想史”,尚待改写。作者的这部旧作基本上是一种读书笔记,结构不够谨颜。写作的年月又正当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时候,好多问题只好以心照不宜的方法来处理,所以材料虽多,而说明却是简略的。加以原来的排印,是由一家流亡的小印刷厂承办的,曾经排了两年,才用圭纸本出版,错误百出。中国丰富的哲学遗产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作出科学的总结。我的研究还都是在初步的阶段,因而现在这个修订本也一定存在不少的问题,深望能得到研究哲学、史学的同志们和读者们的批评。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这部中国思想通史是综合了哲学思想、逻辑思想和社会思想在一起编著的,全书共分五卷。第一、二、三、五卷是就解放前写的中国思想通史和中国近代思想学说史的一部分增订修改而成;第四卷是一九五九年才编写的。第一卷属于古代,上自殷代,下至战国;第二、三卷属于中世纪的前期,上自汉代,下至南北朝;第四卷属于中世纪的后期,上自隋、唐、下至明末;第五卷属于封建解体过程中的一段,即自十七世纪以至清中叶十九世纪的四十年代,本书的出版对中国民族丰富的遗产做出了科学的总结。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本书是《中国思想通史》系列之一,本书主要包括:汉代社会与汉代思想、汉初百家子学的余绪及其庸俗化的倾向 、董仲舒功羊春秋学的中世纪神学正宗思想、司马迁的思想及其史学、西汉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社会批判的思想、两汉之际的思想、汉代白虎观宗教会议与神学思想、王充的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两汉经今古文学之争论、汉末统治阶级的内江与清议思想等内容。
-
小腆纪年附考(清)徐鼒 撰,王崇武 校点一,本书以一八六一年(清咸豊十一年)原刊本为底本,参校一八七八年(光绪四年)北京龙威阁刊本及一八八六年(光绪十二年)日本中国使馆铅印本。二,本书记事采用纲目体,目例低纲一格,今仍其旧。其著者论断,改用小字低两格,以清眉目。原刻因尊清空格或另行顶格者,悉改连接。三,原书避清帝名讳之手,如“颙”作“容”,“玄”作“元”,“胤”作“允”,“弘”作“宏”等;及著者因遵当时功令改易明人指斥满族之字,如“夷”作“彝”或“裔”,“虚”作“卤”,“胡”作“湖”等;旧日敌视少数兄弟民族所用之字,如“回回”作“迥迥”,“罗倮”作“猡猓”等;均为一律更正。四,原刻于人名、地名、官名、日期等存疑之字,率皆阙文,兹以“口”记号代之;其可订补者,所补字用括号注于阙文之下。其它显然讹误之字句,可据他本及小腆纪傅订正者依此。赤敢决定者,仍予存疑。五,原书以干支纪日,今悉注阴历日次,并注公元于原纪元之下,以便省览。
-
中国思想通史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著《中国思想通史(3)》第二卷第一章,已经说明汉因秦制,奠定了封建所有制的基础,这里要概括地说明魏晋因循汉制的历史演进。汉代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创立了封建制社会的形态,魏晋以来的各代虽有损益变通,但其因袭汉迹是显明的。马克思说,“在封建时代,军事上诉讼上的裁决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资本论第一卷第三九八页),所以以封建制法律的表现形式来研究,就能掌握着中国典型的封建社会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