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审视与比较蒋国宏著暂缺简介...
-
宋史研究论丛姜锡东《宋史研究论丛》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漆侠先生创办的教育部省属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学术论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学术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观点”,主要刊发宋史领域学术论文,兼及辽夏金元史。此为第27辑,收录34篇学术专论,分为宋金元经济史研究、宋代政治史研究、宋代社会史研究、宋代社会治理研究、宋代文献研究、综述与书评等栏目。本辑所刊论文,或研究考证提出新见,或发掘新史料,为学界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同时,本辑收录了部分2019年举办于韩国济州大学的“中韩第八届宋辽夏金元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与会文章。
-
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唐仕春 著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政治运作中乡谊流动网络的拓展与分化、影响乡谊流动的因素、乡谊流动的后果等方面,从而分析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既协作又冲突的多重面相。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并尝试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
中国近代史下册《中国近代史》编写组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是《中国近代史》的下册,内容是1919—1949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教材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很好地体现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书导向正确、内容丰富、观点鲜明。与修订前相比,此次的修订本更加完善,整个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脉络和线索更加清晰,史料更加翔实,图文并茂,内容更具可读性。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供思想政治教育、中共党史等相关专业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使用。
-
群众日报 每日实报上海书店出版社本书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江苏省委在上海秘密发行的机关报《群众日报》与《每日实报》的原件影印(版面由对开4版缩减为16开)合刊。《群众日报》发刊于1931年3月10日,出版至3月30日中止,3月31日更名为《每日实报》继续出版,停刊时间不详。本书收录内容为1931年3月11日至3月30日的《群众日报》, 1931年3月31日-4月13日,4月17日-19日的《每日实报》。两报设有社论、国内国际新闻、上海消息及地方通讯等栏目。有关两报的记载见于中共党史文献,但报纸原件稀见,本书资源系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在东京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中发现并辨析确认后获得,弥足珍贵,对于中共党史和上海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革命文物价值。
-
清梅毅《梅毅说中国史·清:帝国的终结》中,作者梅毅所追求的“客观性”,并非物理意义上的还原性呈现。历史不是摄像机,不能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客观回放;笔者所要展现的历史,乃包含着自觉而高远的目的性,也就是竭尽全力要展现那些蕴藏在历史深处的、高度成熟的理性意识和历史意识。
-
训导与抗衡何方昱训导制既是抗战全面爆发后政府为加强对大学的控制而实施的一项关键措施,又是训政时期广义的党化教育的重要环节。20世纪40年代末期,训导制不但引发学生的强烈抗衡,更在原本默契的学人之间造成了隔阂与断裂。竺可桢与张其昀这样亦师亦友的学人最终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政治抉择。本书以训导制为切入点,考察政党派系在大学校园中的权力斗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学生抗衡运动与学人政治认同危机。
-
明代哈密吐鲁番资料汇编陈高华 编本书是14世纪到17世纪时期明代哈密、吐鲁番地区资料汇编,反映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及其风土人情、地理概貌, 还反映了当时中央政权与哈密、吐鲁番地方政权之间建立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密切关系。本书为修订再版,此外,除了改正错讹外,作者在原作基础上又新增补了一批资料,同时将所写《关于明代土鲁番的几个问题》一文作为附录收入,对土鲁番的概况、统治者世系及其与明朝关系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
清华元史姚大力,刘迎胜本书由清华大学国学院主办,收录元史研究文章17篇,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是国内元史研究**成果的集体显示。
-
中国政治史吕思勉暂缺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