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跬步集刘城,姚百慧 编本书内容涉及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全球史、环境史等方面。本书集中展示了本专业学生们的学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在教学和研究方面的积淀,并旨在发挥抛砖引玉的作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和研究热情,提升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促进与其他院校同专业师生的交流。
-
天下四合陈海忠《天下四合:潮阳陈四合批局陈云腾家族史》的故事,就是一个基层社会的普通人的故事,是一个植根于潮汕本土社会与海外华人华侨网络中的普通故事。陈云腾原先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的人物,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少年“过番”(出洋)做了十年的苦力,兼职做了水客与小生意。幸运的是他在晚清特定历史背景下,依托潮州人的跨国网络发展出自己的批局生意,实现了个人财富与社会地位的提升。他的批局又成为近代潮人海外商业网络的一部分,联结着南洋市场与潮阳、普宁、惠来等内地农村的家家户户。同时,这样的普通人物又无时无刻不受到宏观政治环境深刻的影响。抗战时期,他选择了不与日本人合作的政治立场,关停在汕头的陈四兴批局,举家迁至乡下避难。其间发生巨额批银失窃,他不惜典卖家产以维护信誉。随后在国共内战时期,他以做生意人的秉性选择了中立,从不参与纷争,对在其眼皮底下活动的地下党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由于时局的变化,他毫无悬念地陷入危境,家族也随之分化。事业衰落之前,他在香港布下一个棋子——设立“香港陈四兴批局”,造就了一个跨越太平洋两岸的家族。陈云腾逝世几十年后,其二房、三房的子孙大多成为“美国人”。他们并非大商巨贾,对家乡生活的影响甚微,以至于族人修订族谱时会把他们遗漏。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使他们总在强调“陈云腾二、三房子孙”的身份。进入21世纪后,经济实力日渐强大的家乡族人与他们的联系也密切起来,祠堂、族谱、祖坟等传统宗族文化符号与华文报纸、侨团等都被自如地运用于陈氏族人跨国的日常生活之中。
-
北京石刻史话刘卫东刘语寒《北京石刻史话》一书以北京地区石刻为主要线索,围绕着“石头”的历史、文物、掌故、出土、发现、鉴定、收藏展开。该书依照时代发展的顺序,结合有关的史实,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各种文字铭刻材料,对各类石刻的产生、演变过程作了科学的说明。同时,该书也对北京地区大量闻名遐迩的石刻进行了详细、生动的介绍,使读者对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和文化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
西樵四书院周肖,任建敏《西樵四书院》是“广府文库”丛书之一种。 \n明代,岭南涌现出一大批在大明王朝极具影响力的士大夫,迅速改变了时人对岭南的“蛮荒”现象。四大书院的出现,让西樵以“理学名山”迅速崛起,伯仲罗浮,比肩岳麓。本书通过大科、云谷、石泉、四峰四座书院的兴衰,以重返现场的手法,展现明中后期朝廷政局的风云变幻、岭南士大夫的跌宕浮沉、岭南理学的传接继承,来让读者感受“天下之西樵”“天下后世之西樵” \n
-
临澧县抗战兵役档案汇编临澧县档案馆《临澧县抗战兵役档案汇编/抗日战争档案汇编》选稿时间自一九三六年一月至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共涉及档案二百六十余件。全书按主题分成征兵机构、征兵宣传、壮丁调查、壮丁抽签、兵员征集、兵丁训练、兵役免缓、役政执法、征属优抚、兵役嘉奖等十个专辑。各主题内的文件,均按时间顺序排列。文件的形式有层层晓谕的训令、代电,也有级级上传的呈文、报告、表册等等。
-
宋金逐鹿2许韬《鏖战川陕》是“宋金逐鹿”系列历史小说的第二部,描述的是金军主力在黄天荡被韩世忠围堵四十八天,侥幸反败为胜,但从此再无机会跨越长江。此时,宋金双方都意识到了川陕的战略地位,双方都屯集重兵,由于张浚急于求成,贸然与金军决战于富平,以致惨败,陕西大部落入金军之手。危急时刻,刘子羽、吴瑜等人力挽狂澜,先后与金军大战于和尚原、饶风关以及仙人关,力保蜀口不失,使金军攻占四川,顺江东下灭宋的战略企图始终无法实现。与此同时,滞留北方数年的秦桧南归,南宋朝廷即将迎来一次影响深远的权力洗牌。
-
兴亡沈刚在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和变迁中,儒家思想为什么会成为核心价值观?哪八位帝王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哪些制度左右着社会资源的控制和动员?……本书是一本视角新颖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全新揭示了秦统一后帝制国家皇权系统的运营逻辑,并力图从中找寻变迁规律,揭示王朝循环的原因,总结历史得失。作者将数十位帝王的故事与大历史视野相结合,既是一部中国历代皇帝评说总集,又梳理了两千年中国政治历史,便于读者快速理解帝制中国两千年兴亡得失的机理。
-
历史的智慧 军阀时代《国家人文历史》 著上起袁世凯窃国,下至张学良易帜,中国处于北洋军阀黑暗与混乱的统治时期。短短十几年,内忧外患,国无宁日。府院闹剧、张勋复辟、通电下野满天飞,皖系、直系、奉系三大军阀,你方唱罢我登场。本书梳理军阀混战,复盘北洋乱局,从历史细节中探寻这段历史的内在逻辑,对今人理解近代中国的政治演化,大有裨益。
-
薛暮桥年谱范世涛,薛小和 著薛暮桥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当过沪杭甬铁路火车站站长、铁路工人运动领导人、浙江陆军监狱政治犯、广西师范专科学校教师;他主持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民国时期中共领导的主要经济学研究团体)日常工作,担任《中国农村》杂志主编,参加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和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主持新四军军政训练;在山东根据地开展货币战并创造货币奇迹,执笔统一货币、统一财经、发行人民币的主要政策文件,担任中央财经秘书并领导工商业调整。本书通过披露和使用大量的原始档案和书信、手稿,忠实地记录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轨迹,是一本值得高度信赖的原创性学术著作。
-
帝国的崩塌徐飞 著本书为历史研习社主笔徐飞的史学新著。 本书将梳理和剖析晚清自救运动中诸多重要人物对于现代化的种种误解,以及这种种误解最终推动大清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进程。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本书也将追根溯源,探究种种误解的由来。 鸦片战争叩开了中国的大门,封闭落后的中国从此劫难不断。从甲午战争到辛亥革命,大清帝国垂死挣扎,试图自救,在中央,有李鸿章、奕这样开明的洋务领袖,在地方,有张之洞、刘坤一这样务实的革新力量,在民间,有康有为、谭嗣同这样热血救国的知识分子,然而,他们的种种努力,最终没能挽救这个奄奄一息的帝国。 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清帝国的自救过程,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努力。而清政府的最终覆灭,其实与当时中国人对现代化的理解有误有关,清政府在危急关头缺少参照的坐标,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康有为对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误解,他的改革方案不伦不类。即使没有慈禧发动政变,维新变法也没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