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隋唐五代史宁可 宁欣 著本书为隋唐史知名学者宁可先生和宁欣教授合著,在原宁可先生所著《隋唐史讲义》(未出版)基础上,经过宁欣教授修改完善,结合学术界前沿研究成果,编写而成。全书经过两代隋唐史学者的精心打造,具有很高的学术质量。内容上起隋文帝代周建隋,下至北宋建立。隋唐时期,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已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并达到了一个发展的高峰阶段。此时,中国在世界上是社会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因而,隋唐时期的中国在世界历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放射着灿烂的光彩,其影响力远及亚欧大陆,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影响深远。
-
被遗忘的战争刘平咸丰同治年间,广东土客间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械斗。这是一场伤心惨目、影响深远的战争,同时也是一场难辨是非、被人遗忘的战争。这场械斗规模之大,死伤之众,影响之深,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但因为它被当时的政府及后来的学者视为“民间私斗”而不予重视,加上当时有太平军、洪兵、第二次鸦片战争等关系国家社稷的事件和战争,使得这场械斗成了人们记忆中的死角。本书利用大量档案、官书和方志等资料,梳理咸同年间(1854—1867年)发生在广东土客之间的大械斗历史,分析其原因,还原其间的基本情形以及清政府的对策和平息过程。书中还原了当时大部分械斗战场的情况,给了今天人们重新认识19世纪广东地区频繁发生的民间战争的机会。全书共分三编,计十章。上编讲述这场斗祸的远因与近因;中编对这场斗祸的基本情形作了勾勒;下编主要讲述清政府针对这场斗祸所采取的对策与斗祸的基本平息。该书不单讲述了一件被人们遗忘的历史事件,由于涉及近现代客家分布的由来,所以对历史学、客家学的研究都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穆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五次讲演。先生根据讲义整理而成本书,分别从“政府的组织”“考试和选举”“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役制度”四个方面,对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的政治得失作出分析评说,是研究中国传统政治及传统文化的一本书。
-
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论文集陆帅,刘萃峰,张今,胡伟等本书为南京大学六朝研究所2016至2020年举办的“六朝历史与考古青年学者交流会”(共计七次)会议论文集萃。论文作者以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京都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龙谷大学、江苏省社科院、南京博物院、名古屋博物馆等海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为主。论文内容,以六朝历史与考古的学科交叉为主要特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城市、器物、丧葬等领域,研究视角多样,并尽可能地对既有学术理论与研究范式进行了反思与突破,是体现目前六朝史、六朝考古研究最新前沿方向的成果集结。
-
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柏杨《资治通鉴》是中国部编年体通史著作,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历时19年完成,记录了中国16个朝代共1362年的宏大历史,并以史料分析帝王人臣的品德善恶,治国理政的政策得失,总结王朝更替的经验教训,被视为古代君臣士人的治世教科书,历代学者如王应麟、胡三省、顾炎武、王夫之、梁启超等,都对《通鉴》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予至高评价。即使在现当代,《通鉴》也有重大影响,一生对历史研究孜孜以求的毛泽东,所读历史典籍的规模之巨难以统计,但他为钟情的还是《资治通鉴》,反复研究、批注、阅读达17遍之多。由于《资治通鉴》为文言文,现代人阅读多有不便,1983—1993年,柏杨倾注十年,将《通鉴》全书翻译为白话文,使得原本晦涩难解的文言文《资治通鉴》,从此有了平易可亲的一面。柏杨在翻译《资治通鉴》时,还从现代多元文化背景出发,对史实做出角度宽广的观察与评论,用“柏杨曰”的形式,注入自己的历史观点,谈论历史成败因果,表达他作为一个现代人的领悟与感受,以示与原著中“臣光曰”的不同立场。《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是柏杨颇具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被公认为是当代ZUI适合阅读的白话版《资治通鉴》。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周经纬,李艳娜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草原,东征西战;汉儒文臣耶律楚材,出仕蒙古,尊孔重儒;乱世枭雄陈友谅,割据一方,自立为王;凄凉作家关汉卿,关注民生,再现世间百态;细数三国罗贯中,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历史的镜子吴晗《历史的镜子》是吴晗代表作,本书除原有四十余篇文章之外,又从其他吴晗杂文集中精选了二十余篇约二十五万字编入,按政治篇、军事篇、经济篇、文化篇、人物篇依次分为五辑,故称增补本。本书是历史通俗化写作的典范。作者撷取大量历史细节,从多个角度、层面切入观察,通俗有趣地讲解中国历史知识,论述兴衰得失,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改良社会风气、根除腐败等众多问题,不论对国家建设还是个人成长,都很有启发意义。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张艳清朝(1636-1912,1644年建立全国性政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君主专制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全境的中央政权。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王朝称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定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县老城)。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且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统治中原的明朝为李自成所灭,原明朝将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并迁都北京,清朝从此取代明朝成为整个中国的实际统治者。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俘杀,从此清王朝基本控制整个中国。清朝共历12位皇帝:入关之前的努尔哈赤、皇太极,入关之后的顺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至康熙朝,平三藩,收台湾,清朝统一全国。历经雍正朝、乾隆朝,因战乱而遭到严重破坏的经济、文化逐步得以恢复发展,这段历史被后人称为“康乾盛世”或“康雍乾盛世”。但此后清朝也渐渐陷入中国历代世袭专制王朝的“兴起一鼎盛-衰落”宿命。清朝从乾隆末年开始有衰落的迹象,政治曰渐腐败。继位的嘉庆帝和道光帝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锐意进取的精神,执政风格趋于保守和僵化。清朝初期,统治者为了巩固地位,通过剃发易服来抑制人民。对内采取民族分治的政策,制造文字狱,压制进步思想;对外实行海禁,闭关锁国,轻视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清朝的疆域及社会稳定,但却导致了此起彼伏的民族问题和末期的极度贫弱。鸦片战争爆发后,列强纷纷以武力逼迫中国开放市场,并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9世纪末八国联军入侵,庚子赔款后清朝已无力再抵御外来入侵。清朝后期在西方列强的炮火威胁下,不得不打开国门并尝试维新变法,但此时国家早已极度贫弱,加之统治者防汉抑汉思想的重压下,维新变法以失败告终。随后清政府又接连被迫签订了包括割地赔款在内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近代中国走向衰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各省纷纷宣布独立。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标志着清王朝的灭亡。
-
严嵩与徐阶汪冬莲本书从严嵩与徐阶二人的家庭背景出发,通过对两个人不同的生活经历、成长路径、性格特点进行剖析,梳理两人的科举之路、仕途历程,结合当时发生的一些历史事件,挖掘二人思想转变的过程。在攀登首辅大位的关键时刻,二人采取的手段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主动构陷的方式拉前任下马,让自己终位极人臣。在贵为首辅的岁月里,他们在与皇帝的相处方式、用人特点、对待异见者的态度上,有着迥然不同的风格。两位嘉靖年间的股肱之臣对待彼此的态度和应对办法,应对重大问题和危机的手腕,也给我们带来深思。严嵩再奸,始终如一的是忠君思想;徐阶人称其贤,却有一味迎合皇帝、讨好严嵩的种种不堪行为。为了迷惑攀附严嵩,甚至不惜将家族迁往江西成为严嵩的老乡,将孙女许配给严嵩之孙,附籍联姻,几无人伦底线。更有甚者,解甲归田后放任子弟横行乡里,欺男霸女,家族有海量田产。对比严嵩不到三万亩的田地数量,徐氏虽有清廉之名,却无清廉之实。以往对严嵩与徐阶二人的评价,过于脸谱化、简单化。仅凭经过多次删改的官方史料和带有主观色彩的民间记载,不能全面、客观地判断历史人物。评价严嵩与徐阶,需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情境中,多种史料交叉印证,才能做出符合人性的判断。
-
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张伟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16位皇帝,统治276年。1368年,朱元璋在统一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后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王朝。明朝初期定都于应天(今南京),其辖区称为京师。1421年,明成祖把国都迁至北京,将原京师改称为南京。明前期,经过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1368-1398)之治,国力迅速成长。到明成祖时期,国势到达高峰,后世称为永乐盛世。其后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仍处于兴盛时期,史称仁宣(1424——-1435)之治。明英宗与明代宗时期,虽有土木堡之变,但经于谦等人抗敌,最终解除国家危机。明宪宗与明孝宗相继与民休息,政局尚可平稳。明武宗朱厚照沉溺游乐,最终使明孝宗一脉绝嗣,引发大礼议之争。明世宗即位后,清除宦官和权臣势力,总揽政权,在东南沿海任用胡宗宪、俞大猷等将领,平定倭患。后经历明穆宗隆庆(1567-1572)新政和明神宗万历(1573-1620)中兴,国力得到恢复。明神宗中期,完成万历三大征,平定内乱,粉碎丰臣秀吉攻占朝鲜的计划。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魏忠贤阉党祸乱朝纲,到明思宗朱由检即位后才废除宦官专政。然而明思宗政策失误和天灾不断,明朝最终亡于农民军建立的大顺政权。1644年,明思宗自缢于煤山(今北京景山),至此明朝统治结束。随后,清军击败农民军并入主中原。后继南明与明郑政权一直延续数十年,直至1683年清军占领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