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详情

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考察

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考察

作者:刘坤轮 著,曹义孙 编

出版社: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4-06-01

ISBN:9787562052548

定价:¥26.00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内容简介
  《法治教育研究丛书: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考察》关注当前法学教育一个根本缺陷——德性缺失问题。从进入法学专业开始描述,本书设定了一个可以进行塑造的法学教育对象,如何在当前缺位的伦理教育下,无法形成特殊的职业伦理,从而导致在执业过程中的迷失现象。借助于西方后现代理论和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现实,本书展现了当前加强中国法律职业伦理的必要性,并为展开和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的路径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
  刘坤轮,河南商水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讲师。主要关注领域为比较法、法律社会学、西方法理思想史。出版译著《史密斯和基南英国法》(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法学领域的客观性》(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版)等。另有专著《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衔接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法律科学文库2009年版),译著《新法律常识——法律、全球化与解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将近期面市。
目录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
三、基本假设和研究方法
(一)理论假设
(二)研究方法
四、全书体例与各章内容
第1章  可能性前提:中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对象分析
一、问题的建构
(一)为什么有问题?
(二)为什么建构?
(三)问题的最终塑造
二、理论框架与假设
(一)福柯规训理论
(二)为什么可以分析法学教育
(三)假设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四、规训效果考量
(一)层级监督
(二)规范性裁决和检查
(三)对法律及法律知识的认识
五、结论:未完成的规训
第2章  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要性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二、几点交代
三、基本理由
(一)法学教育特殊属性
(二)法律职业发展的需要
四、功利主义理由
(一)对培养对象
(二)对培养主体
(三)对法律职业共同体
(四)对法治社会
五、默许地位原因
六、结论
第3章  我国法律职业伦理紧迫性考察
一、问题的提出
二、调研情况说明
(一)调研对象
(二)调研理由
三、调研结果描述
(一)调研分析目标
(二)培养目标描述
(三)课程设置描述
四、调研结果分析
(一)培养目标分析
(二)课程设置分析
五、现状成因分析
(一)国家层面
(二)行业层面
(三)法学教育主体层面
六、结论
(一)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在认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面临着紧迫性
(二)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对法律职业伦理的紧迫性重视不足
第4章  我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必要性之比较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二、分析框架和比较对象
三、美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一)美国法律人的伦理规制历程
(二)美国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发展历程
四、澳大利亚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一)培养目标
(二)问题与成就
(三)墨尔本大学法学院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五、加拿大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一)教育目标
(二)课程架构
(三)教学方法论
六、韩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一)发展过程
(二)教育目标和内容
(三)教学方法
七、结论
第5章  法学专业本科培养法案分析
一、概说
二、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
三、培养目标比较
(一)各院校培养目标基础关键词
(二)各院校培养目标描述
(三)各个院校培养目标分析
四、总体学分结构
(一)各院校总体学分要求数据
(二)各院校总学分基础数据说明
(三)各院校总学分基础数据分析
五、总体学时结构
(一)各院校总学时要求数据
(二)各院校总学时基础数据说明
(三)各院校总学时基础数据分析
六、必修课学分比较
(一)各院校必修课学分基础数据
(二)各院校必修课学分基础数据说明
(三)各院校必修课学分基础数据分析
七、必修课学时比较
(一)各院校必修课学时基础数据
(二)各院校必修课学时基础数据说明
(三)各院校必修课学时基础数据分析
八、选修课学分及课程设置比较
(一)各院校选修课学分基础数据
(二)各院校代表性通识选修课程及学分设置
(三)各院校代表性专业选修课程及学分设置
九、选修课学时比较
(一)各院校选修课学时基础数据
(二)各院校选修课学时基础数据说明
(三)各院校选修课学时基础数据分析
十、实践教学环节设置比较
(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
(二)实践教学环节基本内容
(三)各院校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
(四)实践教学课时
十一、评价
初步结论
一、强化各个层面的重视
(一)国家层面
(二)行业自治组织层面
(三)法学院校方面
二、渐次展开多样化的课程设计
(一)设置选修课
(二)设置必修课
(三)贯穿性课程设置方式
三、展开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一)贯穿性教学法
(二)诊所式教学方法
(三)案例教学法
(四)问题中心方法
(五)讨论法
(六)其他方法
四、鼓励法律职业伦理的研究工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猜您喜欢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