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六合为家朱腾 著本稿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简牍所见秦县治理研究”(17CFX006)结项成果。古代中国虽然与世界一直保持着联系,在物质文化上多有输入与输出,但在政治、法律文化上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内聚性和本土性,因此,中国传统法的发展历程可谓平流缓进,其术语、概念、精神不能说毫无变化,但确实是一脉相承的。与之相适应,传统中国的法律之学至少在战国秦汉时代就已较有规模。十年前,王子今曾提出推进秦汉史研究所需注意的六大主题,其中就包括“秦汉史微观和中观考察的理论指导”。在今日新史料不断出现以至于史料考证的工作量剧增的情况下,思考这一主题的必要性似乎变得更为明显。有鉴于此,也考虑到目前已公布的收入法律文献较多的几批秦简牍或为秦县中的低级官吏的陪葬物,或为秦县行政实况之记录的残存,本书即以“秦县治理”为中层论域,并探讨秦的法律规定及政治统治的展开。
-
春秋学研究曾亦,郭晓东 编《春秋学研究》由同济大学曾亦教授与复旦大学郭晓东教授主编,为国内首本以“春秋学”作为研究对象的辑刊,此为第一辑。《春秋学研究》(第一辑)共收文章16篇,分6个栏目:公羊发微、三传通论、春秋学史、经学蠡探、书评书讯、典籍整理。其中论文13篇,书评1篇,古籍点校稿2篇,共30万字。文章主题以“春秋学”为主,兼涉他经(如《易》《礼》),于春秋学中以《公羊》为主,旁涉《穀梁》与《左传》。文章总体质量较高,反映了学界“春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本辑所收录的两篇古籍点校稿,《明堂考》为考据类专题性作品,《金锁匙》为义理类通论式作品,一纵一横,均为经典之作。
-
中国社会史研究熊得山 著,陈峰,刘立磊 编熊得山是近代一位民主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传播者,一生从事革命事业,同时潜心钻研中国社会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参与社会论战,留下了不少社会史研究著作和马克思主义译著。本书收录了熊得山三部代表性作品:《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问题》《社会思想》。《中国社会史研究》驶入从对中国社会史的剖析中探寻中国革命的出路;《社会问题》集中探究社会问题发生的总原因;《社会思想》对古今中外的社会思想进行了对比考察。
-
世界文学的故事约翰·梅西 著,杨德友 译《世界文学的故事》从“书是怎样创造的”出发,讲述了涵盖口头文学到 20 世纪初的世界文学历程,其中虽涉及东方文学、印度、阿拉伯和犹太文学,但重点是欧洲文学,尤其是英国文学。与一般的文学史著作不同,该书虽仍以时间为限,但视野更为宏阔,涉及内容也颇为丰富,甚至包括了文化史、比较文学、版本学等学科的研究,由此呈现出的文学意象也更为丰富和深刻。对于文学爱好者或入门读者而言,该书更可以看作是关于文学的阅读清单,配合卢奥托洛经典的插图,品读世界文学流变的同时,享受阅读的艺术。
-
神游罗马[英] 大卫·斯图塔德 著,任艳 译条条大路通罗马。古代世界的遗址和事件为罗马人编织了一条丰富的挂毯,上面描绘着他们过去的故事。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熔炉,汇集了来自地中海和其他地区的民族,每个民族都带来了他们关于英雄与神祇的神话与传说。罗马人全心全意地接受这些故事:国王与何种仙女交往,在田野里发现了一个预言中的婴儿并得知关于罗马城的建立。神话构成了日常生活的仪式和历史习俗的背景。 作者大卫·斯图塔德跟随埃涅阿斯和其他同伴们的脚步,从特洛伊出发,经希腊、北非、西西里岛,并与他的后代一起前往罗马,同时还游览了托斯卡纳和拉丁姆,探索后来的传说。书中每一章都从对遗迹的位置和景观的描述开始,然后是与之相关的神话和故事,以及古代在那里举行的仪式。全书借鉴了狄奥尼修斯、哈利卡那苏斯、普鲁塔克、奥维德、贺拉斯和维吉尔的作品,配有专门的插图与关键事件的年表,加之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的遗址,为这个具有永恒魅力的主题提供了新视角。
-
龙与狮的对话王宏志 著作为中英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访华对两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毋庸置疑,然而使团的沟通与翻译问题罕有进入研究者视野。本书聚焦翻译在这次中英对话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全书七个章节以时间为轴线,由多个问题驱动论述,通过对使团译员背景以及国书、敕谕、礼品清单、往来书信等各类文件的翻译和改写的考察,并基于对大量珍贵档案和多门语言文献材料抽丝剥茧式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力图还原马戛尔尼使团访华事件的翻译过程,向读者展示翻译在马戛尔尼访华事件乃至近代中国外交活动中的至关重要性。本书资料丰富详实,论述严密,对使团研究的许多问题提出了新颖见解,填补现有使团研究的空白,为近代中国翻译史、中英外交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典范。
-
史学通论[日] 浮田和民 著,李浩生 等译,邬国义 校浮田和民的《史学通论》,是近代中国通过日本“中转站”引进的一部较系统的西方史学理论著作。《史学通论(四种合刊)》全书共八章,分述历史学的性质、范围、定义、价值,以及历史与国家、地理、人种等之关系,历史大势及研究方法。经比勘对照,梁启超新史学思想便直接受到其影响。20世纪初年,一些留日学生竞相翻译介绍,先后有多种译本出版。这些译本十分稀见,现将其四种合刊整理出版。对其进一步探讨梁启超新史学思想形成的知识背景,中日史学两者的关联与互动,深入研究新史学思潮的兴起与发展等,均有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
文明思辨录冯天瑜 著本项目是文化史学家冯天瑜先生数十年来秉持史实基础通古今之变的史学研究大境界,抚今追昔,关注当下,前瞻中国社会,观照文明生态,专精覃思人类文化之元问题“何为文明”的*新系统性学理性的代表性成果。涉及冯先生在历史文化语义学、中国文化的近代转型、制度文化的古今沿革、文化生态的现实危机等领域众多前沿问题的深沉思索和深入研究,长篇短论创见深刻独到,是一部资深学者关切理论与现实的文化忧思录。冯天瑜先生数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化史研究,并长期思辨“何谓文明”这一人类文化之“元问题”。近年来,冯先生更为侧重于“制度文化”与“生态文化”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探索,本项目除了编纂整理冯先生早年有关文化史、文化关键词及治学方法论的研究论著之外,亦侧重关注“制度文化”与“生态文化”的理论与现实问题,能够代表他近年来的*新成果和深入思考。
-
言不尽异陈昊 著,陈昊 编差异在当下的历史学研究中无处不在,差异多样化了我们的研究对象和主题,差异在改变着我们的追问方式,更重要是,差异与身份认同的连接,使得我们与研究对象之间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关系。本书是2016年举行的“写历史:实践中的反思”系列会议之二“差异与当下历史写作”的讨论成果结集,它展示了当下历史研究的可能性,也呈现着差异在历史写作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浮现。追问差异,也是在追问,在历史写作中,它的反义词是什么,与它相关的意义纠缠如何浮现?差异的语义变化,由学术史层累造成,渗入了历史学家日常实践之中,从遭遇“史料”,到寻找解释,甚至到研究成果与读者的相遇,每一步都与差异密切相关。
-
中国文化丛谈钱穆 著本书为钱穆先生有关中国文化问题之讲演,经其整理、修整而成共计二十五篇。各篇不分年代先后,略就其内容,又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就中国历史,指出中国文化之演进与文化复兴运动之主要途径所在;下编则分述中国文化之各个层面,如礼俗秩序、道德修养,并兼及对经济、科学、艺术等问题的探讨。凡钱穆先生对中国文化之看法,大体完备于此,其精辟之见解,值得反覆细品。而其中尤以《中国民族之克难精神》及《复兴中华文化人人推荐阅读的几部书》两篇为殿。 在本书中,钱穆先生纵向剖开关于中国文化的各个侧面,解说了中华文化的主要特质、中心思想、终极理想与信仰等,为读者展现出了几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的进退、起落之进程。 中国文化重内在、讲传承、能变通,特别是在面对西方文化时,我们尤其要坚定自己的理念和态度,这不仅是复兴中国文化的难点,也是复兴途径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