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作为他者的东邻何鹏举著本书聚焦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同时代中国问题的观察与研究,梳理、剖析那些身为他者的观察者是如何认识、分析、评价中国的历史变革的。本书选取中江兆民、有贺长雄、内藤湖南、中江丑吉、橘朴、竹内好、沟口雄三等人,围绕政治真理与优良政体、文明的传承与民族国家建构、传统社会的转型与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革命与现代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等理论课题,批判性地分析典型人物的思想,考察他们的中国研究。本书有助于完善关于近现代日本知识分子的中国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也有助于日本学界反思其近现代中国研究中的偏见与不足。
-
最早的岛民(澳大利亚)彼得?贝尔伍德著 ,陈洪波 谢光茂 陆芳芳等译本书为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彼得•贝尔伍德的代表性著作,主要内容是探讨今天遍布东南亚和太平洋等地区的南岛人群起源和扩散的历史过程。贝尔伍德教授坚持南岛族群起源于中国华南大陆和台湾岛并逐渐向外扩散的观点,他综合运用考古学、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分子人类学的材料进行论证。同时他还邀请了一批在以上领域知名的专家撰写专题论文,附在有关章节之后,共同探讨这些问题。总之,本书是贝尔伍德教授关于东南亚与太平洋地区史前考古系列研究中的又一部力作,代表了国际学术界关于南岛语系的起源和扩散研究的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战国文字研究安徽大学汉字发展与应用研究中心 编;徐在国 主编战国文字是指春秋末期至秦统一以前,齐、燕、韩、赵、魏、楚、秦等国曾使用过的文字,上承春秋文字,下启秦汉篆隶。战国文字的载体有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和简帛等,其中以竹简为大宗。近年来,战国文字材料大量出土。在所有的古文字分支学科中,战国文字研究的发展势头为迅猛,研究成果为丰硕,解决了很多古文字学长期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古文字学的发展。《战国文字研究(第六辑)》收录近期战国文字研究的成果,对燕国和齐国的部分兵器铭文及陶文进行进一步分析,对传世文献中存在的一些久未解决亦或新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度研究,重点探讨安大简、上博简、清华简、新蔡葛陵楚简等出土战国秦汉简帛中疑难字的形体结构和字词关系问题。本书旨在分享战国文字研究领域观点和成果,以期助推战国文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
《庄子-应帝王》与引导性的政治哲学陈赟《庄子》内篇的第七篇为“应帝王”,被学者们视为内篇中的外王学作品,与《大宗师》的“内圣学”思想对应。《应帝王》只有1350字左右,包括7个自然段,但其文本、结构与思想在深层逻辑上的整体贯通,却殊为不易。本书就是对《应帝王》的一种文本学诠释,这一诠释意在一方面给出《应帝王》的内在文本结构与思想逻辑,一方面重构《庄子》的政治哲学构思,突显其独特的内容与特质。本书的创新之处在于从“轴心时代”中国的“精神突破”语境来重构《庄子》的政治哲学,指出其核心问题在于回应“帝”“王”政教典范——也就是所谓“三代”秩序的终结,在精神与权力分离的新时代语境中重构思考政治的基础与潜能,尤其是通过浑沌之死的寓言突破礼义论的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建立一套超越名教体制的“非正式秩序”、基于个人心灵秩序尤其是“性命之情”的无为引导性政治典范秩序的可能性。
-
曾巩新传张洲本书稿是“曾巩研究书系”之一。书稿是介绍曾巩生平、生活、思想的一部传记,以时间为经线,按曾巩的生平叙述其一生,并辅以时代背景、家世影响、人物交游、历史事件的底色渲染及分析,务求使人物的行迹鲜活真实。以曾巩的成就和思想为纬线,分别将其文学观、史学观、政治观、教育观、学术观、编校观等与生活轨迹结合而展开描述,既叙录各种精神与现象,又探究其成因和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务求使人物的文化品格得以全面、深刻地呈现。而经纬交集处,则点染曾巩一生情感心绪的起伏与变化,由此构建出曾巩立体而多维的形象。
-
简明内蒙古地方史本书编写组 著本书共分五个篇章,分别是远古至秦汉时期的内蒙古、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内蒙古、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内蒙古、明至清中期的内蒙古、晚清民国时期的内蒙古,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中国历史的高度,以历时性的叙述方式,充分运用历史文献、考古实物、文化遗存等,全面系统、科学准确地反映内蒙古地区从史前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现内蒙古地区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人文底蕴,展现内蒙古在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中的地位。
-
旧京趣谈赵振华 著北京城建城的历史悠久,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同样悠久。本书系统介绍了老北京都城建设的沿革,将老北京光阴的故事诉诸笔端,娓娓道来。本书共分为七个部分。部分追根溯源元大都都城的修建。从元朝的至元三年到至元八年,五年元大都的都城建造完成。第二部分北平战事:元大都的改造与永乐迁都。介绍明朝永乐年间,迁都北京的起因与过程。第三部分改建都城:北京内城现雏形。介绍了明朝正统年间,阮安尽心尽力完成北京都城的改建工程,以及他还完成的一些重大工程。第四部分保卫都城:瓦刺的崛起与明朝边防的削弱。第五部分修建外城:兵临城下与迫在眉睫。第六部分京门掌故:都城城门的故事。第七部分建都逸闻:建都城的传说。
-
史料五讲—人民文库齐世荣 著齐世荣先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给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开了一门课叫《史学方法入门》,其中一章专门讲史料,内容非常精彩,许多其他学校的师生听说了,都希望来旁听或借讲义一读。先生80岁之后,有意把这一章扩充成一本小书,后因年纪已老、精力不济,便抽出其中一部分,加以修改、补充,写成若干篇讲文字史料价值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专讲史料的,有的专门综论官府文书和私家记载着两大类文字史料,有几篇则是分论日记、书信、回忆录和小说的史料价值。关于日记、小说的篇目单独发表后还曾由《新华文摘》转载。
-
万年 千年 百年廖国良 著中美的考古学家对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展开30多年的考古科研,在这里发现了改写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无字地书”——一个保留和记录着25000年来人类文明演进的清晰地层堆积;出土了“天下第一罐”——距今20000年的人类最早手工制作的陶罐;发现了“世界第一粒稻种”——距今12000多年的人类稻作起源种子;还发现了人类最早刻符记事的文字符号等很有价值的文物。千年世界时空,景德镇最为雅璨。景德镇的历史文化遗产,可比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文化遗产技艺之独特、种类之丰富、影响之大、流传之久远。千年景德镇陶瓷文化,皇家命名,世界认同。瓷之国、国之瓷,谁人能比。景德镇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镇、第一城。世界百年现代史历经无数风云变幻。而中国共产党在红都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临时)中央人民政府,翻天覆地,震惊中外,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影响中国和时间百年。站在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视角,万年文明起源,干年瓷都景德镇,近百年红都瑞金建政,是发生在中国江西大地上最具影响力的三大历史事件,也是最具世界价值的三大历史文化遗产。
-
齐史通览9787533347505毕雪峰,齐文化研究院院长。毕雪峰院长长期以来致力于齐文化的研究工作,在“齐地以‘齐’为名的由来”“齐文化是如何形成的”“齐文化的要义”“齐、鲁文化的不同”“齐文化的历史贡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齐文化的渊源”“齐文化的当代价值”等方面有独特见解,在新时代齐文化的宣传普及工作、推动齐文化落地、打造独具特色的齐文化IP方面有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