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白山黑水之间王禹浪,王天姿,王俊铮著本书致力于对满族先民源流及其所创造的历史文化进行文化人类学及其考古学的综合考察,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力求以满族及其先民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形成过程提供一种镜像的观察。全书分别对肃慎、挹娄、勿吉的称谓、民族源流、民族关系、地理分布、考古学文化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学术史爬梳,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尤其是牡丹江市宁安县三家子古城为肃慎城、牡丹江流域群力岩画的族属、凤林文化与团结文化的考古学与民族对应关系等重要问题作出了新的推论。对黑水靺鞨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提出了唐代黑水都督府历史地理问题新证,对于粟末靺鞨大祚荣氏所建立的渤海国早期王城——东牟山的地望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考证。对黑水靺鞨后裔的女真人所创造的金代金源文化、哈尔滨城史纪元、黑河西沟古城出土金代“经略使司之印”等黑龙江流域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后通过剖析中外学界有关“满洲”称谓源流及其含义的研究成果,对这一满学和清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学术史梳理。
-
黄浦·红色起点上海市黄浦区档案局(馆)组、中共上海市黄浦局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发祥地,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一百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自由幸福前赴后继,英勇斗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革命业绩,也留下了日久弥新的红色印迹。黄浦区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最核心的区域,开埠最早,向以工商业发达著称。中共早期建党的大部分旧址、遗址分布在黄浦区境内。此后的大革命时期及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各时期党活动的重要旧址、遗址也主要分布于此,且类型丰富,如中共一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团中央机关旧址、周公馆旧址、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发布命令地点、“六大”后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中共中央与中央军委联络点旧址、中共中央秘密印刷厂旧址、中共中央早期无线电训练班旧址、《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大同幼稚园旧址、又新印刷所旧址、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地点遗址等,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最集中的红色遗址群落,构成了上海中心城区一种特殊类型的特殊的城市遗产。本书第一次从“红色起点”角度,系统梳理区域内的红色遗址,重温红色记忆。
-
天地中和吕舟 主编“天地中和”,语出《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北京中轴线正是千年传承的“天地中和”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是串联古都北京空间和时间的经纬脉络。本书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主编,图文并茂,汇集了众多优秀摄影家的精彩作品,辅之以重要的历史舆图和老照片,中英双语表达,呈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风采。全书共五个部分,部分是吕舟先生对北京中轴线进行的价值阐释,后四个部分按照“钟鼓楼—地安门”“地安门—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建筑群”“正阳门—永定门”四个段落分别呈现北京中轴线上的风采。
-
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修斌主编“十三五”期间中国海洋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中国海洋文化研究成果丰硕。本报告对五年来中国海洋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进行梳理和总结。报告由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团队承担,是在以往编写教育BU发展报告系列《中国海洋文化发展报告》的基础上,因应形势变化和时代需求推出的新版报告。内容主要由海洋文化理论、海洋史、海洋文化遗产、海洋考古、海洋民俗、海洋文学、海洋文化产业、海洋文化教育及人才培养、海洋历史文献九个分报告构成。另附有五年来的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大事记。
-
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王振忠、邹怡 主编本书围绕“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之主题,收录相关成果23篇。论文涉及文书整理研究以及基于文书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等研究。《徽州文书与中国史研究》的出版旨在激励相关学者在以徽州文书为基本史料的同时,不只是着眼于徽州地方史,而能透过徽州研究,深入了解传统时代的中国社会,立足于徽州区域研究提供的丰富内涵,深化对整体中国的认识,解释中国的大历史。
-
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 第一卷胡澱咸 著本书《殷墟爲鐵器時代》是丛书“胡澱咸中國古史和古文字學研究”中的卷,分为“殷墟是犂耕牛耕的時代”“殷墟時代的鐵製農器”“我國古代農器的演進”“結論”四部分。本书将我国早开始使用铁器的时代往前推了数百年。根据现代历史教科书的记载,我国早开始使用铁器农具的时代是春秋时期,而胡澱咸先生通过对殷墟甲骨文的考证、释读,得出了我国在商代就已经使用铁器的结论,且其史料翔实,论证严谨,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学术性。
-
苗族史诗《亚鲁王》社会功能研究杨兰,刘洋著苗族史诗《亚鲁王》是一部反映古代苗族军事活动、经济理念、人生礼仪、生产劳动、民间观念、日常生活的重要资料,是麻山苗族探寻祖源的根据。本书沿两条线索展开论证,一条线索沿史诗的核心功能、知识派生功能和实践派生功能进行块状研究,旨在以“中心一边缘”的脉络廓清《亚鲁王》史诗社会功能如何影响社会运转;另一条线索沿着绑定和维系真实的功能,拓展和实现跨界的功能,建构和表达认同的功能进行条状研究,旨在以功能的类型化回应《亚鲁王》史诗在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中如何落地。两条线索共同指向《亚鲁王》史诗的四种状态,即历史真实与史诗“过去”的状态,文化传统与史诗“不是过去的过去”的状态,地域文化与史诗“不是过去的现在”的状态,内层结构与史诗“过去还是过去”的状态。
-
固原古代石窟佛像概览冯敏书稿结合史籍文献与固原地区的古代佛教石窟遗迹和考古资料等,在全面梳理固原古代石窟及佛像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固原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史实,重点探究了固原古代石窟的概貌、特点及佛像艺术等。
-
饶学概论陈民镇著本書對饒宗頤先生(1917-2018)在史前文字學、甲骨學、簡帛學、敦煌學、經學、上古史、地域文化、中外交流史、古典文學、楚辭學、宗教史、藝術史十二個領域的成就與學術思想作相對綜合的介紹,以期勾勒出“饒學”的概貌。本書力圖將“饒學”納入20世紀以來的學術史之中,一方面藉此窺及學術史的源流與嬗變軌迹,另一方面亦藉此凸顯“饒學”的特殊意義。
-
中国传统租佃的情理结构凌鹏租佃关系是近世以来中国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书总结历来对于租佃关系的诸种理解,引入“关系”视角,利用清代晚期四川巴县衙门的档案文书,深入研究中国传统的租佃关系,尤重于探讨租佃关系之中的“情理结构”,即“情理”穿梭在租赁系的复杂实践之中、所呈现的“主客关系”“社会习俗”“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等各个层面上的运作逻辑。从个人性的“拟伦理”到社会的“习惯”,市场的“影响”,再到政府的“裁断”,“情理”不断塑造着地方秩序,也塑造着时人的心态与行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