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海外中国学评论朱政惠 著《海外中国学评论((第3辑)》有介绍和研究前沿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和汉学家们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文章,有介绍和研究各国中国学前沿状况及其学术思潮的文章,有海外中国学研究档案的介绍和评析文章,有中国图书馆、档案馆收藏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档案及其资料情况的文章,也包括编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设的探讨及其工作进程的反思文章等。通过各种不同的陈述方式如演讲录、访谈录、专题理论文章等,深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
-
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郭培贵 著《明代科举史事编年考证》是海内外学术界第一部以编年形式和考证方法全面探究明代科举史事的学术著作,在中国古代科举发展的宏观视野和明代社会的广阔背景之下,不仅向读者提供了系统的经过考证和确认的明代科举的基本史实,理清了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脉络;而且通过分期概述和注释按语等形式,尽可能揭示了明代科举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原因、趋势和局限性;并努力挖掘其借鉴和启示意义。
-
童书业著作集童书业 著,童教英 整理童书业,1908年5月26日生于安徽,1968年1月8日卒于山东济南。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美术史家、教育家,在古史古籍的考辨、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研究、历史理论的探讨、古代经济史研究、先秦思想史研究、心理学与精神病学研究等领域皆成果累累,美学、文学方面亦有论著。一生从事教育工作,颇多教学体会和经验。《童书业著作集》共七卷,包含了的《春秋史(校订本)》、《春秋左传研究(校订本)》、《先秦七子思想研究(增订本)》、《春秋史料集》、《童书业历史地理论集》、《童书业史籍考证论集》、《童书业古代社会论集》、《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校订本)》、《童书业绘画史论集》、《童书业瓷器史论集》、《精神病与心理卫生》、《集外集》七种论著,涵盖了童书业先生所有研究领域的主要成果。
-
历史认识的科学性林璧属 著《历史认识的科学性》是《中国科技思想研究文库》中的一部,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中国传统史学中历史认识的科学思想,依次论述先秦、两汉、隋唐和宋明清等各时期的历史认识科学,并对中西史学中的科学思想进行比较。下篇则在借鉴历史认识已有的科学思想基础上,面对西方历史认识论的三个核心问题,结合作者二十多年的研究,深入探究分层次的历史认识的客观真理性,并分层次地检验历史认识的科学性,运用层次方法科学地建构历史认识论。《历史认识的科学性》适于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和历史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大学师生阅读。
-
中国学案史陈祖武 著《中国学案史》是著名学术史专家陈祖武先生所著,远溯先秦诸子、史汉儒林,上起南宋(伊洛渊源录),下迄民国问(清儒学案),对我国学案体史籍的演变源流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梳理,是近三十年问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创获。全书举重若轻,娓娓道来,宛若与读者同行山阴道上,妙趣横生,目不暇接。品读该书,既可丰富读者的文化生活,同时对人文学科相关课程的讲授,亦不无助益。
-
历史开卷有疑张秀枫 主编历史学家的职责不但是对历史真相孜孜不倦的追寻,而且是对历史不断地做出新的解释。这就要求历史学家要坚决摒弃人云亦云、墨守旧说的惯性思维,而要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在其不朽巨著《浮士德》中说:“大呼批判,大喊怀疑,我总不会被迷惑。”怀疑、假设与求证是相辅相承的辩证关系,两者均不可偏废,而怀疑应置于首位。传统的史学中,历史研究的焦点集中于王朝的更替、社会的变迁、英雄造世等“宏大叙事”或“元叙事”,《历史开卷有疑》中所收的历史随笔性文章,多是从某个特定历史片断或某些历史人群中进行微观探究,更加关注历史中的“零碎”或个案。在表述上,除了侧重历史解释的故事性和情节性的叙述风格,同时也强调历史叙事的分析性,即在对史料收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对客观历史进行新的解构与重塑。
-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撰;吕思勉 评;李永圻,张耕华 导读整理自中西文明发生碰撞以来,百余年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即无可避免地担负起双重使命。梳理和探究西方文明的根源及脉络,已成为我们理解并提升自身要义的借镜,整理和传承中国文明的传统,更是我们实现并弘扬自身价值的根本。此二者的交汇,乃是塑造现代中国之精神品格的必由进路。《文史通义》是清朝乾、嘉时代著名学者章学诚的著作。章学诚(一七三八——一八零一)字实齐,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是著名的史学家,曾经为和州永清县和亳州编写县志和州志,又编写《湖北通志》,著有《章氏遗书》,从中选出精要部分为《文史通义》,后附《校雠通义》。《文史通义》是一部开新学术风气的著作,书中主张借古通今,所论涉及史学、文学、校雠学等多种领域,创见颇多。
-
北京社科名家文库.邓广铭自选集邓广铭 著邓广铭(1907~1998),字恭三,山东临邑人。11956年国立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史学系助教。1945~1946年,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撰写了《岳飞》一书。1950年起任北京大学史学系教授。在此期间,修订出版了《辛稼轩年谱》、《稼轩词编年笺注》,先后两次重写了《岳飞传》,并写成《辛弃疾(稼轩)传》、《王安石》等书。60年代初,执笔撰写了《中国史纲要》中宋辽金史部分,成为高校文科的首选教材之一。从1954年起,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11980年当选为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81年历任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员、中国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名誉会长、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等职。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魏斐德,孙卫国 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明清史研究》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旅行,乃是记录美国明清史代表团四周时间内在中国旅行的见闻,重点介绍了在华北和华东地区所参观的博物馆、所游览的历史名胜古迹。第二部分,介绍相关的图书馆与档案馆,重点介绍馆藏的明清史资料,这是为美国学者以后来中国查阅明清史资料而准备的。对于当时中国各个大学里明清史的研究中心与相关的专家,也有所介绍。第三部分是综合在中国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归纳出有关的学术问题,并加以介绍。既介绍了中国的研究状况,同时略加评价。第四部分则是介绍中国即将出版的明清史著作及当下的研究取向。
-
西方的没落(德)斯宾格勒 著,张兰平 译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1880-1936年)是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哲学家。他出生于德国哈茨山巴的布兰肯堡,曾就读于哈雷大学、慕尼黑大学和柏林大学。青年时代除了研究历史和艺术之外,他还对数学和博物学有浓厚的兴趣,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奇特的风格。1904年,斯宾格勒在哈雷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成为了一名中学教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因健康原因未能被征召入伍。在这期间,他隐居在慕尼黑的一所贫民窟里,在烛光下完成了《西方的没落》一书。此书的出版给斯宾格勒带来了巨大的声誉,许多大学以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邀请他执掌教席,可都被他拒绝。此后他一直过着一种近乎于隐居的生活,以历史研究和政论写作自适。1936年5月8日凌晨,斯宾格勒因心脏病突发逝世,他的妹妹们将其埋葬,但未举行任何的吊唁形式。斯宾格勒一生写下大量著作,其中重要的有:《普鲁士人民和社会主义》、《悲观主义》、《德国青年的政治义务》、《德国的重建》、《人和技术》等。《西方的没落》是斯宾格勒最重要的著作,全书分为两卷,第一卷出版于1918年,第二卷出版于1922年。此书,尤其是第二卷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普遍欢迎,也引起了读者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它激烈的言辞、精辟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一般公众或有关学者争论的热点。在《西方的没落》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斯宾格勒对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革新,他对每一种文化的现象采取“观相式”的直觉把握,以某些基本象征来揭示这种文化的全貌,他称之为“文化的形态学”。《西方的没落》一书的主要目的不是复述已经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要掌握事实的真相,以便更好地应付将来。斯宾格勒说,大多数文化都经历了一个生命的周期,西方文化也不例外。西方已经走过了文化的创造阶段,正通过反省物质享受而迈向无可挽回的没落。历史学家不仅要重建过去,更重要的是预言,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西方历史尚未完结的各阶段的思想方式、时间长短、节奏、意义和结果”。正因为如此,《西方的没落》也被很多人称为一部未来之书,而斯宾格勒也被称为“西方历史的先知”。《西方的没落》具有很大有魅力,这一方面来源于它思想的独特和深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其行文的丰富多彩。斯宾格勒文笔栩栩如生,他善于取譬设喻,善于描绘历史人物的性格,并以此衬托出某个时代的突出特征。其叙事、议论,都收放自如,缓急适度,而节奏适宜,具有很高的文学性。读《西方的没落》,即使不同意斯宾格勒的思想,也不得不折服于他的文体。《西方的没落》是一部深刻、丰富的书,它不仅包含着对历史深刻的洞见,而且在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思想上也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在现代西方产生了复杂、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