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宋杰本书为军事地理学者宋杰老师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延伸之作,深度呈现了两魏周齐争霸中的“河东地理枢纽”。作者首先梳理了秦汉魏晋时期河东政区的演变,明确了“河东”这一地理概念的范畴,论述了河东(今运城地区)在经济、地形、水文、交通等方面的区域特点。在此基础上,系统考证了河东政区内郡县、城戍等的沿革与兴废;从战略地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东、西魏分裂时的政治形势,并以河东的军事争夺为重心,梳理了北朝后期东西对抗的战争历程。其间君臣将相斗智斗勇,奇谋迭出,壮举不断。对于沙苑之战后东魏北齐对河东汾北地区的历次反攻、西魏北周东征战略的特点及其调整、周武帝平齐之役过程与胜利原因等,皆有精彩分析。两魏周齐政权隔黄河对峙,河东正是双方施展韬略的中心舞台,对宇文氏和高氏来说,河东的归属和在军事上的利用程度,直接影响着两个政权的命运。本书即是从“河东视角”了解北朝后期历史的一部佳作。
-
史记疑案张大可 著《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草创《史记》未就,受李陵案株连,于是命运产生了坎坷。由于作者经历坎坷,以及该书在写作与流传中产生了一些疑难;由于文献缺失,一些基本史实不明,难以稽考;由是,书与人均运交华盖,疑案由是而起。《史记》成书,在两汉时受到压制,差不多是一部禁书。魏晋以后,《史记》脱颖而出,司马迁和《史记》地位的尊显,使一些隐而不宣的事受到重视,于是疑案一个一个浮出水面,受到人们关注……史学界对《史记》疑案的研讨,历来均是作个案研究。历史学家张大可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兰州大学任教,开设《史记》专修课,从1982年至今,积淀40余年,发表相关论文14篇,涉及了《史记》的全部疑案。
-
寻秦记聂作平秦人原本是生活在“西垂”的弱小部落,经过数百年的曲折历程,逐渐在西部壮大、崛起,成为西方霸主,进而统一六国。秦人曾八次迁都,从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首都秦邑到最后的国都咸阳,进行了获取空间、东向争霸、战略进取的艰苦努力。作者沿着秦人的迁徙轨迹,寻找留存在地面上的秦人线索,发现民间风俗和文化中残留的秦人踪迹,在对地理的寻访、考察、辨析中,发现秦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统一六国的偶然与必然。
-
丝路文化张利萍发端于中国的丝绸之路在沿途留下了一个个神秘美丽的文化谜团 。是谁开辟 了丝绸之路?丝路之上东西方文化如何悠然交汇变迁?丝路留传后世的文化宝藏 是什么?丝绸之路上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过怎样的变化?显然,丝路文化是中 华思想宝库的瑰丽珍藏,也是一条横亘世界天空的文化长河 。然而,对于中外众 多不曾亲身游历丝绸之路和研究丝路文化的人们而言,这一切依然是一个巨大的 谜团。《丝路文化》一书旨在呈现丝绸之路文化花园里隐藏的精萃,深度破解谜题。《丝路文化》一书的特点在于从文化视角解密丝路文化谜团, 以期回应和慰 藉国内外广大读者心中的丝路文化情结,凝练和品味丝路文化增进世界安宁与繁 荣的强大力量。
-
朗润舆地问学集李孝聪本书是李孝聪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分为区域观察、水利审视和田野踏查三个主题。区域观察收录三篇文章,为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和欧洲历史进行总体观察。其中一篇以地缘政治结构为切入点,阐述中国各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观察视角独特。水利审视部分,则探讨了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堙废原因以及大运河的作用,水利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水利工程的兴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朝的兴衰。第三部分反映了李孝聪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理念,作者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材料,实地考察中国北部及西部重要的古代交通遗迹,展现了不一样的边疆历史风貌。
-
平湖袜业研究董建波本书为平湖历史档案研究丛书之一种。袜业是平湖近代新兴手工业中最为重要的行业,在袜业发展的同时,平湖的线衫、线帽、手套、围巾、花边等其他针织产品生产也有一定的发展。平湖袜业虽可归类为近代新兴手工业,但其发展的理路与传统手工业相似,即高度专业化、市场化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本书共分五章,详尽论述了1911—1949年平湖袜业的兴衰发展,研究了平湖近代工业的发展历程。为江南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独到的视角和论点。
-
乱世潜流罗志田近代百余年间,中国多呈乱象。各种思想呈现出一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流动局面,然其背后,又有或隐或显的一条潜流贯穿其间,不绝如缕。这一乱世中的潜流,便是民族主义。若考察晚清以来各种激进与保守、改良与革命的思潮,都可发现其所蕴含的民族主义关怀,故都可视为民族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本书侧重的时段是民国建立后的十多年。在所谓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政局显得紊乱,被认为类似五代。于是出现与五代相近的时代要求,即向往统一,这也是北伐成功的一个基本要因。成立不过十多年的民国,实际再次改朝换代,带来比辛亥鼎革更大的变化。民族主义在其间的能动形态,有颇具特色的表现,而其对政治的影响,也相当显著。
-
《史记》兵器研究伏奕冰中国古代历史,可以说是一部战争史。《史记》记载了三千多年的战争,也记载了三千多年的兵器。本书对《史记》中关于兵器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出土文物相对照,将其放到具体的战争场景中进行分析和还原,从每种兵器的起源、适用场景、制作方法、使用方式、历史典故、价值影响等方面娓娓道来。通过兵器这一历史道具,深刻揭示了古典战争向中古战争过渡的波澜历程和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尚武精神。
-
古史研究 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胡澱咸著本书为“胡澱咸中国古史和古文字学研究”系列丛书中的第四卷,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胡澱咸先生所著。本书分为高齐为鲜卑人考、汉武帝尊儒考、关于周室东迁的几个问题、试论殷代用铁、马嵬事件的真相、曾国的来源、说商亳、贾田应是卖田、魏晋清谈思想源流略论、殷代已有宜忌日、再论爰田、战国的年代问题、鄂君启金节考、张骞通西域考等十六个部分。本书对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和史实进行了详细考证和论述,观点新颖、史料翔实、论证严密,具有较高的独创性和学术性。
-
《君士坦丁赠礼》辨伪洛伦佐·瓦拉作为15世纪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家洛伦佐?瓦拉的代表作之一,《〈君士坦丁赠礼〉辨伪》因首次通过语文学的方法成功揭穿了基督教历史上最恶名昭著的谎言而被载入史册。这篇演说辞以其新颖的论证方式成为西方考据史上第一个将语文学应用于史学研究的伟大范例,得到国际学界的广泛关注。本书是《〈君士坦丁赠礼〉辨伪》的直接译自拉丁文的中译本,包含:《〈君士坦丁赠礼〉辨伪》译文、《君士坦丁赠礼》译文和上述两个文本的拉丁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