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宋明哲学的本质冈田武彦《宋明哲学的本质》是冈田武彦毕生研究宋明哲学的总结性著作。儒学经战国到宋初约一千五百年的发展,终于诞生了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从宋学的唯理思想,到明学的唯心思想,再到复古学的唯气思想,宋明理学六百多年的展开,不仅是一场儒学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时代精神变革。冈田武彦指出,宋明时代精神从唐代的外观、包容、感性一转而变为内观、知思、抒情,在哲学、诗歌、书法、绘画、陶瓷等领域呈现出内观、格物、简素、古拙、藏五种特征。特别是揭晓事物根本存在和价值意义的理学,打破了汉唐经学的桎梏,超克了佛、老的虚弊,奠定了宋明时代精神文化发展的基础。本书融合哲学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为理解宋明理学的时代背景及其精神本质,开辟了广阔的视野。
-
兵家学派研究黄朴民本书重点考察了中国古代兵家学派的发展情况,全书共分为分为3编15章。其中“上编”与“中编”以兵家发展的历史脉络与顺序为经,以兵家主要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学术思想体系为纬展开论述;“下编”则是对兵家学派几个重要学术问题的专题性讨论。作者从历史学、军事学、文献学、哲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视角切入,致力于就中国古代兵家学派发展的时代背景、文化渊源、基本内涵、演变轨迹、主要特征、表现形式、重要地位、历史影响与当代启示等加以全景式回顾与总结,就兵家学派自身演生的历史逻辑与内在理路着墨,梳理与总结中国古代兵家文化的主要成就与重要地位,揭示了中国古代兵家的基本特征,并阐释其文化意义。
-
遥望关河安介生 著本书系统梳理了先秦至明清时期中华古代边塞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并引述“长时段”研究理论解析中国历史民族地理格局及演变趋势,对先秦至唐代关塞格局构建的时空进程也有独到见解。此外,作者从河流的地理环境角度论述了秦晋共同体的历史成因;从边防、区域经济以及灾荒应对角度阐述了山陕地域共同体形成的历史缘由;根据地理形态与政区特征梳理了松番边疆政区的历史沿革……在论述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与政区建制关系中,明晰千年历史中的边塞环境演进与人文风情变迁的紧密联系,进而展现中华历史中疆域观与国防观一体的边疆史地思想。
-
廿二史考异(清)钱大昕,陈文和 张连生 曹明升钱大昕作为乾嘉学派大师,学问广博,精于考订,其《廿二史考异》是乾嘉考据史学的巅峰之作。《考异》全书自《史记》《汉书》,迄《金史》《元史》,即从二十四史中除去《旧五代史》《明史》,又将司马彪《续汉书》的八志从《后汉书》分出,别立为《续汉书》二卷,所以总目实际列出二十三史。《考异》依正史原书卷次为纲,先列出子题,子题下再引所考原文作条目,钱氏对条目的考证一般以按语形式出现。他从文字、音韵、训诂入手,对史籍讹误之处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地理沿革等进行了精细的考订。本次整理,采用简体横排的形式,条目所列正史原文用黑体加以区分,并收录钱氏所著《三史拾遗》五卷、《诸史拾遗》五卷,以成其完璧。
-
大学问·身份与秩序苏俊林走马楼吴简是研究孙吴历史丰富且可靠的新资料,本书以走马楼吴简资料为依据,以身份与秩序的关系为视角,从个人到群体,从家庭到社会,对孙吴基层社会的身份秩序进行整体性研究,论证基础可靠,研究视角新颖,且在孙吴家庭结构的建构原则,士伍、还民、复民的身份考辨,孙吴身份等级体系和孙吴初期的政治格局,以及社会经济与身份秩序等方面,提出了新颖的学术观点。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孙吴时期的家庭情况和孙吴基层社会的历史实态,还能从整体上把握孙吴的社会结构,本书有助于将孙吴历史乃至三国史的研究推向深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漕挽纷华周嘉著本书以“空间”作为切入点,以城市变迁的历程为线索,探讨有关临清的城市性、现代性等问题。这里的“空间”不仅指涉地理空间或有形空间,也包括社会空间或无形空间,或者说是这些空间的统一。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城市地景及城市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搭建起一个“对话”的平台;通过城市空间的不断“再生产”过程,探讨“空间—权力”的关系问题,揭示具有支配力量的权力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与各种社会文化力量相结合,进而以各种各样的空间载体或形貌影响着人们的观念与实践。进一步来讲,对城市空间变迁及其生命历程的探讨,也有助于加深对近代以来国家转型的历史实践逻辑的理解。
-
明末清初西陵词坛研究耿志著针对学界关于西陵词人的群体性质、词史定位等争议,本书基于大量新文献的发掘和整理,对西陵词坛的群体构成、选本系统、创作风貌、词学主张进行了深入考察,从理论形态和实体形态两个层面揭示西陵词人的流派属性和反流派色彩。并在这一过程中,透视西陵词学精神的嬗变及其如何作用于明词向清词的过渡。
-
暴风雨中的中国[日] 尾崎秀实 著,张秀阁,赵京华 译尾崎秀实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最受瞩目的中国问题观察家。同时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一直以来他还被赋予了多重的身份,如杰出的新闻记者、时事评论家、佐尔格红色国际谍报组织成员,乃至忧国忧民的民主主义志士和国际共产主义者等。1944 年,年仅43岁的尾崎秀实被日本法西斯处以绞刑,这更使他在“二战”后成为一个反战、革命的世纪传奇。这种传奇性甚至超出了历史和思想学理层面,而在大众传播领域一再得到重述,但大众层面的叙述又始终泥沙俱下。尾崎秀实这一历史人物,尤其是他作为20世纪中国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斗争的真诚理解者,以及帝国主义批判者和亚洲民族平等联合之倡导者的形象,在纷繁复杂的传记史料和研究文献中尚未得到清晰刻画。从某种意义上讲,尾崎秀实也是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和解放事业而牺牲的。因此我们重新整理他生前的著作,并在20世纪剧烈变动的世界史语境下加以解读,力图从思想和学理层面开掘其卓越的中国论遗产。这是我们编选、出版这部《暴风雨中的中国》的初衷。本书篇目的编排以原作发表或写作时间为序,内容涉及抗日战争,中日关系的解决之道,如何建设亚洲社会主义圈和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等,力求以编年的方式呈现这些具有历史文献意义的文字。
-
匈奴简史长风 著匈奴是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作者长风在尊重历史、严肃考据的基础上,对活跃在历史舞台上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生产方式、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民族兴衰及汉匈关系等内容,做了简要而完整的叙述。
-
阎崇年史学论集阎崇年《阎崇年史学论集》收录作者在清史、北京史、满学研究方面的成果。《清史卷》三册,卷上主要包括作者对于清代几个贯通性问题的综论,涉及满洲勃兴的东北地域文化、清朝对全国的统治、清代的历史大势以及清代的法制问题。此外,还涉及明清易代之际的几个重要战役、满洲对东北地域的征伐以及顺治即位问题的考释。卷中主要围绕两个历史人物展开——努尔哈赤与袁崇焕,这也是作者多年关注的两个人物,由研究这两个人,进而研究明亡清兴的历史。卷下的内容主要以清入关为大的背景,其中主要篇幅是对康熙朝历史的多角度关注,旁及一些历史人物的研究。《燕史卷》汇集作者30多年来有关北京城市历史、文化的相关具有学术性的文章,文章反映了作者不同时期的研究兴趣,多篇文章论证细致,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代表了目前北京史研究的水平。《满学卷》结集的文章是作者近三十年来在满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文章,其中既有对满学概念的讨论,也有对满族历史文化的探究,还有对满学发展的展望,同时对国外满学研究状态也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介绍。其中,多篇文章在国内外学术界曾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体现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学术思考与学术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