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钦定重修两浙盐法志祖慧本书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之《浙江地方史料丛刊》之一种。《浙江地方史料丛刊》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今、古、人、文”之文献板块,是浙江文献集成除大家全集之外,有关浙江地域文献的有规划、有系统的整理。本书汇辑了《敕修两浙海塘通志》。全书共三十卷,分《疆域》《图说》《课额》《引目》《场竈》《帑地》《掣验》《奏议》《律例》《条约》《成式》《优恤》《沿革》《职官》《商籍》《艺文》十六门,卷首有《诏旨》二篇,后附李卫《旧序》与阮元、延丰《后序》。本书以同治十三年本为底本,以嘉庆七年本为参校。
-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仓修良本书是仓修良文集的第5卷,包括《章学诚和〈文史通义〉》和《章学诚评传》(与仓晓梅合著)两部分。《章学诚和〈文史通义》主要论述了章学城编著《文史通义》的背景、目的、内容、版本、史学思想等,重点论述了其史学思想。尽管其代表作《文史通义》在去世前未能修完,但“成一家之言”的目的却实现了。在《文史通义》中,他提出史学理论上一系列的杰出见解,诸如史书编修必须重视“史义”、优秀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德”、系统阐发“六经皆史”说、扩大史料范围,等等,都做到了发前人所未发;虽有丰富的史学理论,却无处实践,因而肆力于方志的编纂,用以检验自己的史学理论。章学诚强调,修志当中要实地调查,重视乡邦文献,要求内容详近略远,反对形式主义。在总结前人修志得失前提下,结合自己的修志经验的升华,提出了系统的修志义例和理论,建立起方志学。《章学诚评传》(与仓晓梅合著)主要叙述了章学城从童年到终老山林的一生,重点论述了《文史通义》的史学思想。
-
澄清吏治黄阿明 著本书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明代文官考核制度、制度运行以及文官考核机制与明代党争等内容。全书共分十章。第一、二章论述明代文官考核制度的建立以及在中后期的发展、演变与完善。第三、四章主要论述明代内外文官考满的具体运行过程。第五章论述考满制与资格、久任和骤迁之间的互动关系。第六章论述明代内外官的考察运行。第七章讨论明代王府官与御史的考核情况。第八章论述明代考核制度中的特殊情况——免考现象。第九章论述明代考核费用问题。第十章以明代京察为例讨论考核与党争的关系。本书是该领域首 部以文官考核为主题的系统论著,对明代制度史和考核史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
齐鲁戏曲与齐鲁文化精神陈公水 著本书梳理了齐鲁古典戏曲和近现代地方戏曲文献资料,挖掘其美学特点,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对齐鲁戏曲如何体现齐鲁文化精神,进行了文化解读,开辟了齐鲁文化深入研究的新路径,为齐鲁戏曲的振兴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
近代东北口岸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姚永超 译编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东北地区开放步伐加快,东北各地区海关陆续设立,标志着东北形成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格局。在洋人管理下的东北地区各海关如全国其他地区海关一样,引入西方现代科学管理理念,编制了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在1882—1931年的五十年间,东北各海关编制的《十年报告》计24份,其中营口(牛庄)共有完整5期报告(1882—1931年),大连、哈尔滨、安东(和大东沟)、龙井村、珲春各3期,吉林、爱珲各1期,奉天(沈阳)2期。从语言来看,前四期《十年报告》为英文,最后一期《十年报告》(1922—1931年)为中英合璧(中文为文言文),因此英文16份,中文8份。本书原稿依据中国海关总署办公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的《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 (京华出版社,2001年)影印本,按当代的阅读习惯翻译成中文,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
中国中古史研究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中国中古史研究》编委会 编《中国中古史研究(第十卷)》为“中古史研究的旧式新法”专号。共收录魏晋南北朝、唐代政治制度、史料解析相关论文5篇。本卷主打“研究述评”,收录秦汉、六朝、隋唐相关研究述评5篇。另收有书评2篇。充分展现了当今国内中古史青年学者的高水平。
-
抗战时期抢修昆明机场档案汇编云南省档案馆 编.
-
战火中的大学成仿吾本书作者成仿吾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中国共产党内著名的无产阶级教育家、走完长征路的高级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他知识广博,了解教育工作的规律。他强调要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革命需要办学。提倡实事求是和独创精神,主张办适合中国国情有中国特色的教育。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他坚持学校工作要在党的领导下,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和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尤其重视师资的培养和提高,要求教师言传身教、教书育人。书稿详细记述了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和华北大学、人民大学创立始末。
-
张一麐年谱李少兵,陈诗璇,张万安 编1.《张一麐年谱 中华书局》使用公元纪年。民国以前,附清代年号及干支。民国以后,附民国纪年。有特殊需要的地方,公历之后附有阴历日期。2.年谱中提到的年龄,如无特殊说明,均指周岁。以《古红梅阁笔记》为例,其中载有张一唐“十六岁壬午乡试”,张一麐出生于1868年,壬午年大部分时段为1882年,以此推算,他当年实际年龄为十四周岁,自述为十六岁,是由于当时流行“虚岁”、“官龄”、“实龄”等民俗。3.年谱记事,以张一麐日记、笔记、自撰书文、历史档案、报刊杂志、往来信函等史料为根据。所引史料,皆注明来源。《大公报》未特意注明者,皆为天津版。4.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年份清楚,月份、日期不详者,排在年末;年份、月份清楚,日期不详者,排在月末。5.《张一麐年谱 中华书局》所引史料中的古体字、异体字、生僻字,一律改为现行通用字,但姓名、地名等含有特殊意义者,则保留原字。缺字、模糊难以辨识者,以□代替。
-
印记与对话李亚妮著梁漱溟领导的山东邹平乡村建设运动(1931—1937)在20世纪30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颇具影响。时隔90年后,梁漱溟提出的“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这一问题依然引人深思。本书基于作者七年来田野调查的宝贵一手资料,立足于民众视角,搜集乡建运动亲历者及后人的口述史资料,运用个案研究方法,探讨梁漱溟所说的“乡村不动”的原因及文化内涵,阐释乡村建设运动与邹平民间文化之间的关联。本书既是对这场乡村社会改革的历史回望,又希冀能为当代乡村振兴的探索提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