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从过去通向未来范丁梁联邦德国如何面对第三帝国的不堪过往?怎样“克服”过去,才能够不失去未来? 本书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近现代德国走过了一条曲折发展的道路,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背负起沉重的历史遗产。本书选取史学学术研究和政党历史政策两个视角,通过四个阶段的细致梳理,对1949至1989年间联邦德国如何对待第三帝国历史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各种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揭示此消彼长的政治博弈对相关讨论产生的影响,从而呈现联邦德国克服第三帝国历史的复杂路线。
-
盛京内务府档·乾隆朝辽宁省档案馆 编《盛京内务府档》所承载的信息十分丰富,涉及以盛京为主体整个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风俗、建筑、司法、民族、外交等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许多档案文件具有原始及独有的特性。《盛京内务府档》形成时间上起顺治十三年(1656),下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贯穿清人关后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十朝直至民国初年。时间跨度大,历史脉络清晰,涉及面广,较为详细地记录了盛京地区社会历史发展的情况,为研究清代东北政治军事制度、经济发展状况、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研究清代盛京的特殊地位、宫廷礼制和皇室经济形态、清代文书制度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盛京内务府档》文件数量众多,内容丰富,主要内容有:行政管理关于盛京内务府官员的任免、调补、休致、考核、引见、奖惩,报送官员经制册,领收敕命、诰命,关领官员俸银、养廉银等项事务。
-
李公朴书信集李公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国民党独裁统治破坏的危亡之际,伟大的民主战士先驱李公朴贯彻抗日主张、实践民主精神、提倡依法治国为政治纲领。书信集中汇集了李公朴与沈钧儒、张申府、潘光旦、沙千里、曾昭抡等民盟先贤的通信,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爱国知识分子奔走国是,为民族振兴和民主政治建设做出的贡献。通过《李公朴书信集》,不仅使读者能回顾那段曲折的历史,追忆往昔、缅怀先贤,更重要的是,为了让那些隽永传奇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历史再现后人眼前。
-
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郝平,赵晓阳2019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社会史研究中心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太原举办了以“近代中国的民众、民生与民风”为主题的第八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本书选取论文20余篇,分“国家治理视域下的城市乡村”“时代变迁与社会生活”“经济生活与文化发展”三个专题,以展现近代社会史研究领域的新貌和更加多样化的趋势。
-
物种引进与生态变迁杜香玉著本书立足环境整体史视角,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时空尺度去分析、总结及综合性考察橡胶与环境、橡胶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多维立体关系。通过选取“橡胶”为研究对象,以西双版纳为基点,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橡胶在中国早期的引种及引入西双版纳的历程以及不同时期所引发的生态变迁,深入剖析了西双版纳橡胶种植与生态变迁的原因、历程、影响以及应对举措,多角度、多视野呈现了20世纪西双版纳橡胶引种及区域生态变迁过程中如何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调控、优化,形成多重博弈、多重推力的历史进程。橡胶引种与生态变迁为深化物种环境史研究中人与自然的多维立体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视野和研究范式。对一个引进物种开展长时段、区域性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区域环境史、物种环境史研究成果,对当前边疆生态治理与修复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论丛董劭伟 秦飞 柴冰 主编本书是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董劭伟等主编的学术论文集,收录论文二十余篇,分为冷门绝学、古代文献研究、语言文化、文史专题、秦皇岛地域文化、近代档案整理与研究、书评等多个专题,反映了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的成果。
-
《史记》人物论可永雪《史记》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和刻画了一大批古代人物,构成了一座历史人物的艺术长廊。其中那些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堪称典型而无愧。本书便是阅读、欣赏、研究、探索《史记》所写这些人物的心得、体悟、识解与发现。全书依人物时代先后为序,分为夏商周人物、春秋战国人物、秦汉之间人物、汉初将相、文景时代人物、武帝时代人物。其中美德恶德,是功是过,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有涉及。本书既可作为一般读者走进《史记》的向导读物,又可供《史记》研究者参考。
-
壮族习惯法的母系特征研究袁翔珠 著由于特殊的社会文化进程,壮族习惯法保留了较为明显的母系特征,这些特征深刻影响着壮族的政治、经济、婚姻家庭等领域。首先,在壮族的社会组织习惯法中,壮族妇女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与权利。其次,壮族社会经济习惯法表现出强烈的母系特征,壮族妇女同样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及权益保护。后,壮族婚姻家庭习惯法的母系特征也非常浓厚,包括对妇女财产权益的保护和对妇女人身权益的保护。壮族习惯法的母系特征,在保护妇女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代民族地区的乡村治理及法治建设可以积极利用这些法文化资源,以期对民族地区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产生促进意义。
-
唐宋城市与文学关系研究陈燕妮 著本书以唐宋相关城市与城市文学(诗、词、传奇小说等)的关系为中心进行的思考。章关注“城市的建筑”,从宫苑、道路、园林、文人雅集的地点等不同的场所考察城市与文学的关系。第二章关注“城市的自然”,从是为唐代四大州治所之一的襄阳城中的地域景观岘山和汉水来分析城市与文学的关系。一方面这些存在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承载了人文活动,另一方面,这些人文活动以文本的方式记载下自然景观乃至整个城市的变迁。第三章关注“城市的心灵”,从城市生活方式、城市舆论、城市精神、城市文化心理这些不同的角度探求城市与文学的关系。它们或构成城市的“初唐气象”,或在城市传奇中呈现出时代复杂的情感道德倾向,或出现了领先于西方8个世纪的“印象”书写,或在叠加的文本互涉与创新的诗意中显示出时代的文化心理,或使得整个时代的都市迷漫着世纪末情绪的伤感。第四章关注“城市的超越”,从唐代白居易以“香山居士”身份创作的文学态式,宋代“大相国寺”宗教与世俗相融的场所产生的文学、宋代的官员主管退职之地“冲祐观”时期的文学这些方面探求宗教对于城市文人心态和文学产生的影响。
-
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卢延庆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是贵州早设立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非遗整体保护的重要探索。本书以水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经验为基础,从文化生态保护区概述、黔南水族文化资源调查、黔南水族文化生态资源、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总体规划、黔南水族文化生态保护规划纲要、规划实施与管理六个层面进行深入论述,是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及具体建设的一本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