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朗润舆地问学集李孝聪本书是李孝聪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分为区域观察、水利审视和田野踏查三个主题。区域观察收录三篇文章,为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和欧洲历史进行总体观察。其中一篇以地缘政治结构为切入点,阐述中国各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观察视角独特。水利审视部分,则探讨了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堙废原因以及大运河的作用,水利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水利工程的兴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朝的兴衰。第三部分反映了李孝聪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理念,作者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材料,实地考察中国北部及西部重要的古代交通遗迹,展现了不一样的边疆历史风貌。
-
极简中国通史吕思勉 著吕思勉先生的史学成名作,也是我国历史上用白话文讲述的中国通史。本书原名《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本国史》,是史学大家吕思勉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为高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中国通史。作者用简洁流畅的文字对远古至近代中国的政治、地理、社会、文化等作了全面叙述。全书旁征博引,形式活泼,条理清晰,见解独到,是一部优秀的中国通史普及读物。
-
历史分期与主权(美) 凯瑟琳·戴维斯 (Kathleen Davis)《历史分期与主权》一书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探究封建法以及封建编史学问题,揭示“封建主义”的历史性形式中所蕴含的现代主权理论和某种社会契约理论;第二部分从世俗化问题切入,审视时代意识、时间政治与现代主权问题之间的复杂关联。基于讨论,作者检讨了基于“中世纪”与“现代”之分的时代分期问题,论述了“封建主义”和世俗化问题对时间政治问题的支配性影响。作者由此表明,时代分期的时间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主权的时间;换言之,主权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时间性 的模式。
-
消费历史杰罗姆·德·格鲁特(Jerome de Groot )本书呈现的是社会如何消费历史,以及这种消费模式如何影响我们对大众文化与历史实践的认知。通过对一系列大众文化实体如影视、历史小说等进行考察,作者分析了历史在当代流行文化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作者还深入分析博物馆对遗产之争的态度,技术变革如何影响公众获取知识的渠道,公众史学与学院派史学之争,以及历史实践与理论探索的问题。虽然书中主要的案例来自英国,但作者对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国的相关历史实践做了比较分析。
-
观风(日)陈舜臣 著汉宫女性力量强大到什么地步?长沙王凭什么逃过异姓王被噶的诅咒?东厂、西厂和锦衣卫究竟有怎样的纠葛?清代文人首富竟是靠写墓志铭?作者以扎实的历史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联想,撷取百余位重要历史人物,结合海内外史料,串联起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生动地展现了王侯将相之文韬武略,名士文人之风流雅韵,布衣百姓之生存实况,国内外交流之风云变幻,带领读者感受历史的温度,寻找历史的真相。
-
《史记》新发现辛德勇本书是作者从政治史、文献学、天文历法、历史地理等角度围绕《史记》的记载而展开的系列研究。所收文章秉持作者一贯的风格,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犀利的语言风格,材料征引丰富,逻辑论证严密,有些问题采用适当推论。这组文章中,作者对于既有成说,如:焚书坑儒、西楚霸王等,都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解说,但亦能言之成理,成一家之言。
-
晚期现代社会的危机[德]安德雷亚斯·莱克维茨(Andreas Reckwitz),[德]哈特穆特·罗萨(Hartmut Rosa) 著蒸汽机的发明,揭开了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序幕,然而在全球化、数字化、后工业化的晚期现代社会狂飙突进的同时,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环境危机如影随形,反全球化、民粹化甚嚣尘上,这迫使人们反思,我们是否走在正确的道路上?著名社会理论家莱克维茨和罗萨教授共同给出了他们的社会诊断与药方。莱克维茨认为当下的人和物都面临极为激烈的竞争,不得不追求花样翻新的创新。独异性社会的成功人士的典型特征是“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激烈竞争的后果是少数人赢者通吃,多数人苦苦挣扎。罗萨认为刚性的增长逻辑导致社会的不断加速,人们在忙碌的生活节奏中体会到异化的痛苦。他们二人的理论成果正是对我们今天面临的社会内卷困境的解释与诊断,他们也希望通过社会理论的创新与实践,能为当下的晚期现代社会找到出路。
-
大学问·生产关系、社会结构与阶级田彤本书是一部全面展现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的社会史研究著作。作者运用大量一手史料,如《申报》《大公报》《女工日记》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地区、不同所有者、不同实业的劳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讨论了企业生态、行政管理、福利保障、工会团体等问题,呈现出民国时期劳资关系纷繁复杂的样态。本书尤其注重在微观上对社会底层劳工生活实情的展现,对读者认识或重新认识民国时期劳资关系有很大启发。
-
大学问·社会的发现承红磊本书是研究“社会”概念兴起和广泛运用的shou部系统专著。作者从词汇史和概念史切入,爬梳了“社会”这一词语由西方引介到中国,并且逐步普及的过程。全书研究视角独特,方法创新,以“社会”这一微细的单一概念为基础,将清末报刊和著作中使用“社会”一词的频次进行量化分析,材料丰富,论证周详,揭示了“社会”逐渐取代“群”“人群”等词的原因。同时,作者并不只聚焦于词语的考证和论述,而是以“社会”一词为切入,再现了严复、梁启超等近代学人对“社会”概念的讨论,呈现晚清民初各种思想和潮流的角力、争持和交替。
-
史记疑案张大可 著《史记》是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草创《史记》未就,受李陵案株连,于是命运产生了坎坷。由于作者经历坎坷,以及该书在写作与流传中产生了一些疑难;由于文献缺失,一些基本史实不明,难以稽考;由是,书与人均运交华盖,疑案由是而起。《史记》成书,在两汉时受到压制,差不多是一部禁书。魏晋以后,《史记》脱颖而出,司马迁和《史记》地位的尊显,使一些隐而不宣的事受到重视,于是疑案一个一个浮出水面,受到人们关注……史学界对《史记》疑案的研讨,历来均是作个案研究。历史学家张大可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兰州大学任教,开设《史记》专修课,从1982年至今,积淀40余年,发表相关论文14篇,涉及了《史记》的全部疑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