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中华国学·史学卷刘起釪 著《尚书》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三个王朝夏、商、周最高统治者在政治活动中形成的一些诰语、誓词和谈话纪录等篇章的汇编,还有少数几篇是东周后期根据流传资料整理加工编定的文稿。总之,可算是研究这三代的第一手文献史料。到汉代被尊为儒家五经中最重要的一经,由史籍变为经籍。其问出现了今文古文不同本子,由此它和《左传》、《周礼》一起(加上《毛诗》、《逸礼》)引起了学术史上长期的今古文之争。到晋代又出现伪古文,纠葛更多。但不管怎样,它始终雄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高宝座上,成为两千多年问首要的政治与道德教科书,给汉以后全部封建时代以巨大影响。而它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它的经历情况也很繁乱,加上它内容中的问题成千累万,历代治《尚书》者是丹非素争执纷歧更多,成了学术史上有名的一部最难弄的典籍。现依其时间先后寻其流变轨辙,作一综贯性认识。
-
社会史(德)于尔根·科卡 著;景德祥 译本书收集了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Jurgen Kocka)十二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一篇学术报告与两篇访谈,全面展现了科卡的学术生涯及其在历史学方面的思想。文章涉及科卡对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学科意义、与其他社会科学关系的思考,也涉及他在社会史方面主要的研究领域:德国工人运动史、德国现代化道路研究、资产阶级研究等。
-
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探索刘卓红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本体论,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虽然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没有留下明确的答案,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的卢卡奇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做了详尽的探讨,给后人留下有益且深刻的启示。《历史唯物主义新形态的探索: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研究》以西方本体论思想的变化为线索,重新审视了本休论哲学的特征,并着重以卢卡奇的文本为基础,深度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本体以及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的完整思想。卢卡奇对人早期哲学思想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批评,承认自然存在的优先性,阐释劳动的决定性意义,张扬主体及主体性,确立社会存在本体的“关系”属性,由此建构了集劳动、实践、意识、价值于一体的现代哲学本体论。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认不仅对西方本体论展开批判,实现了本体论的现代转换,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的解读。
-
蒙文通学记蒙默 编蒙文通(1894—1968),名尔达,字文通,四川盐亭人。近代中国的杰出学者。其师承经学大师廖平和佛学大师欧阳竟无,一生在先秦史、宋史、民族史、古代学术思想史、道教史、史学史等众多领域都获有杰出成就和精湛造诣。本书辑入其挚友和学生汤用彤、钱穆、杨向奎、萧萐父等二十多位学者的文章,从各自的视角描述和评介了蒙文通上下古今、风趣横生的硕学风度、综达经史百家的学术造诣、不断深入探索的治学精神。书前冠有蒙文通论学杂语,乃其毕生治学精诣所在。增订本仍由蒙默教授主编,增补旧文与新作,新辑补治学杂语数十条和著作目录系年,内容更为丰富。
-
中国云南与印度历史现状和未来任佳,牛鸿斌,周智生 著中印两国是近邻,自古以来两国人民的文化、经济交流和友好往来绵延不断。在漫长的岁月里,两国人民彼此之间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交流。譬如,印度的佛教、天文、数学、医药、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等传人中国;中国的蚕丝、瓷器、茶叶、印刷术、音乐等也传往印度。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主义者入侵东方,中印两国才减少甚至中断了这种文化交往。印度自 1757年起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也开始沦为半殖民地。苦难的两国人民在共同的反帝反殖民斗争中,互相鼓舞、互相支持。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受国大党委派的印度援华医疗队于1938年9月来到中国,并辗转到敌后抗日前线。他们为八路军伤病员忘我工作,其中,柯棣华大夫为中国人民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像中印两国之问这样绵延2000多年的友好关系,恐怕是国际关系史上绝无仅有的,值得我们两国人民万般珍惜和呵护!
-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 主编,陈其泰 著《中国史学史(第6卷)》“近代”在以往长时期中是用来指自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以前这一段历史;但由于历史进程的延伸,近些年来又每被用以指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历史。本书对近代史学的论述力求做到:揭示出近代史学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和优点,是史学与救亡图强爱国主义思潮的紧密联系,如实地反映近代史家深切关注民族命运、社会进步的情怀,深入地挖掘他们在史学主张和史书著述上的成就,实事求是地作出分析和评价。研究工作必须建立在扎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尽可能充分占有材料,审慎地释读材料,做好个案研究,同时要写出近代史学演进的脉络,勾画出它发展的轮廓。
-
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张文生本文是以李大钊史学思想为研究对象的。为此,文章紧紧围绕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内容及其地位和影响诸问题,致力于展开全面而深入的系统论述。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20世纪初,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整体性的变迁和发展,中国的近代史学亦踏上了近代化的征程。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推动这一进程向纵深发展。李大钊置身其间,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在北京大学教授的岗位上,凭着自己良好的史才,积极进行史学实践和史学理论的研究。1924年《史学要论》的出版,标志着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李大钊史学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与他的职业条件、个人经历和良好才智密不可分的。李大钊史学思想内容精深,体系完整,全面涉及了史学理论的问题。为此,《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从李大钊的历史论、史学论、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四个方面,对李大钊史学思想进行具体而深入的研究。历史论,是就李大钊关于历史本体,即人类客观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本问题,诸如历史及其内容与特征、历史发展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法则与人的主体性活动等问题进行的探究;史学论,主要是就李大钊关于历史学的对象、任务、特性、系统、功能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诸问题作的论述;历史认识论是就李大钊关于历史认识的主客体及关系、历史认识及其深化、历史认识的真理性及其检验等进行的研究;史学方法论,是就李大钊关于史学方法与史学方法论的关系、历史研究法的任务与层次进行的探讨和阐述,并就主要史学方法通过其的具体运用实例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说明。李大钊及其史学思想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就此展开了评析性的研究和论述。旨在阐明李大钊史学思想不仅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更为中国近代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和方向。李大钊不仅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更是中国史学近代化进程的有力的推动者。《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的研究侧重于理论的分析和阐述,力求史论结合,做到历史的方法与逻辑的方法相统一。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李大钊史学思想形成整体性的系统研究。
-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 主编,吴怀祺 著论述五代辽宋金元时期中国史学发展的情况,从史学的基本著作、史学理论、历史文献学诸方面进行了考察和总结。
-
中国史学史白寿彝 主编,白寿彝 著《中国史学史(第1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论述中国史学发展的历史,上起传说时代,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将分册陆续印行。本册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叙篇),是全书的总叙,不是《中国史学史(第1卷):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史学的产生》的正文。在这篇里,笔者论述了史学史的任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的分期,还说到关于哈尔滨史的古今论述以及笔者对中国史学史的模索过程和设想。篇内的大部分,都是我的不成熟的意见,提出来供同志们参考的。篇内在提到史学界前辈的地方,有的称先生,有的不称先生。称先生的,都是我曾经接触过的老专家,其中包含我曾经受业的老师。这种称呼只用于本篇,在以后各篇,不用比例。第二部分是关于先秦史学的论述。这篇的结构、论点,都表示了一些新的看法。当然,这些看法是否正确,还有待于商榷。
-
明代县政研究何朝晖县是明代最低一级的地方政权,通常所谓“朝廷命官”也只到县级官员为止。正因如此,县政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明代政治面貌,解读明代社会百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明代县政研究》一书从行政体制,司法事务,财政问题,治安、恤政与教化等几个方面全面探讨了明代县政问题,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广泛征引,深入解读,成功描绘了明代县政之面貌。全书逻辑严谨,考辨审慎,充分展示了作者扎实的史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