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汪康年廖梅著汪康年是晚清的自改革论者、报人和社会活动家,与康有为、梁启超、张之洞等人的交往很深,参加了不少重大历史事件。本书对其进行了研究。
-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著;曹大鹏译本书通过作者的详尽论述,读者会看到美国为进行这场特殊的战争,耗费了多少金钱,网罗了多少人才,费了多少心计进行策划和组织,涉及多少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又有多少世界名流卷入其中等内容。 本书前言特色及评论文章节选
-
历史中的意义(德)威廉·狄尔泰(Wilhelm Dilthey)著;艾彦,逸飞译一般说来,狄尔泰的基本学术基点具有三个方面:这就是对于历史的探讨、对于经验的探讨和对于哲学的探讨,而且在他看来,这三个方面是相互依赖的;里克曼甚至说这三个方面的相互依赖构成了狄尔泰的全部思想的基石。我们认为,狄尔泰的思想所具有的这种特点,正是他既区别于一般的所谓历史学家、又区别于严格意义上的传统哲学家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同时也是我们首先选择翻译这里的两部著作的原因之所在;而我们之所以上面说他的思想具有“‘独辟蹊径’、‘高瞻远瞩’的意思”,也正是由这种特点造成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分别简述的狄尔泰的“历史观”和“哲学观”出发,逐渐看到这一点。
-
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编《细素杂记》,闽人黄朝英撰①。这部书是南宋初期较有名的一部考据类笔记,在宋代考据笔记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近年来学术界有关笔记的研究一般都只局限于笔记小说或史料笔记的范围,考据类笔记则乏人问津,因而对此书的研究,除1986年吴企明曾出版《靖康湘素杂记》点校本外②,近年来鲜有人提及。
-
18世纪末吧达维亚唐人社会(荷)包乐史(Leonard Blusse),吴凤斌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本书分三编,第一编对18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与唐人社会中有关的几个专题作先导阐述;第二编主要分析公馆档案《公案薄》的内容;第三编主要分析公馆档案《成婚注册存案》的内容。
-
大易新解何新著本书作者不仅全面通译了(以逐字逐句对照翻译的方法作出解读)难以通读的《易经》本文及“彖辞”,提出了许多引人注目的新解,而且在注释中提供了他作出解诂的语言训诂及文献根据。
-
人类学研究探索阮西湖著编辑推荐:本书共七章,其内容包括种族理论的错误与种族歧视、民族理论初探、民族情况考察、多元文化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本书内容全面,条理清晰,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的科学性、系统性、理论性及学术性,可供相关人士参阅。
-
人类与社会惠中主编《人类与社会》主要以人在社会中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为背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分析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以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基本知识,了解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情况,从总体上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小学《历吏与社会》课的教学打下基础。《人类与社会》作为小学教育专业文科方向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内容涵盖人文地理学、人类文明史、经济吏、科技史以及社会学、政治学、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许多不同的学科。将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是在编写过程中常常困扰我们的难题。由于缺乏可以参照的模式,找不到可资借鉴的材料,所以在制定编写提纲的过程中,反复征求意见,几易其稿,最终才确定了本书的框架结构,将其内容分为三篇。基础篇:以介绍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基本知识作为引言,阐述关于人口、资源和环境方面的基本理论,强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专题篇: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三大方面精心选择了九个专题,专题的选择既考虑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兼顾了小学《历史与社会》课的教学内容,并注意避免与其他相关课程教学内容重复,知识的展开则主要依据历史发展的线索;当代篇:比较详细地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基本情况。本书的表述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既注意历史发展的线索,又兼顾理论展开的完整性。当然,构建一门综合课程的知识框架,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其合理性还有待于读者的最终评判。
-
民族主义(英)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在世界的幸福中,任何等级的享受都不会缺少……在上帝的作品方面,每一部分的独特价值都受到尊重,他用来对甚至是最低等的创造物的每一种能量火花予以尊重的这种持久注意力,显示出他的骄傲,不亚于对不可测量的整体的和谐性显示出的骄傲。”因此,事实上不仅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并为完善而斗争。而且这种最终的完善,当它到来时,将是大自然或上帝使之产生的所有具有可能性的形形色色的创造物的一种和谐性。在这个关于世界多样性的观点中,自发性而非模拟性被给予优先的重视,从而改变了公认的有关大自然的观点。在有关自然法则的体系中,大自然的概念意味着规律性、一致性、成熟性和终结性。但是,规律性和一致性暗示着模拟性,模拟性暗示着人为性,而依据多样性的观点,人为性是非自发的,因此是非自然的。现在,大自然意味着它无视对称性和平衡性,意味着它否认任何人为的、有意识安排的建议,意味着它是原始的,未加工的和不成熟的。自发性是依然保留他们自身的特性,未被文明的虚饰所腐蚀的”那些人所具备的天赋;而没有珍视他们自身的个性,从一种文化跑到另一种文化,从一种文明跑到另一种文明的那些人则是无家可归的寄生虫,注定要出现人为状态和失去创造性。赫尔德说:“以平静的愉快心情爱他自己、他的妻子和孩子,像为他自己的生活那样为他的部落做有限的事情,并为此感到喜悦的原始人,在我看来,是比那种对他的整个种类的幻影,即一个名称的幻影的爱感到欣喜若狂的有教养的凡夫俗子更加真实的生命。原始人在他的棚屋中有为每个陌生者开放的空间,他以恬静的仁慈将每个陌生者作为兄弟接待,并不问他来自何方。而空泛的世界主义的汹涌澎湃的心胸是一个不对任何人开放的棚屋。”这种对多样性的强调,只是继续和稍加修改了一种传统观点,这种传统观点,正如A.O.洛夫乔伊(A.O.Lovejoy)在他的经典著作《巨大的生物链》(TheGreatChainofBeing)(1936年)中所表达的那样,已是自柏拉图时代以来的欧洲思想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题目。许多作家过去曾经指出,多样性是创世纪的一个重要特性,因为上帝以他无限的善,在主观意志上并未否认任何可能的创造物种类的生命,无论它如何低劣和卑微。而在这种最新的观点变种中,由上帝意促的这种多样性则开始意味着不仅每一种文化、每一种个性,具有一种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价值,而且培育我们自身的特性,不使这些特性与其他特性混合或合并成为一种责任降临到我们头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按照道德去行动和推进世界的进步。施莱尔马赫认为:“只有当人类在他目前的行为中意识到他的个性时,他才能保证在他的下一步行动中不违反这一个性,只有当他总是要求自己去审视整个人类,用他自己的个性表达去对抗每一个其他可能的个性表达,他才能保持他的独特的个性意识。”
-
“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李崇富,林建公主编本书收录由学者、专家撰写的以“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为主题的有关论文近30篇。从不同角度与侧面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分析、论述,指出:“三个代表”与历史唯物主义虽然面对的是新的世纪,但其思想闪烁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芒,是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形势下的创造性运用。本书被指定为向党的十六大献礼图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