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林则徐翻译赞助研究陈顺意 著本书旨在从赞助人的视角剖析林则徐组织的翻译活动,探讨林则徐翻译活动的三个方面:经济赞助、社会地位赞助以及意识形态赞助,揭示林则徐如何对翻译链的各个环节(译员选拔、翻译选材、翻译质量控制、翻译策略、与译文读者的互动等)施加影响和操控。全书主要包括10章,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基础、林则徐翻译活动概述、林则徐的议员选拔、林则徐的翻译选材、林则徐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林则徐的翻译质量控制、林则徐翻译赞助的启示以及结语。
-
重订元次山年谱肖献军著本书详述谱主行状,包括谱主家世、思想、生平、交游及诗文创作情况,这是年谱的核心部分。介绍与谱主相关的时政,以与谱主的生平活动及诗文创作互相参证,从而揭示出文人创作活动与社会政治环境之关联。考订相关作品,通过诗文与正史、笔记、金石等互证,以印证行状无一事无来历。辑佚相关作品,结合作品对现存年谱或类年谱进行补正,全面展示谱主家世、生平及诗文创作情况,以图对元结研究有所裨益。
-
欧亚学刊余太山,李锦繍 编《欧亚学刊(新11辑)》汇集了内陆欧亚考古、历史、文化、文献研究的成果,本辑收入文章粟特语灌顶仪轨、丝路印度教诸神图说、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欧西德谟斯王朝史述要、敕勒与铁勒族名新证、《元史》卷一一四《后妃传一》笺证之二、考舆求史:“间岛”问题与东北亚边疆学等等。
-
山东运河区域方志序跋校注周广骞校注山东省聊城市为京杭大运河流经的重要地级市,存世方志均为明中期之后纂修,保存了明代以来京杭大运河疏浚维护、漕粮运输、城市建置、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献资料。聊城方志序跋是方志文献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明代以来聊城方志纂修理念和发展脉络的直观记述。通过对聊城方志序跋的系统搜集、整理与注释,全面展现聊城旧志纂修的基本风貌,有助于整体把握、深入研究聊城方志,对于充分挖掘聊城方志运河文献资料,服务于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
秦长城西首起地历史研究张润平,石志平,白文科 著本书是秦长城西首起地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从遗址考察到文献梳理,再到对王国维、顾颉刚等历史大家关于“犬丘”、“秦国陇西郡治所在地”等关乎秦长城西首起地准确定位核心问题的重新考证,特别对历史文献中“西首起地”与“西起首地”二者概念做了甄别厘清,“首起地”是唯一的,别无选择的,仅指一个点。 “首”就是头部,头部只能是一个,不能有两个。“起首地”是多项的,从任何一个点起步,都是起首地。 古人的用语是非常有讲究的。对秦长城西首起地遗址做了全面深入细致考察,全面疏理清楚了秦长城首起地遗址遗存及其布防布局,验证了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历史记载,纠正了2012年国家文物局对秦始皇万里长城在甘肃段整体缺失认定的谬误,确立了秦长城西首起地遗址的遗存与位置。
-
南阳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卜友常本书通过对考古发掘的119座南阳汉代画像石墓进行梳理,归纳出纯石结构墓6座,砖石结构墓112座,岩洞、砖石混合结构墓1座,其中有墓道73座,无墓道22座,无法确定24座,共计出土汉代画像石1473块。根据这些资料,本书对南阳汉代画像石墓的起源、时空序列、视觉构建、图像体系、视觉模式、墓主身份以及流变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
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 2021年第2辑高翔 著《中国历史研究院集刊》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是总第4辑,收录《武丁以前卜辞新探——以“原子组卜辞”为中心》、《〈金史〉源流、纂修及校勘问题的检讨与反思》、《历代则例沿革考》、《查理曼的帝号》等7篇文章。
-
谢涛说大秦 贰昊天牧云 著《谢涛说大秦(贰)》以麻隧惨败为起点,以《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正史作为基础,以通俗的笔法讲述了秦国从春秋末期秦国麻隧战败后隐忍沉寂到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段历史。其中,有秦桓公被迫蛰伏的苦闷,有秦哀公复楚的一线微光,有商鞅变法成功的喜悦,有大败六国、一枝独秀的骄傲……
-
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变迁粟高燕 著本书采用了纵横交叉的写法,以中外合作办学的时间顺序为经,以中外合作办学各个侧面为纬,试图分析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与变革的社会背景、直接动因、指导思想、政策法规、课程设置、师资建设、个案研究及其总体特点。第一章介绍了滥觞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情况(1876—1948)。第二章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1949—1977),此时期是中外合作办学遭遇顿挫、转型发展时期。第三章介绍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至 2016 年期间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情况(1978—2016),此阶段是中外合作办学逐渐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时期。第四章以不同类型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史为个案研究,分析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普遍性及特殊性规律。第五章对近一个半世纪的中外合作办学史进行了总体性评价,概括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内外动因、基本特征,分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贡献与历史局限,提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当下对策及对中外合作办学应然状态的未来展望。笔者以现代交往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指导,站在全球化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高度,展望未来的中外合作办学应立足于教育的本体价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国际化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的贡献。
-
浮天载地赵珍水,浮天载地,与城市发展紧密关联,受人类干扰较大。本书立足于唯物史观与生态学学科前沿,以学术新观念为起点,通过对清代京畿水环境及其特征的梳理,分析了以往研究中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的普遍性问题和有待深人探讨的方面,对清代一系列与水有关的政策措施和实践活动进行了考察与讨论。本书将研究建立在潜心爬梳手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主体研究包括:西山人工水系的构建、城市供水困局的摆脱、北运河漕运的变化与应对、以护佑京师为首要的永定河治理,以及水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人水关系、人们趋利避害的宗旨与期望等。本书认为,清廷为应对京畿水环境变迁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有积极主动的一面,也有消极应付的一面;而从国家意志层面展开京畿各项与水有关的实践活动,是清代治水与治政的主要特点。这些活动,或对京畿地区水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或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凡此,均为今人的用水、治水与节水提供借鉴,也进一步揭示了资源利用是环境史研究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