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向历史借智慧张立华 著《向历史借智慧》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籍中选取故事材料,时间上起先秦,下迄清末,内容包括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为人、处世等各个方面。用智慧研训的方法进行创新阐释,通过对古代智慧故事的智慧解读,来提高读者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增益读者的智慧。所谓智慧解读,就是对古代智慧做出独具慧眼的深入浅出的解读,就是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成一家之言。目的是使读者通过一个故事,读懂一段历史,了解一段文明;汲取一些教训,获得一些经验;享受一些美感,接受一些教育;明白一些道理,增长一些智慧,从而达到读史明智的效果。
-
我的前半生爱新觉罗·溥仪 著《我的前半生》是中国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中所写的“反省式”自传,侧面反映了那段巨变的近代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溥仪作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国封建王朝Z后一位皇帝,三岁登基,合法在位三年,1912年2月,他跌下皇帝宝座的时候年仅六岁,之后又任伪满洲国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中,溥仪从自己的家族背景写起,回顾了入宫做皇帝、遭遇辛亥革命、清朝皇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做伪满洲国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成为普通公民的全部经历。全书真实地呈现了溥仪在狱中接受改造的精神面貌,对了解溥仪的思想转变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这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自省书。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特定历史中末代皇帝的悲剧与喜剧,他的人生道路体现着近现代社会的变迁。
-
一场未完成的变革李铁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乡村地籍整理,是国民政府土地政策的核心部分,旨在通过现代地籍制度的建立,加强政府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并解决乡村土地问题。但受制于动荡的时局、落后的测量技术、基层吏治的腐败,以及乡村社会的抵制,声势浩大的地籍整理只取得一些有限的成果,政策预期与实践效果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地籍整理的过程再次表明,国民政府通过集中、分权、制度化来建构国家政权体系的努力显然是失败了。
-
学境蔡鸿生史学杂文集蔡鸿生 著本书是中山大学历史系资深教授蔡鸿生教授多年有关史学主题的杂文集。书中包括蔡先生治学的经验之谈,也包括他对陈寅恪、岑仲勉诸先生史学成就的归纳与总结以及对史学系学生如何进行研究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全书各篇文字均较为精炼,有很好的可读性。蔡鸿生先生从陈寅恪先生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其治学理路深得陈先生影响。书中多篇文字涉及其对陈先生为人、治学的回忆,对陈先生的主要研究成果也有精到概括。
-
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 卷四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内容简介:《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共8册,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和“考古与文物”四大卷,是为庆祝南京大学校庆120周年、历史学院成立120周年,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持,汇集历史学院各学科的重要论文,以展示、纪念与昭彰南大历史一百二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代表了历史学院各学科领域老师们的学术贡献与学术水平,所选论文既有传统的实证考据,也有多学科理论的史事阐释,具有政治正确、课题领先、方法严谨等显著特点,也是中国一流大学历史学研究水平、方法的缩影。《南雍史学一百二十年》 分册及定价卷一中国古代史(上下)398.00卷二中国近现代史(上中下)498.00卷三世界史(上下)398.00卷四考古与文物248.00
-
固原历史文化研究安正发 王兴文,黑志燕 著《固原历史文化研究(第九辑)》是宁夏师范学院固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编纂的学术论集,立足地方区域文化,以“追踪固原历史文化,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为宗旨,聚焦于固原文献整理与区域史研究、固原历史环境与社会发展研究、固原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开发研究、地方语言与民俗研究等。本辑为第九辑,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非遗研究”“漆馆画研究”“文学与语言”“文献研究”等方面,并附录榆林调研材料。
-
府谷相册政协陕西省府谷县委员会陕西府谷,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县城。打开书,一帧帧发黄的照片,收藏了府谷人的集体历史记忆。本书以老照片为表现形式,以小见大,将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呈现,折射出府谷县城20世纪后半叶波澜壮阔的社会图景。有温度的口述史料,让那座城、那些事和那些人的光阴故事变得可知可感,富有生命力。历史被收进相册,我们从中似乎看到了无数中国县城的历史变迁,以及被时间长河带走的百姓故事。
-
半学术张剑光 著书稿分“论书知人”“序跋前言”“发言致辞”“片鳞只爪”“读书感悟”“忆想思念”“教学相长”几个部分。“忆想思念”有怀念学界先辈忆故之作,有对著名学者如程应镠、王家范等的研究、怀念,“论书知人”有对学界新书、新出重要论文及其史学研究著作的书评,“片鳞只爪”是作者近年发表的知识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文章,主要内容为江南历史和抗疫历史;这些文字结集出版,反映了作者广泛的学术兴趣和治学轨迹,也是作者对以往学术研究的阶段性总结。
-
南宋事功学派研究杨国宜 著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今钱塘江以东)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学术昌明,流派纷呈。其中,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俱以注重事功、提倡实学、讲究学术研究的经世致用闻名于世,是当时事功思潮的主流,被人们统称为浙东事功学派。该学派一度与理学相鼎峙,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对后世的影响也颇为深远,在中国学术文化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南宋事功学派的学术成果的结集,对研究南宋事功学派的学术源流,把握学术承续脉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本书由《略论陈傅良的学派、思想和风格》《略论王十朋的民事思想》《范公精神对南宋名臣王十朋的影响》《儒学世家、抗金名帅张浚的事功思想》《张浚张栻的生平、学派和思想特点》等文章组成,资料详实,内容严谨,对学界研究事功学派乃至史学史,都有较高的意义。
-
张树声奏稿校证杜宏春著《张靖达公奏议》八卷,首一卷,光绪二十五年刻本,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辑,内含《吴中稿》10篇、《桂海稿》32篇、《岭南前稿》37篇、《畿辅稿》31篇、《岭南后稿》33篇,凡143篇,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民生、地方治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全书真实地纪录了张树声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以及署理直隶总督兼理北洋大臣期间在稳定海疆、察吏安民、发展生产、兴办实业、奖励农桑、捐资助赈、关注民生、改革军事、完善边备、废除旧制、出兵朝鲜、抵御外侮等方面所做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充分显示了清王朝与地方官吏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情况,内容广泛,史料丰富,是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可靠而又完备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