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
-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孙强,李亚伟,沈昊明《CO2电催化转化:理论方法与研究进展》系统地介绍了二氧化碳电催化转化的理论方法与前沿研究进展:从交换关联泛函的选取到电催化中的热力学模型、过渡态搜索、微动力学模拟和机器学习;从超碱原子团簇、超卤原子团簇和电子化合物对CO2的活化到金属电极、多相催化剂、单原子催化剂和拓扑量子材料对CO2的催化转化;从标度关系到副反应抑制;从单碳产物到多碳产物,多个领域交叉融合。
-
唐教坊曲子的曲调考证研究高兴著本书是对唐教坊曲子的曲调考证研究,旨在继承发扬黄翔鹏先生倡导的“曲调考证”理论与方法,探究教坊曲调所蕴含的乐学理论、律学理论、声诗格律、词曲关系等特点。在此基础上,对照今日遗存的智化寺京音乐、五台山佛教音乐,开展古曲的考证实践,为从音响上揭示唐教坊曲子的基本形态特征,以及借助今天时代赋予的宝贵条件实现传统音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虞美人》《菩萨蛮》两曲的音响重建成果,可以用微信“扫一扫”访问观看,供业界同仁批评参考。
-
齊太公吕望表研究程平山著《齊太公吕望表研究》詳細考證了《齊太公吕望表》的製作舆保存流傅;次撰寫較爲完備的學術史,並訂正譌誤,提出符合實際、高效率的研究理論與方法。遍尋記録與拓本摹本,考訂碑刻斷裂經過、文字磨泐歷程,對《齊太公吕望表》拓本摹寫本断代,將《齊太公吕望表》拓片時代分爲7期,細緻而可靠。對《齊太公吕望表》碑文復原與校注,自明代以來次成功復原了《齊太公吕望表》碑文。後,利用《齊太公吕望表》考證了汲冢的地望、汲冢書出土之年、齊太公望的籍貫與年紀、《周志》的性質等重要學術問題。
-
当代中国史研究年鉴2022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当代中国史研究年鉴(2022)(精)/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主要收录本学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指导价值或反映本学科的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文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和在党的带领下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中汲取继续前进的智慧和力量,全社会开展了“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全党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活动。2021年度年鉴重要文献也围绕这个主题,主要收录了《中共中央印发《通知〉: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中办印发《通知〉: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2个文件。
-
商周史地发微王恩田本书辑录著名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史学家王恩田先生关于古史研究的论文,以商周史为主体,上迄新石器文化,下至秦汉。关于周、鲁、齐、秦、晋、虢、秦、楚、燕、吴、宋、曾、纪、杞、滕、邾、费等先秦古国的史地问题,均有专题论述。作者运用古文字、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法,旁征博引,慎思明辨,提出很多新观点。对于素来苦于文献匮乏的商周史研究,作者充分发挥考古学补史证史的作用,大大拓展了商周史的研究空间,体现了其恢宏的学术视野、精深的研究能力和厚实的史学理论功底。
-
范式重构柴冬冬 著将艺术史与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区别开来,围绕其自律性生产出其特有的书写观念、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式,是当前艺术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书立足于这个视野,系统梳理了法国艺术理论家于贝尔·达弥施的艺术史观念与方法,和当前的艺术史研究形成了呼应。全书考察了达弥施所探讨的几个重要的艺术史(理论)客体,并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问题进行了阐发。现象学与艺术史模式的重构、符号学与艺术史秩序的重构、精神分析与艺术史叙事的重构,是全书做出的重要总结。它们既表现出了达弥施对艺术史研究的独特理解,亦从特定的层面构建了新的艺术史范式。本书在考察达弥施艺术思想的过程中,也触及了诸如:视觉批评对艺术史的方法论革新、当代艺术史的物质转向问题、摄影影像的意义机制、审美与艺术史的新模式建构、中西艺术史的对话与融通机制等重要理论问题,对理解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史的范式与阐释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
海派之源·红色基因徐家汇源景区暂缺简介...
-
日本武士电影研究罗丽娅武士电影不仅是日本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也是受日本民众欢迎、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的一个电影类型,其发展历程几乎与日本电影相始终。它一方面昭示出鲜明的民族性特征,并以其对日本武士道文化的凝缩、升华和拓展巧妙地实现了对日本民族精神的部分美化;另一方面则通过其在类型经验、作者风格等方面的多元化探索为世界范围内相关类型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某种可资借鉴的参考。本书力图在搜集、甄别和分析大量相关影像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日本武士电影进行一次全面、系统且尽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
固本安边聂选华著本书以国家治理视阈中的边疆治理为视角,对清代云贵地区自然灾害发生的驱动机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灾荒赈济的区域联动和实践效应进行系统地考察,既注重宏观研究也重视微观剖析,深刻揭示了清代荒政制度在西南边疆地区实施过程中所呈现的中央政府与地方社会互动、官方与民间救灾方式交互、仓储备荒体系与粮食安全、边疆治理模式和国家建设方略等多重面相。清代云贵地区的灾荒赈济作为有效推进西南边疆治理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举措和关键环节,是西南边疆内地化进程中多元主体参与社会协同治理内涵的具体表达。清代云贵地区灾荒赈济协同机制的构建为云南和贵州基层社会的治理提供了内源性动力,其作为推进西南边疆地区社会公众的国家认同、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路径和标志性符号,在客观上提升了清朝治理边疆和建设边疆的整体成效。本书开拓了区域灾荒赈济和边疆治理协同机制构建的新视角,对当前西南边疆地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体系的健全和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资鉴价值。
-
宋代家书研究张小花著本书以宋代家书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自战国到宋代的家书发展历史。在全面整理宋代家书文献的基础上,将其进行分类并概括其整体面貌。通过家书探讨宋代士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深入发掘宋代政治经济等重大事件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以及士人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家书中的教育思想和治家理念是宋代家书的精华所在,也是家学、家教、家风的突出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同时,家书还是宋代士人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通过个案研究,可以了解家书对学术传播所起的作用。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家书的文体特征、语言风格、抒情特色等文学价值,并关注到了宋代以文代书、以诗代书、以词代书等现象,将其视为家书的重要补充资料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