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
上海老城厢 第二辑金志明 主编暂缺简介...
-
徽州宝藏安徽博物院 编《徽州宝藏》是结合地方文物主题编辑出版的功能性文化普及图书。该书立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遍集徽州文物精华,注重知识传播,观照大众审美。书中通过“一日一物,一月一品”的呈现形式,通过精美文物图片、文物介绍、音频解说,展现徽州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书中徽州珍贵文物由安徽博物院文物专家精心筛选,按照敬宗睦族、山川风貌、徽州寻芳、新安画派、巧夺天工、崇文重教、文房雅趣、翰墨钤记、徽派三雕、黄山胜境、贾而好儒、版刻精工十二章节编辑,全面展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徽州文化。
-
探秘瑞安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该书通过8大真实场景还原,14组立体结构、500多粘贴点、600多零部件,为读者立体多维地呈现出古城瑞安的名人古迹、文化历史,将瑞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故事浓缩到8个立体跨页之中。翻开书页,瑞安历史文化跃然纸上、扑面而来,书中每一页都有着令人惊叹而又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立体机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索、发现,收获惊喜和成就感。跨越年龄和文化鸿沟的AR立体书,让更多读者沉浸式参与,一探瑞安的历史文化,感受瑞安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上海老城厢 第一辑金志明 主编,上海南房(集团)有限公司 编“上海老城厢”系列丛书聚焦老城厢文化特征,从文化传承、教育、建筑、慈善、经济、民俗等不同侧面,讲述老城厢地区的风土人文,挖掘上海文化史中的宝贵记忆,令读者感受到上海城市兴起、发展变迁的变化,并展示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面貌。《老城厢与文化传承》是丛书的第一种。本书收录了19篇文章,将近100幅配图,以园林、城墙、马路为个例,着重描写老城厢地区的城市建筑文化;以本帮菜制作、培罗蒙裁缝等为个例,娓娓道来老城厢地区所保留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还通过城区变迁中涌现出的历史人物故事和现代上海民风民俗,讲述近代老城厢地区变迁的故事。本书文章篇幅短小,配图内容丰富,具有历史感,阅读趣味性强。
-
来往亦风流杜清雨杭州独特的人文风光吸引名士云集于此的同时,也融入他们播撒的文化因子,留下不少史迹与典故。书中以雅事为主题,通过现存的诗文、书画、摩崖等遗迹,讲述历代文人雅士在杭州的访友交际、求学问道、清游山水、宴集诗会等故事,解析西湖山水的缔造与审美,知己故友的相逢与别离,艺术创作与文学社团的兴盛与繁荣。愿先贤给予后世的人文精神能永恒照耀于历史与山水间。
-
甪直掌故李建荣《甪里掌故》包含的内容,既有来自正史的,也有来自野史的,正因如此,才更多一份趣味,少一份说教。一个地方的传奇、传说,融汇成地方掌故,演绎时光悠远里的故事、人物、社会现象,乃至所要表达的真善美、所要揭露的假恶丑,既是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内在需求,也是对社会风貌的另一种反映,能对历史的真实、社会的本原做很好的补充。一个地方的历史气息,不仅仅是历史志书里所记录的那些,坊间流传的传闻、传奇、传说,更有温度,更有民间性,更有人情味,能更加丰富地呈现一方土地上的社会现象、生命状态、,生活气息,能让更多人在历史钩沉里,回味乡土,审视乡土,重新认识乡土,与乡土展开新的联络、新的对话。
-
苏州水文化概论胡火金苏州是吴文化的核心区域,水文化是吴文化的内核及特质,对苏州水文化进行探讨是一个很好的选题。而基于水探讨吴文化存在诸多难点,其关键在于以水为核心,围绕水探究区域社会生产、生活、社会心态及人文价值取向。其实,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水作为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如何与人的活动发生关联和互动,如何渗透至社会生产生活形成文化特色,诸如此类的问题,既要在理论上进行阐释,又要落实到具体的文化层面,进行全面整合性研究,这对于《苏州水文化概论》的框架提纲、谋篇布局、研究内容等提出了挑战。近年来,江南经济社会文化问题始终是学界的热点,在与水文化相关的领域有诸多学者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借鉴。
-
南通博物苑金艳由南通市江海文化研究会编纂的“江海文化丛书”,自2007年启动,从2010年开始分批出版。我想,作为公开出版物,这套“江海文化丛书”面向的不仅是南通的读者,还会有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的读者。因此,简要地介绍南通市及江海文化的情况,显得十分必要。这样不仅便于读者了解南通的市情,以及江海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和历史过程,而且也便于读者了解出版这套“江海文化丛书”的指导思想、选题原则和编写体例。总之,介绍这套“江海文化丛书”相关的背景情况,将有助于读者阅读和使用。江海文化是南通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上下五千年,南北交融,东西结合,它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同其他地域文化一样,江海文化的形成,不外乎两种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二是社会结构。它与其他地域文化不尽相同之处是:由于南通地区的成陆历史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和不同的阶段,移民的构成呈现出多元性和长期性;客观上又反映了文化来源的多样性及相互交融的复杂性,使得江海文化成为一种动态的存在,是“变”与“不变”的复合体。“变”的表征是时间的流逝,“不变”的表征是空间的凝固;“变”是组成江海文化的各种文化“基因”融合后的发展,“不变”是原有文化“基因”的长期共存和特立独行。对这些特征、这些传统,我们需要全面认识、因势利导,也需要充分研究和择优继承,从而系统科学地架构起这一地域文化的体系。
-
苏州市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冯亚中本编按照苏州市政府公布的《苏州市区第二批吴文化地名保护名录》确定的条目进行编写,总计958条,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地名115条,行政区域及居民点地名125条,道路与桥梁地名426条,纪念地和旅游地地名292条。由于当前苏州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区域人文地理状况有巨大的变迁,本编除采录现存实体地名外,还选录实体虽已不存,但名称尚在的历史地名,以保存有丰富文化价值的历史记忆,贯通现实与历史的文脉。本编采用国家标准地名编写的一些规范,但重在发掘地名的吴文化内涵,以彰显地名的历史文化意义。为了让地名编写更直观形象,本编选用了一批实体照片作为插图,还选用了今天名存实亡的地名老照片,以唤醒激活历史文化记忆。
-
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史吴国瑛,陈忠2021年,厦门大学迎来百年华诞,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也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响应厦门大学百年院系史编写号召,梳理电子学科的发展轨迹,学院高度重视,专门成立院史编撰委员会,编撰志书,鉴往知来。经过一年多来的线索搜寻、资料整理、分工协作,编委们披沙拣金,铢积寸累,院系史终成稿付梓,向校庆100周年献礼。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院系史共有6个板块,分别为“历史的脚步”“党政管理”“学科发展”“教学成果”“学术成就”“附录”。“历史的脚步”板块以时间为脉络,重点讲述了学院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学科发展;“党政管理”板块以学院历史为根基,系统梳理了党政机构沿革、历任党政领导与党建思政概况;“学科发展”板块呈现了学位授权点建设与发展、学科专业设置、科研平台与队伍以及对外合作交流等内容;“教学成果”板块聚焦学科课程体系、教改项目、教材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重点突出学院取得的教学成果;“学术成就”板块罗列了学院教师的获奖科研成果、代表性科研成果和主要研究课题,重点突出学院取得的学术成就;“附录”板块收录学院重要事件。在编撰过程中,编委们本着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一丝不苟的态度,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表格等形式进行叙述,反复论证,数易其稿,力求准确完整地呈现实际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