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诗意图鉴[法]多米尼克·拉尼我们生活的世界有尽头吗?它的边缘究竟在何处?自创世之初,奇境之国便萦绕在伟大探索者的遐想和文字里,它们抑或自汪洋大海中浮现,抑或骤然出现又消隐无踪,抑或笼罩在无尽的传说之中。多少个世纪以来,水手、探险家和勘探者留下了无数关于遥远世界的奇闻异事:阿弗洛狄忒诞生的基西拉岛,藏有金羊毛的科尔基斯,怪兽横行的穆塔帕王国……不止于文字,远方传言激励了一代代探索者离开家乡,去开拓新大陆。哥伦布受马可·波罗的启发,开辟了通往美洲的航线;詹姆斯·库克在寻找未知的南方大陆的途中,发现了澳大利亚这片热土;葡萄牙水手们在航海家恩里克的推动下,纷纷启航探索非洲大陆的西海岸,最终抵达遍布香料与宝石的东方古国。本书邀您跟随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16世纪的伟大探险家,跟随古往今来的诗人、涉猎广泛的作家和学者,一同踏上环游世界的旅途,探寻34个奇境之国的前世今生。
-
异服新穿刘玲芳本书从近代东亚的视点出发,以服饰、发型为媒介,借助报纸杂志、书籍、照片等资料,从整体到局部、从意识形态到实际行动,探讨1870年代至1920年代中日两国服饰文化交流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情况。
-
南大日本学研究刘东波本书为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组织筹备的论文集,以日本语言文学、社会文化为主,兼顾历史学、经济学等其他日本学研究领域。依托南京大学日本学研究中心,在吸收每年承办或主办的各类学术会议论文基础上,广泛收入国内外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科研人员和学生的研究成果。本书预计收录15篇学术论文、2篇书评,由向全国征集而来的稿件和活跃在日本研究线的科研人员的优秀成果组成。作者中既有日本权威学者吉海直人、南京大学教授叶琳等资深学者,也有一部分刚在国内外获得博士学位,走上独立科研道路的青年学者。
-
魔都上海刘建辉 著,甘慧杰 译作为东亚与西方交往的重要窗口,日本的有识之士从明治维新到20世纪20年代,就在时刻观察并体验着上海。上海如何从举世闻名的“摩登”变成“魔都”?她的城市性格中混杂了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她又是如何影响东亚世界的?都是本书将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殡葬文化遗产名录和谱系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刘锋,魏坚,孙危本书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旨在通过搜集、翻译、整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墓葬文化遗产情况,以墓葬文化的概念入手,通过其葬式、葬法、葬俗、陪葬品中包含的中国文化因素,展现中华文明与中国周边国家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及其遗产,并通过墓葬文化遗产名录与谱系的撰写最终集结成书,向大众展示这一成果,讲好中国故事,让遗产和文物说话,为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服务。本项目丛书共分4卷,即北亚卷、中亚卷、东北亚卷、南亚东南亚卷,本书为北亚卷。作者团队在负责的区域内以距今5000年至民国时期为时间范围,按年代、级别、族属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墓葬(高等级墓葬和一般平民墓葬均有),收集其葬式、葬俗、风格、陪葬品中包含中国文化因素的材料(包括在当地搜集到的资料和国内外已出版、发表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翻译、汇总整理,每个墓葬编写一个2000—3000字的谱系内容,内容包括墓葬名称、位置、所属年代、整体情况及实物形态介绍,重点介绍出土的具有中国元素的葬式葬法、葬俗、随葬品的年代、来源、功能、外观含义等,配有相应的图片,并从人员交往、政治、社会、经贸交流甚至军事行动等方面进行概括性的对比性分析研究,给出基本的结论判断。
-
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 京绣技艺刘秀花 高伟毅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非物质性和非文体性,它以人为载体,因人而存,随人而动,人亡艺绝,人去技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最关键的环节就是保护传承人。借助现代化设备以文字、录音、影像等形式通过对访谈传承人,对现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予以记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项重要而迫切的工作。京绣又名宫绣,燕京八绝之一。起源于辽金、元,兴盛于明、清,以料不厌其贵、工不厌其繁、艺不厌其精、品不厌其雅而著称。它吸纳了顾绣、苏绣、湘绣的优点,是最具北京独特艺术风格的刺绣品种,成为东方文化的象征。本项目将以图书的形式呈现,图文并茂,可读性和欣赏性并存。编者采用田园调查的方式,通过录音采访,记录了刘秀花从农村妇女成长为国家级传承人的曲折经历,书中刘秀花还对京绣的工艺流程、宫廷京绣的技法和技巧做了详细介绍。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方式与效果研究达妮莎 著本书以非遗的网络传播为导向,凭借数字技术,对其网络传播的类型、模式、传受关系、传播媒介、传播空间、传播策略及效果等内容进行综合研究。具体为:第1章通过对非遗的网络空间、网络场域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了非遗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并提出对非遗数据信息建设的策略与方法;第2~4章通过对非遗网站、微博的现状调查后发现,梳理非遗信息建设中的普遍规律要通过构建其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典型非遗网站、微博账号的测评加以归纳总结;第5章提出以“非遗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传播思维构建非遗在大连接时代的生存方式,并在顺应时代发展的同时,坚守文化价值,探索在“互联网 ”模式下的非遗文化互联网传播道路。本书适合专门从事非遗数字化、网络传播、文化艺术管理等相关交叉学科领域的读者群阅读。
-
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宋俊华本书包括总报告、分题报告、年度热点,以及大事记四个部分。一、总报告题为“2021年度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报告”。全面疏理我国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中法制、名录体系建设,生产性保护基地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数字化保护,传播传承,学术研究等问题经验与发展趋势,开展理论探讨,提出可行性建议。二、分题报告为十篇,按照我国非遗名录的十大门类,分门别类地撰写一篇2021年度保护发展报告。(1)总结各门类2021年度非遗保护实践工作概况。(2)分析各门类非遗保护实践难点、重点问题,就难点、重点问题做学理分析和保护经验总结,提出合理化建议。(3)预测各门类非遗保护的趋势。三、年度热点:对2021年度非遗热点进行评析。四、大事记和附录部分,疏理2021年非遗保护重大事件和重要资料。
-
给教师的建议杨衍春《给教师的建议》由苏霍姆林斯基所著,是一本教育经典书。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每个条目都会谈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关于德国的88个小问题梁锡江什么是德国?是啤酒、足球、制造业,还是严谨、哲思、守约定?是康德、歌德、贝多芬,还是格林童话、世界大战、欧洲一体化?这些标签里有事实,也有刻板印象。本书精选了与德国相关的88个小问题,涉及德国的经济特点、政治现状、社会风俗、历史传统、文化典故等方面,从一些漫不经心却又日常可见的小问题入手,为读者呈现一个不一定与传统印象相符却真实的德国,及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本书为《关于德语的88个小问题》的姊妹篇,适合德语学习者、德国文化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