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丝路香俗彭榕华暂缺简介...
-
欧亚学刊余太山 李锦绣《欧亚学刊》是不定期、连续性的学术刊物,一般一年两辑。凡属内陆欧亚历史文化研究范畴的专题(或资料)的研究论文,其内容充实,有一定广度、深度,均在收辑之列。每辑约35万字左右。2011年开始由我馆出版,目前出版至第12辑。本辑收入文章包括内陆欧亚历史、地理、文献以及书评等各方面。收录文章如下:阿凡纳谢沃文化研究、帕提亚波斯帝国与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从“老虎”论及老子的神格化——汉语专名伊朗化的个案、叶尼塞碑铭解读与研究——纛官俱录·脱克·布古谛略家族墓志铭研究、《瓦薩甫史》“海山合罕的登基”章譯注等等。
-
中希神话赏析张敏,柴橚主编《中希神话赏析》以主题为基础,选取了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洪水神话、水神神话、植物神话、 动物神话、惩罚神话、冥界神话、爱神神话、英雄神话以及神话中的女性等内容,涵盖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此读本可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明通识课上使用,亦可供中西神话故事爱好者欣赏。
-
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取向研究任成金著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稳步推进,文化产业被赋予了更高的便命,推动手文化产业价值取向新格局的形成。本书以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间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产亚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总结了文化产业价值取向建构的中国特色,提出正确实现文化产业价值取向的关键是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具体来讲要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和改进对文化产业的领导和管理、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树立文化消费的正确导向四方面正确实现中国文化产业价值取向。本书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觉意识和树立文化消费的正确导向。
-
大美中国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本书从非遗的文化基因、守正创新、品牌叙事和产业化探索等角度,以非遗传承人和清华美院师资力量共同创作的作品案例为载体,系统梳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16年来对于非遗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展示中国非遗不断走入现代生活过程中的表现成效。希望通过本书能为社会各界提供非遗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借鉴及范式,带给文旅及非遗行业、产业链、研究机构及教学科研单位示范及启发作用,助力文旅行业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
泰顺提线木偶的艺术人类学研究张冬萍 著《泰顺提线木偶的人类艺术学研究》是一本以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泰顺提线木偶”为调查与研究对象的专著。“泰顺提线木偶戏”于201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顺木偶头雕刻”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既关注泰顺提线木偶的制作技艺,展现传承人口述史,又同时跟踪提线木偶的表演技艺,忠于记录提线木偶于村社中的活态演出。并在此基础上,从戏班、制作者、政府、观众的角度共同思考、揭示泰顺提线木偶得以活态传承的生存驱动力。全书在艺术人类学的研究视域下,从泰顺体现木偶之源流与流布,以及木偶工艺、木偶戏表演及其传承保护等方面,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
看见非遗刘小旦、夏慧文、郭瑞凡《看见非遗》从百姓的日常生活入手,以时令、节气中的山西民俗为线索,每周解读一个非遗项目,一图一文,52个非遗主题最终汇成一个“纸上非遗馆”。待日历用完,读者不仅了解了山西非遗,更体会到非遗保护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起读者对于山西非遗生态和黄河文化的关注。为将独具风韵的山西非遗艺术活态展示,日历在非遗项目展示序列、编辑体例等方面与时令、节日、民俗等紧密结合,将剪纸、雕刻等非遗技艺元素引入日历的设计,以期凸显三晋文化之精髓,更展现三晋风物之灵动。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王加华 张士闪自2003年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至今,中国学者在20年中持续关注非遗保护这一热门话题。本卷文集的编选,以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非遗教育与非遗学的体系化、非遗保护的理论思考、非遗保护的制度实践、非遗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等板块,高度呈现2003—2023年中国学界关于非遗理论思考及非遗保护实践经验的阶段性成果。本文集既是对20年来中国学界非遗保护研究经验的总结,也将成为展望未来非遗保护工作的理论起点。
-
玩香张梵 著本书名为《玩香:沉香、棋楠与鼻观》,说的便是一种心态,就像孔子读《易经》。《易经》虽然烦琐且玄妙,但孔子说,不要太一本正经地去看《易经》,读《易经》要“玩索而有得”,在玩的过程中,便自然会有所收获。香学的内容庞杂,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也应保持一种“玩索”的心态。本书所讲述的,是读者多年玩香的第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沉香、棋楠与鼻观”,在读者看来,这三者实际组成了中国古典香在精神和美学上的呈现。
-
非遗学视域下的陈炉耀州窑研究张池本书笔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下,对陈炉窑场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问题进行的个案研究。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第1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是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代表性产品耀州青瓷更以“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优良品质受到各阶层的厚爱。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更替,耀州窑各窑场逐渐衰败,仅存陈炉一地炉火相传八百余年。陈炉窑场创烧于金代,既保存与发展了耀州瓷烧制技艺,也成就了中国西北地区*大窑场的地位。如今,陈炉的耀州瓷烧制技艺釉、型与烧成制度三大技术核心在当代传承有序,并传布至曾经的耀州窑窑场,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