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文化
-
馆中窥事漆麟 著这是一本通过美术馆来看艺术和艺术史,进而观察和研究历史,把艺术史作为研究历史的范例和契机的著作。如书名所示,这本书是要从“馆中”来“窥事”。这些事不只是基本的馆藏信息,更是美术馆及其收藏所反映出的艺术史观,甚至扩大到文化史观和社会史观。这些美术馆它们虽然大都不是最为主流且广为人知的大型国公立机构,却在不同维度代表了日本众多美术馆中具有特殊价值的一个侧面。
-
未来媒体高世名 著“行动之书”一共四部,梳理中国美术学院策展十数年来的实践脉络。 第四部《未来媒体》,从“现象/ 影像:1996 中国录像艺术展”、“后感性”系列到“未来媒体/艺术宣言”,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美策展对于新媒介、新现场、新感性的持续兴趣和激进实验。
-
感觉田野高世名 著“行动之书”一共四部,梳理中国美术学院策展十数年来的实践脉络。 第二部《感觉田野》,旨在梳理国美策展超出“艺术界的艺术”,在田野工作中汲取现实感觉的诸种方法和路径,探讨艺术策展实践是如何通达于社会意识和现实感觉,如何养成历史的感与观。
-
乐意肇端范晓君本书收录了笔者2006年以来所撰写的以粤西为主要研究地域的地方音乐文化研究论文,论文分别在《中国音乐》《黄钟》《四川戏剧》《肇庆学院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本书将相关的论文分为七个类别:一是民歌研究,二是“采茶”艺术研究,三是八音班研究,四是贵儿戏研究,五是粤曲研究,六是民间舞蹈研究,七是其他研究。所收录的论文研究地域涉及广东全省,但主要地域放在了粤西。粤西地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定的自然环境,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风民俗,也产生了伴随民俗而生的艺术。
-
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研究胡梦飞 著本书为聊城市城校融合文旅项目“聊城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样板工程规划与建设方案(R20WD2107)”阶段性成果。本书主要由前言、绪论、正文、参考文献和后记组成,其中正文共有5章。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是,相比运河沿岸其他省市,从宏观、整体上探讨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虽然学界有关山东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尚有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的空间。本书在梳理山东运河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价值的同时,剖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和总结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具体举措,探寻其开发和利用的策略和方法。读者对象主要为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非遗传承人、运河文化研究者、地方文史爱好者以及普通市民和高校学生等。
-
彝族传统孝文化研究罗曲 著彝文古籍文献中所蕴含的彝族孝文化,不仅是中华孝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也是对中华孝文化的一种丰富。但是长期以来,对彝文古籍文献中所蕴含的彝族孝文化没有专门加以发掘研究,没有使之对当今的彝族聚居区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将对此加以格外重视:即在平时概览和梳理彝族相关的彝文古籍文献的基础上,选择其典型加“精准研究”,以更好地展示彝文古籍文献中的孝文化内容。
-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周毓华 著《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羌族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一),羌族口头文学和表现形式(二),羌族人生礼仪和节庆习俗,羌族表演艺术,羌族传统手工技艺,羌族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羌族传统文化空间,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等。
-
丹麦文化概论张喜华,谷健 著本书从中丹文化交流的视域,有针对性地介绍了丹麦国家的社会历史及文化特色,其内容涵盖其节日与习俗状况、文学与艺术活动、教育与体育运动、创新发展及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等,并对其发展过程及成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概括和分析,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丹麦,具有参考、借鉴的价值和意义。
-
日本手工艺物语[德] gestalten出版社 著,刘袁凤 译日本的匠人们将无限追求融入工艺品的创作之中,打造出具有非凡艺术性的美学。本书分地区,遍数九州、关东、四国等八大地区的三十多种日本传统手工艺品:珍视木材天然纹理,追求自然之“温度”的木工艺;凝结和风匠心,独留温润意蕴的陶瓷工艺;织入传统美学意识,不染世俗之气的织锦刺绣工艺;还有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浸染武士之魂的制刀工艺……在时间的洗礼中达到美学之境,这便是日本的传统手工艺。 书中几百幅高清写真图,不但记录了日本匠人们打造手工艺品的过程,解读了他们将一生奉献给创造不朽之美的精神,也将手工艺品之美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还呈现了诞生这些美好技艺之地的自然风貌与风土人情。 日本传统手工艺之美是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精粹。进入本书所构筑的手工艺艺术世界,发现日本之美吧。
-
上海电影产业发展报告.2022徐锦江 编本书稿为“上海文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中的一本。书稿由“总报告”“产业热点”“年度电影”“聚焦上海”“多元视野”五大板块组成。内容涉及中国电影“共同体美学”建构、电影预售与互联网语境下电影售卖模式、“新扶贫”电影、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等学界关注热点,以及中国新力量导演创作分析、女性导演创作分析、后疫情电影产业趋势、电影节的国际文化传播推广等。书稿由徐锦江主编,徐锦江,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城市文化、大众传播。